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獲得發展新視野的同時也面臨著更高要求的挑戰。因此,各高校積極展開相應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對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及路徑仍需進一步研究。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增強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2-0075-03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教育的主渠道。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定位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載體的話語體系建設獲得發展新視野的同時也面臨著更高要求的挑戰。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讓學生從心里真正接受的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至關重要,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一個不容忽視、亟需解決的課題。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逐步完善的同時其科學性也得到提升,教學效果明顯改善。但是與黨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主體功能弱化
教師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主體,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是否真正入腦入心。目前,思政課教師教學話語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過分依賴教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課題組成員基本是本學科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他們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這些保證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和理論解讀的權威性。但是教材使用的語言過于文件化、正式化,如果教師不能把教材話語轉換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大眾話語而是將教材話語直接復述給學生,就極易出現“照本宣科”的情況。
(二)大學生個體話語發展活力漸失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接受主體的大學生,其接受程度與接受效果是衡量話語體系建設、發展的重要依據。但一直以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發展的過程中個體話語地位和功能都受到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符合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幾門課的教材體系均遵循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要求學生遵守黨和國家的要求,而對于大學生個體發展而言,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系,幾乎很少提及大學生個體發展問題。由此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個體性話語缺乏活力,整體大眾性話語普遍泛濫的結果。
(三)話語內容脫離實際缺乏生動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除了使學生了解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外,更主要的是擔負著育人的功能。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多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一般的基礎課程,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及黨和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課程,要求其每個觀點、基本理論的闡釋必須具有權威性。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于教材的文件性話語不經加工轉化直接復述給學生,就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具有權威性的同時過于高大上而不能滿足大學生的接受需求,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生活的實際成為“大話”“空話”。正如有學者曾指出:“教材過分注重理論邏輯和體系構建,缺乏鮮活的學生生活語言和生活實例,對學生而言缺乏可讀性,對教師來說則增加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難度。”
(四)話語權表達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與學生應該合理分配與使用話語權。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沒有擺脫“一言堂”現象,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師對話語體系占有絕對的主導權。在理論知識闡釋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滿懷激情、娓娓道來,沉浸在自己的講授過程中,而學生則更多是面無表情、低頭不語,感覺教師講授的知識和他們毫無關系。盡管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也采取問答式等教學方法,但實際上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仍然直接啟發,學生是按照教師的思路在回答問題,完全喪失了話語權,成為教師話語權力的附屬品。正如學者所說:“教師坐而論道與學生的沉默構成了教育活動的基本模式。”[1]
(五)話語語境中的負面影響
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人們信息的主要來源。微信和QQ等工具贏得了當代大學生的青睞,這些新媒體交流內容的隨意性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語境的嚴肅規范性有著天壤之別,因此新媒體產生的話語體系在成為大學生喜愛的話語體系同時,使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產生了抵觸情緒。
其次,錯誤的社會思潮也正在沖擊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體系。西方敵對勢力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們進行文化入侵,傳播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念,宣揚歷史虛無主義等,旨在摧毀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凸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存在著諸如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社保、生態等方面的問題。現實中這些問題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而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對這些問題不能及時徹底地回應,使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產生懷疑。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路徑
(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體功能,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2]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但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還未達到理想的境界。“與我們國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投入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沒有獲得被期待的話語權”[3]。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主體的教師,因話語過分依賴教材缺乏活力而難以讓學生接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學術話語,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解讀歷史與辯護現實完美結合。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潛心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真正做到學懂弄通,靈活運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認識,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權。
其次,要認真研讀教材。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用準確生動的話語,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來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講授理論知識時要深入淺出,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學生能夠聽懂并且愛聽的話語。
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關注當代發展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網絡流行詞匯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從理論走到現實中來。
(二)關注大學生思想特點,注重話語的感召力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4]。同樣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對學生影響的程度取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滿足學生需要的程度。所以,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必須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形成以學生需求為本的話語體系。
隨著科技進步、網絡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展,當下大學生獲取信息閱讀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獨立意識、渴望被關注程度明顯增強。這些特點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方面則表現為一方面求知欲、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另一方面則受到互聯網上不同觀點及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認為當今發生于國際國內所有的事件及問題都能在課堂上找到答案。一旦發現當前理論對某些問題不能充分解釋或理論與現實有一定的出入,則開始質疑所學理論。因此面對這些挑戰,要結合學生思想特點作出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多組織學生實踐參觀,使學生所學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學生在話語感召力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當代大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
(三)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
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不能隨心所欲,一些新鮮詞匯要立足實踐,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及教學實踐中總結經典話語來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首先,教師要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探討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看法、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用大學生熟悉喜愛并能反映學生呼聲的話語闡釋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通過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來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內容,形成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為人處世的哲理,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導其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內容建設方面可以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生動的話語,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從教學實踐中提煉經典話語。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話語體系某些內容仍滯后于社會發展。這些滯后的話語內容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進行增補,同時教材多數都是文件性語言,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性,教師有必要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準確解讀理論,把這些語言經過提煉總結出經典話語,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四)改進話語方式,建立對話平等
科學合理的話語內容需要用大眾化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才能吸引學生,讓學生真正接受。不解決好“怎么說”的問題,再好的話語內容也不會取得預期的完美效果。因此,改進話語方式,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培育話語情感,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就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使學生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分析解決問題,教學活動就不能脫離現實,應回歸到當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傳播相結合,用現實生活中的大眾化語言及符合當前時代社會主導思想觀念來闡釋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理論。
其次,運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案例使話語形象化。“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歷史為我們提供可借鑒的寶貴資源,失敗的案例可提供經驗教訓,這些都可以增強理論的可信度和說服力。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方式建設中,應更多地引用歷史案例作為對理論觀點的有效支撐,讓理論在歷史案例故事的敘述中呈現,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理論知識。
最后,對話方式要平等。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教師滿堂灌而學生被動聽,缺乏平等的交流與溝通。這種不對等的話語方式導致大學生產生抵觸、厭煩情緒,最終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失去興趣。因此,改變這種不對等的話語方式,教師與學生應展開平等對話,讓學生不再感覺教師是說教者和代言人,而是伴隨自己心靈成長與自己平等地位的真誠交流者。多設置一些問題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大學生對理論話語的認可,在平等交流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五)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語境,守牢意識形態話語權
語境是語言交際的基礎,語境不同,話語的具體含義和影響力也不同,因此,話語要符合時代特點,更要與時俱進。當今時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異常激烈,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守牢高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不斷創新話語語境,要在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前提下,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5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2.
[3]郭鳳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
[4]諶林.課堂教學敘事與話語體系創新——以高校思政課教學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4).
收稿日期:2021-04-10
作者簡介:常春紅(1973—),女,黑龍江雞西人,黑龍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轉換的研究與實踐”(GJC1316168);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與實踐”(GBC131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