文_黃思媛
(作者單位系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小學)
吉祥紋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勞動生產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征等手法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視覺圖案,這些圖案經常應用在建筑物的裝飾、器具的雕刻及色彩的渲染上,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格式和章法的圖案花樣。現階段,在美術教學中,傳統吉祥圖案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創新點,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正是其自身所具備的特征,使得美術教學能更好地開展。
欣賞和評價是小學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尤其是在欣賞課上,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欣賞能力,教師應將各種素材充分利用起來,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深入情境,分組討論,在合作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之后,教師還要將評價重視起來,以積極的評價帶動學生參與到吉祥紋樣的學習中,從而對傳統吉祥圖案的基本內涵形成深層次的理解。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的美術教學中會涉及一些關于吉祥圖案的內容,如“多彩的窗戶”中就會涉及一些傳統的圖案。因此,在開展此部分的教學時,教師首先就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傳統吉祥圖案的內容,從顯性角度讓學生對吉祥圖案的歷史文化以及發展形成初步的了解,之后,可以結合一些比較典型的吉祥圖案進行重點分析,引出展示圖案的造型特征和吉祥寓意,引導學生共同討論;而從隱性角度來看,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吉祥圖案的真實寓意和造型,掌握民族傳統文化和美術的契合點。這樣,學生在學習時才有可能深入課堂中,通過有趣的體驗,從而實現對其良好情感態度的培養。
鑒于上述目標和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景,有效導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很多學生都知道“八仙過海”的故事,教師就可以以這一故事為切入點,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關八仙過海的吉祥圖案,在觀看這些圖案的過程中,也可以向學生講解關于“暗八仙圖”的背景,讓學生明白其背后的意義。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對八仙過海中的吉祥圖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學之間的探討也在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的氛圍,學生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之后,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適當評價,總結課堂內容。這樣,一方面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美術教學的效果得以保障。

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同樣關注對學生設計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目標,旨在為學生創設一個可操作性強且激發師生互動的氛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就要轉變自身的觀念,形成“物以致用”的理念,結合具體的設計和應用,重點關注吉祥紋樣在美術教學中的創作過程。吉祥圖案與美術教學的融合,不僅滿足了當前的教學需求,也進一步推動了教學過程的發展,學生能夠積極動手實踐,主動融入課堂中。
例如:在六年級時會學到“讓剪影動起來”的內容,而皮影就是非常典型的“動起來的剪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皮影戲中的一些片段,以《俏夕陽》為例,其中包含著很多的舞蹈創作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真正了解傳統曲藝美術中對舞蹈藝術的重構,促使二者的融合,最大限度地體現藝術的魅力,為后續吉祥圖案的展示奠定基礎。在后續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在后續教學中向學生展示中國聯通的“中國結”標志,向學生講解中國結背后蘊含的圓滿、永恒、團結、彼此相通的寓意。從某些程度上來看,中國聯通標志的設計就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構,其中包含了“構思”和“構造”兩個層面,而將這些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對傳統吉祥圖案的聯想,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和動手能力,設計一些傳統吉祥紋樣和現代產品相結合的標志。這樣,不僅實現了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效培養,也為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吉祥紋樣和美術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能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學生對吉祥紋樣的理解,掌握其內涵,以便于更好地應用到美術教學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融入吉祥紋樣元素,從欣賞、評價、設計和應用的角度上著手,促使吉祥紋樣和美術課堂的融合,最大限度地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從而為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