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敏 郭邑霞 楊敏



摘 ?要:分析基礎護理學教學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為基礎護理學教學研究提供一定參考,本研究檢索了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關于基礎護理學教學的文獻,采用CiteSpace5.7.R5可視化軟件分析,共納入2097篇文獻,發現發文最多的作者是宋文娟,發文最多的機構是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形成了突現關鍵詞圖譜。研究發現,基礎護理教學研究熱點聚焦在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和如何提高教學效果上,關注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2016年以來,微課、翻轉課堂、標準化病人、應用研究等關鍵詞具有持續熱度,研究趨勢從以實驗教學為主的教學改革向探索結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在今后的研究中,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質性研究將受到持續關注。
關鍵詞:CiteSpace;基礎護理;教學;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006-05
基礎護理學課程主要包括臨床基本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兩個方面的內容,是護理學專業最基本的課程。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其他護理專業課程的前提,也是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的基礎。護理專業學生對基礎護理學課程的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臨床實際工作能力[1]。隨著醫學教育的發展,基礎護理教學也在積極探索教學活動的改革創新,以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國內基礎護理教學的研究成果豐富,分析此領域研究現狀有助于教師深入開展教學和研究工作。CiteSpace軟件可對文獻數據進行科學的可視化分析,以獲得研究主題的現狀、熱點和前沿等信息[2]。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了中國知網中基礎護理教學相關文獻,探尋基礎護理教學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以及趨勢,旨在為將來的基礎護理教學的研究和教學提供一定參考。
一、研究方法
文章通過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數據庫,以(“基礎護理”或“護理學基礎”或“基護”)和“教學”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時間范圍為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檢索出2626條中文文獻記錄,排除與基礎護理教學不相關的文獻、會議文獻和重復的文獻等,最終納入2097條文獻數據。使用Citespace5.7.R5軟件,分別以“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作為節點進行分析,繪制可視化知識圖譜。時間跨度為2011—2020年,閾值設置為Top50 per slice。
二、結果
(一)作者合作分析
以作者為節點,單個時間分區長度為5年,形成作者合作知識圖譜,圖譜由120個節點,90條連線構成,網絡密度為0.0126,見圖1。每個節點代表一個作者,節點字體越大表示該作者發文量越多,連線代表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其中,發文量超過10篇的作者分別是:宋文娟(15篇)、王蓉(12篇)、趙紅(12篇)、劉航(10篇)。主要的作者合作群由劉航、周紅、龔愛萍等組成,以及以宋文娟、王蓉、吳菁、李春卉、施慧等作者構成的小合作群。
(二)機構合作分析
以機構為節點,以5年為時間分區法,生成機構合作知識圖譜,圖譜由150個節點,0條連線構成,網絡密度為0.0000,見圖2(只列出了發文量≥5的機構)。其中發文量10篇以上的組織機構有: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16篇)、河源市衛生學校(15篇)、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14篇)、南華大學護理學院(12篇)、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11篇)、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10篇)、廣東省新興中藥學校(10篇)。節點連線中研究機構多為醫學院校,未見研究機構合作群。
(三)關鍵詞分析
1. 關鍵詞共現分析
以關鍵詞為節點,單個時間分區長度為1年,繪制可視化圖譜,圖譜顯示317個節點、388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77,節點越大表明出現頻數越多,見圖3。通常認為中心度>0.1的節點有重要意義。表1顯示了網絡結構內中心度>0.1,頻數>20的重要關鍵詞。
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生成16個聚類,代表基礎護理教學的16個主要研究方向,見圖4。通常認為聚類效率>0.7的聚類是高效的,從關鍵詞聚類分析表可見各類團內部一致性較好,見表2。
3. 突現關鍵詞圖譜
突現詞是某段時間突然出現且頻次快速增高的關鍵詞,意味其為該時間段的研究前沿和趨勢,見圖5(顯示檢測到前20的突現詞)。
三、討論
(一)作者和研究機構合作
基礎護理學教學研究領域中研究學者和機構眾多,文獻數量大。從圖1和圖2可以發現:在作者群方面,作者數量多但核心作者少,大部分基礎護理學教學的研究者發文頻次低,且彼此合作較少;在研究機構方面,研究機構多為高職和中職院校,尚未形成代表性研究團體,且缺乏合作。這說明我國基礎護理教學領域的研究范圍廣但深度不夠,難以產出持續且深入的高水平研究成果[2]。今后的研究者應加強地區間以及各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有學術影響力的研究團隊或合作群,拓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特別是本科醫學院校可憑借強大的科研能力、充足的研究經費和時間發揮帶頭作用,開展以本科院校引領的包含高職、中職院校的共同合作,不斷推動基礎護理教學的科研進步。
(二)基礎護理學教學研究熱點
從關鍵詞頻次來看,基礎護理教學的研究熱點集中在教學模式、學生、基礎護理技術、教學效果、本科護生、教學應用、教學設計、中職、教學質量、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這說明此領域的研究熱點聚焦在教學改革和教學效果等基礎護理學教學本身,也關注教學對象特別是本科層次的護理專業學生。研究中將教學目標聚焦在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同時,還注重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突現關鍵詞方面來看,2016年以來,基礎護理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有:微課、思維導圖、情景教學、翻轉課堂、中職、課堂教學、標準化病人、應用研究。其中,微課、翻轉課堂、標準化病人等具有持續熱度。情景教學和思維導圖的應用改善了傳統基礎護理學課堂教學中知識灌輸、學生主動性差、課堂參與度低等弊端。將微課和翻轉課堂應用于基礎護理教學中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緩解了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推動了教學多元評價體系的完善,實現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考核與監督[3]。2018年以來,基礎護理教學中關于標準化病人的研究逐漸增多。標準化病人可以穩定地呈現近乎真實的臨床情景,在模擬病人、擔當評估者和指導教學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培養護理專業學生臨床護理評估能力、人文關懷能力、評判性思維、臨床思維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4]。基礎護理學教學研究熱點說明基礎護理教學改革中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具有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特點,強調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三)基礎護理學教學研究趨勢
結合突現關鍵詞、關鍵詞聚類圖譜可以發現,早期的研究熱點#0“基礎護理實驗教學”、#2“實驗教學”、#3“教學改革”、#14“基礎護理技術”等主要關注在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改進實驗教學,著重提高護生的實踐能力,以期培養適合崗位需求的護理人才。實訓教學使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具體實踐操作相結合,是護生理論學習走向臨床工作的基礎[5]。在基礎護理教學中如何突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如何做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面的結合,仍將是研究者不斷探索的課題。
#1“課程思政”、#6“混合式教學模式”、#13“質性研究”為近年來新的研究方向,與之相關的微課、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從中可以看出,基礎護理教學的研究趨勢從以實驗教學為主要的傳統教學改革向以結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轉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在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教學的同時注重育人功能。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著重指出要把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發揮好課程的育人作用[6]。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恰當地滲透思政教育,培養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良好職業道德的護理人才任重而道遠。隨著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混合教學模式將線下真實的課堂教學和線上網絡虛擬的信息化教學靈活整合,既避免了單純線上教學師生交流互動貧乏的缺點,又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在學時和場地上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7]。結合課程思政與基礎護理教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系統研究,有助于拓寬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多種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完善手機終端學習和校園網絡教學平臺建設,開展校際合作,共享教學網絡資源,探索混合式教學取代傳統教學成為主流教學模式的可能性和路徑,是值得研究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長期以來,基礎護理學的教學研究多以量性研究為主。質性研究在反實證思想的基礎上,參考研究客體的旨趣和主觀條件的影響,能夠通過被研究者的視角觀察世界并描摹現象的特征,有助于實踐的改進、知識的構建、護理理論的創新,能夠補充量性研究在客觀性體驗上的缺陷[8]。基礎護理教學實踐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質性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體驗與需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在方法學層面上,以后的研究應突破量性研究一家獨大的局面,以質性和量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索各種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效果,使研究成果反映和適應真實的教學環境。
四、結語
文章應用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基礎護理教學研究的文獻數據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全面探究了其研究現狀、熱點及趨勢。目前,基礎護理教學的研究體現了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特點以及全面育人的理念。未來的研究應聚焦在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質性研究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萬杰敏. 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 科技資訊,2019,17(23):163-164.
[2] 黃惠榕,劉秦宇,韓雪琪,等. 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外科護理教學模式的可視化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11):1742-1745.
[3] 王校,邊麗娟,江燕,等. 基于CiteSpace翻轉課堂在我國護理教育應用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9,40(04):144-147.
[4] 江艷,趙丹,俞惠婷,等. “互聯網+”標準化病人在基礎護理學課程中的探索應用[J]. 科技視界,2021(06):138-139.
[5] 張萌. 分析《基礎護理學》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12):283-284.
[6] 王慧穎. “課程思政”在護理專業基礎護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衛生職業教育,2021,39(12):25-26.
[7] 黃婷婷. 翻轉課堂融合信息化的基礎護理學課程混合式教學實施策略研究[J].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10):185-188.
[8] 韓世范,孟伊霏,曹妍. 質性研究在護理科研中的應用進展[J]. 全科護理,2019,17(30):3748-3751.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