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要:語文教學應加強學生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受生活熱愛生活,珍愛生活,并實現生命的價值,在強化情感的過程中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在教學中對文化進行滲透,將小學語文教學置于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既符合時代要求,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提升了語文課堂的人文品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情感體驗 文化情境
情感是在一定的境地體驗中產生的,孩子的情感特別容易在合適的社會文化境地體驗中發生。因此,將語文教學置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中,通過學生的主觀情感體驗,用心靈體驗、感悟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突破課文、課堂的局限,盡可能地創設相應的社會文化情境,讓學生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和情感、感悟人生的價值意義。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現代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它不僅傳授學生母語,同時也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傳承給學生。將語文教育融入廣泛的文化境界,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理解,提升了課堂教學文化的品位。
一、發掘識字寫字傳統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環節,而且在識字的過程中進行文化的滲透更為容易。中華五千年的漢字演化過程,神奇的造字形式,是提高學生學習漢字興趣的重要因素。從像形字到形聲、會意等,漢字的構形單位是部件,它的造字形式多樣。要引導學生不斷去了解與探究漢字的造字方法,讓學生充分了解漢字表音表意特征,學生定會興致勃勃地主動參與,教學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有關傳統文化的動畫視頻來教識漢字,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二、基于語文課本文化,培養擴散思維能力。
“經典應該嵌入學生心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國語教科書是最基礎的教育內容,是國家根據我國小學生的發展情況及教育發展綱要制定的基本內容。他有許多版本,不過,關于大致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及基礎素養的培養共同。在詩歌中,選用了唐詩宋詞中的名作,讓學生體會詩人所在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境界,感受詩句中包含的情感。在神話中,山海經,西游記,愚公移山等傳說,讓學生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體會了神話中的英雄力量。在散文中,黃河長江、蘇州園林等,不同地方特色的景象,讓學生臨其境地,感受自然的奧妙。教師要認真解讀教材,深入了解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提高語文教學的深度與厚度,使之具有民族文化的溫度!將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插圖、選文、識字寫字等形式存在的文化元素充份的利用,通過聲、光、形的呈現,創設廣泛的文化情境,使學生喚起內心視像,將文中事物,場景變成可以看到、聽到和聞到的客觀事物,使之獲得情感的再現。學生擴散思維、再現想象,補充和重新創造文本中的原始圖像,豐富圖像的感知,并重現情感,培養思維傳播的能力。
三、加強課堂誦讀,激蕩學生的情感。
在語文教科書中選擇的文本都反映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豐富、深刻、健康和高尚的情感。這些文本是學生情感教育的好范例。語文課是通過課文教學,使學生充實精神世界,提高審美心理結構,完善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在小學階段,朗誦是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徑,在理解傳統文化和提高閱讀理解方面起著很好的作用。誦讀課文不但是閱讀,還要通過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心境后,再有節奏地誦讀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生不僅要讀熟,還要加上情感去讀,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中,可以使用各種朗讀方法,教師領讀,自由朗讀,朗誦會,演講會等。在課堂上,教師應善于創建情境和渲染氛圍,并通過適當的點拔,表現出作品的情感,使學生能夠進入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情感素養和語言修養,使課堂充滿激情,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全面提升人文素養,使情感激蕩于課堂。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自主學習。
文化來自生活。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就不僅限于教科書和課堂。有必要走出家門,進入生活,并開展實踐活動。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他們活潑好動,形象思維能力相對強,富要想像力,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對現實事物的更能加深理解與記憶。教師應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智能結構,開展適當的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鼓勵孩子養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然的良好習慣,并在課后積極參與校園和社區活動。結合課堂內外閱讀,一起討論,并以文字或圖形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所見所聞和想法。
結束語:文化可以影響人的發展,在小學階段是孩子建立起自己思想的重要時段,將小學語文教學溶入到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可以拓寬小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小學生對世界的理解仍然有限,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故事情節和豐富多彩的民間節日文化,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環境,開闊視野。同時,將語文教學置于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有利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應該栩栩如生,課堂教學應該放在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培養學生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積極的人生觀、生活觀和價值觀。這是新課程漢語教學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