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 ?要]有效的初高中銜接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昂揚向上的情緒,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之中。歷史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結合初高中學生的心智特點和課程標準要求,精準把握教材重點,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積極踐行深度教學,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思想體系、素養培育、拓展延伸等方面的無縫對接,從而高效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
[關鍵詞]歷史教材; 初高銜接;思想體系;素養培育;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34-0054-02
為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效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近期,筆者認真研讀了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以下簡稱《綱要(下)》)。該教材采用通史體例,以政治史為主,同時涉及經濟文化史,之前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要點基本保留,體現了一定的延續性。其中的材料、圖片等史學資源更為豐富,內容更富有時效性,當代史內容有所增加。該教材的信息密度也有所增加,對初中教材涉及較少的南美、非洲、西亞、南亞的歷史有一定的關注,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體現了較為完整的史實體系。那么,我們如何在教學這本教材的過程中做好與初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如何把握銜接的角度?如何把握銜接的深度?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心智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做好以下幾點,以便更好地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的無縫對接。
一、精準區分教材重點
《綱要(下)》和部編初中教材的編者,在敘述每一個史實前都進行了精心思考和周到安排。作為歷史教師,要仔細研究和揣摩《綱要(下)》與初中部編教材的異同點,了解教材對重復內容、重點內容、補充內容和增加內容的呈現方式,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工作。高中教師要結合《綱要(下)》,將初中教材中沒有或者簡略敘述的內容、不能形成完整知識體系的內容、淺層學習內容等在高中課堂教學中進行拓展補充,以開闊高中生的史學視野,提升高中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綱要(下)》第9課《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涉及了初中階段6課的內容,如果全面鋪開講授,時間不夠。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初中階段已教授過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史實進行弱化處理,對資產階級革命后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各國具體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制度與封建制度的異同等重點內容進行詳細的講授。引導學生在充分積累史實的基礎上比較各國政治制度的異同,掌握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促使初高中歷史教學實現順利銜接。
二、合理取舍教學內容
部編初中歷史教材的知識密度相對高中要小一些,教材內容主要為簡短的歷史情節敘述、歷史評價闡述、歷史資料呈現和適當的活動內容。而《綱要(下)》的知識密度較大,如第1課和第9課,都涵蓋了初中教材的6課內容。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既要熟悉初中教材,還要了解《綱要(下)》中的重點和難點,對《綱要(下)》的內容進行合理取舍。應該簡略處理的、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內容,堅決不浪費課堂教學時間;過于冷僻的知識,堅決不講,以免加重學生負擔;過于簡單、毫無思維含量的問題,堅決不要求學生完成。如《綱要(下)》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中提及的近代科學成就,初中教材就曾進行過講解。因此,這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在教學中直接跳過。類似的知識還有玻利瓦爾領導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一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二戰的進程及結果等等。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時空體系構建、史料實證素養培育、價值觀引領、重大史實解釋能力提升等方面上來,從而達到既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又有效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教材內容,積極踐行深度教學
初中歷史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初中生的心智特征和學習需要,加深學生對基本史實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綱要(下)》時,不能僅滿足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基本史實淺層理解的要求,而是要結合高中生心智發育特點,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呈現豐富史料,對相關史實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加深高中生對相關史實的理解,踐行深度教學,同時做好與初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如關于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初中階段只停留在時間、成就、國家等基本史實層面上,高中《綱要(下)》則從科技與生產的結合、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更多更重要的成果、更大更廣的規模和范圍等方面挖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區別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認識很明顯達到了更深的層次。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圖文資料推理出相關歷史結論,通過所學知識構建歷史知識體系,通過各種歷史信息活躍歷史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初中教材的層面,而是要通過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商品流動、殖民擴張等方面的史實幫助學生實現對新航路開辟影響的理解、內化,引導學生不斷探求歷史本質,提升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深度教學一定要把握好“度”。深度教學不是無限制地加大難度,而是通過更豐富的史學資源、更靈活的學習手段、更科學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和看待歷史,并通過史料實證、時空構建、歷史體驗等途徑,持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四、承擔立德樹人任務,提升思維深度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最強音。歷史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應義不容辭地承擔立德樹人的任務。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的基礎知識、思維能力、價值觀等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認知還偏于感性,知識積累不足,價值觀較為狹隘。高中階段,教師可根據《綱要(下)》的特點,運用豐富的歷史材料,精心設計問題,由淺入深地啟發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知識內化,提升道德品質,使高中德育既與初中德育一脈相承,又提高了深度和廣度。
在教學形式上,初中階段主要利用圖片、歷史短視頻等教學資源,采取活動探究的方式,將僵化的史實轉化為生動的情境,以促使學生饒有興趣地完成學習任務。但在實施過程中,有可能會存在形式重于內容、感性重于理性的弊端。在高中階段,教師要善于開展有深度的討論活動,對形式與內容、感性與理性進行協調。如在講述“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時,可提問: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怎樣形成的?有人認為,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你是怎樣理解的?這種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效果比直接提問時間、人物、影響等要好得多。
在教學資源上,初中教材有問題思考、知識拓展、課后活動、相關史事等內容,而高中《綱要(下)》別出心裁地呈現了學思之窗、學習聚焦、思考點、歷史縱橫、史料閱讀等具有思維含量的內容。高中教師運用教材中的這些資源,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在枯燥的文字表述中發現深刻哲理,真正感悟歷史的味道;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科學的推論,為學生打下科學、理性的思維基礎。如《綱要(下)》第20課講述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內容,一些學生學習該課后,對社會主義的前途產生了負面想法。這一課中的“探究與拓展”恰到好處地處理了這個問題,先是探究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多種因素”,然后利用鄧小平的講話引導學生準確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前途的信心。
總之,有效的初高中教學銜接,有利于激發學生昂揚向上的情緒,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之中。初中教師要根據初中生側重形象思維的特點,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同時避免教學專業化和成人化。而高中教師要結合高中生更為理性的思維特點,有效取舍、整合教學資源,突出教學重點,利用多元史料,重視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精準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 ?參? ?考? ?文? ?獻? ?]
[1]? 朱可.高中歷史整體性教學設計策略新探[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7):47-54.
[2]? 陳志剛,王本濤.深度學習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8):38-43.
[3]? 朱可.基于高中歷史新教材的初高中銜接教學新探[J].歷史教學,2019(12):35-39.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