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承、創新與再融入:壯族嘹歌文化的現代重構模式

2021-12-20 08:50:16李萍
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傳承創新

李萍

[摘 要] 文章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場域交織而成的生態系統中梳理壯族嘹歌文化的重構規律,認為嘹歌文化重構呈現出“傳承—創新—再融入”的模式特點,其中,以傳承干預為起點,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傳承干預群體和相持互制的傳承干預格局;以創新發展為動力,推動了傳承群體從“單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態從“生活方式”到“區域品牌”、社區功能從“鄉村秩序”到“城市紐帶”的發展與轉變;以鄉土融合為導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體意識的樹立和強化,也回應了文化承載地的社會關切和發展訴求。“固本”“匯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構模式中的鮮明特質,對當下民族傳統文化重構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壯族嘹歌;文化重構;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6-0098-1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傳統文化重構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邁入21世紀的壯族嘹歌在多重社會力量的推動下成功扭轉其生存頹勢,既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又與當地社區環境充分融合,其發展模式值得借鑒。

當前關于壯族嘹歌文化重構的研究中,學者們多從教育場域或藝術場域的角度介入,如謝文麗和王恒華[1]、賈雙飛和劉明華[2]、李光華[3]、陸婭妮[4]、于鐘民和郭興[5]、楊春鋒[6]、劉明華[7]、覃騰[8]等人的研究,側重于探討如何將嘹歌文化轉化為現代社會的發展資源等,讓嘹歌更好地服務于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總體而言,當前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嘹歌文化對當下特定社區時空的影響,關于社區時空及其整體場域對嘹歌文化重構和表征的研究尚顯單薄,建立在整體性研究基礎之上的發展規律總結更是亟待開展。民族傳統文化重構實踐是在特定的場域下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被重構的文化與其所處的社區時空之間是一種水乳交融、互動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嘹歌文化放置于具體的社區時空中,在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對其重構實踐進行調查研究。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壯族嘹歌文化的現代重構模式為研究對象,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場域交織而成的生態系統中梳理嘹歌文化的重構規律。通過綜合性考察,筆者認為壯族嘹歌文化經過復蘇生態、跨界傳播和融入鄉土,其結構功能得以重組與再生。總結其規律,就是以傳承干預為起點、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鄉土融合為導向的“傳承—創新—再融入”發展模式。

一、以傳承干預為起點

“文化大革命”期間,嘹歌歌書被毀、歌圩被禁、歌手被打壓,其文化傳統一度中斷。“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嘹歌文化有所復蘇,但其在當地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年輕一代更是忽視了嘹歌文化的傳承。2003年,嘹歌文化創造和流布的中心區域——廣西平果縣1委、縣人民政府正式啟動“嘹歌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吹響了嘹歌文化現代重構的號角。多重力量的介入和干預,使嘹歌的歌俗、歌者、歌作、歌藝在特定地域范圍內得到整體性搶救與保護,為后期的創新發展和融入鄉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多元共生的傳承干預群體

早期嘹歌文化搶救與保護的主體由政府部門、學界專家和鄉賢能人組成。各級地方政府用政策主導,廣西內外學者用學識支持,鄉賢能人則充分發揮其在地方性知識體系、人脈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多重力量的聯合推動,使嘹歌的文化生態在現代背景下得以有效復蘇。

1.發揮“啟轉合”主導作用的政府部門

“啟轉合”即政府部門運用決策資本,在嘹歌文化傳承干預過程中發揮了環境開啟、路徑轉換、成果整合的結構性作用。在嘹歌傳承干預的過程中,政府運用決策資本,在文化環境的創設、傳承路徑的轉換、干預結果的整合上發揮了“啟轉合”的結構作用。其一,開啟了嘹歌文化現代傳承的政策環境。2003—2009年,廣西各級政府為保護壯族嘹歌先后采取了多項政策措施,從平果縣委、縣人民政府明確和落實打造嘹歌文化品牌的思路和措施,百色市委作出致力打造壯族嘹歌等12項文化品牌的部署,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將平果壯族嘹歌列入廣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名單,再到平果縣人民政府正式啟動壯族嘹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工作和下文成立“平果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等,上述種種舉措為嘹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不僅以經費支持、制度保障的外在形式優化了嘹歌的生存發展環境,還有效調適了當地民眾的文化心理,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政府已經為嘹歌‘正名,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歌唱了”。其二,推動了嘹歌文化傳承形式的現代轉變。政府部門結合時代特點,組織相關人員收集整理、多語言文字譯介并公開出版嘹歌歌書,推動嘹歌歌唱藝術、歌唱內容和歌唱形態的創新發展,扶持嘹歌歌圩并豐富其內容形式,持續推進嘹歌進校園活動的開展等,有效豐富了嘹歌歌作、歌藝、歌俗的傳承形式和嘹歌傳人的培養路徑。其三,整合運作嘹歌文化的搶救保護成果。通過舉辦開放式的現代節慶活動——壯鄉天籟·平果歌圩音樂節,將嘹歌文化搶救保護的階段性成果進行統籌匯總和包裝展示,著力打造嘹歌文化的共享載體,初步建立起嘹歌文化的共享機制,以此拉動地方人流、物流、資金流,有效構筑起平果與外部社會溝通的橋梁。

2.提供“聯綜融”學識支持的學界專家

“聯綜融”即學界專家注入學識智慧,在嘹歌文化傳承干預過程中形成了研究主體聯動化、研究視域綜合化、研究轉換融通化等特點。在傳統文化遭受劇烈沖擊的當下,回觀并反思自身文化的衍生歷程與未來發展,成為影響廣泛的社會思潮。邁入21世紀,人們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經政府部門主導,專家學者是最早介入嘹歌文化搶救保護工作的群體,其介入模式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其一,在研究主體上形成聯動化的機制結構。以平果縣和百色市學者為代表的地方專家、以南寧市學者為代表的廣西專家、以北京市學者為代表的廣西區外專家均參與其中,各層級的專家學者充分對話,依托各自學識專長積極助力嘹歌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使嘹歌文化重構實踐從一開始便建立在縣市—省區—國家三級一體的智庫結構基礎之上。其二,在研究對象上形成綜合化的探索視域。介入嘹歌文化及其傳承發展探討領域的專家有科研人員、教師、藝術家等多樣化的職業背景,涉及文學、音樂學、民族學、教育學、傳播學、美學、翻譯學、經濟學等多樣化的學科領域,他們通過考察采風、開會研討、學術論證、教學實踐、藝術創作等多樣化的形式助力嘹歌文化的挖掘、闡釋及傳承、發展,形成了帶有鮮明綜合性特征的研究范式。其三,在研究成果上形成融通化的轉化路徑。各領域、各層級、各行業專家學者所取得的學識成果,除了通過公開出版發行面向社會傳播推廣,或通過整理歸檔保存于辦公室或檔案室,還充分融入了嘹歌和當地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以“活態”應用為形式,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嘹歌申遺的學術支撐、嘹歌辦節的技術指導、嘹歌宣傳的內容載體和嘹歌發展的方向指南等,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3.貢獻“幫傳帶”民間推力的鄉賢能人

“幫傳帶”即鄉賢能人充分發揮協助傳承、溝通等作用,在嘹歌文化傳承干預過程中促進了官員、學者和民眾之間的交流互助。本文中的鄉賢能人特指兩類群體:一類是當地德高望重、歌技突出且富有文化情懷的嘹歌歌手,以平果嘹歌協會骨干成員為代表;另一類是熟悉當地文化知識體系和資源人脈并熱衷嘹歌傳承發展事業的賢能人士,以平果嘹歌協會顧問團成員為代表。從2003年平果縣啟動打造嘹歌文化品牌工程起,地方鄉賢便開始介入嘹歌的搶救保護工作。2007年,平果嘹歌協會正式成立后,他們更是依托協會平臺充分發揮了其在地方文化、人脈上的資源優勢,為嘹歌文脈的地方傳承貢獻了“幫傳帶”的民間推力。“幫”主要體現在助力政府和學界專家開展相關工作上。在政府工作層面,從傳統歌書的搜集、整理、譯介,到各類嘹歌賽事和嘹歌展演活動的舉辦,再到對嘹歌歌圩的扶持和嘹歌進校活動的開展,無一不帶上了鄉賢助推的烙印。在專家調研層面,廣大鄉賢人士更是積極主動地協助學者完成田野采風、資料搜集、數據采集、影像錄制、教學實踐等工作。“傳”主要體現在面向社會民眾主動開展嘹歌傳承活動,通過課堂授課、創作指導、大賽點評、聚唱交流等方式培養嘹歌傳人,利用自身的嘹歌文化影響力在當地營造起良好的嘹歌文化傳承氛圍。“帶”即鄉賢依托“幫”“傳”作用的發揮,以紐帶形式密切官方、學界和民眾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促進了官員決策、學者學識和民眾訴求的充分銜接,有利于早期嘹歌文化生態的復蘇,對于推進嘹歌的“在地傳承”和“社區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相持互制的傳承干預格局

在早期搶救保護嘹歌文化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學界專家和鄉賢能人,三者分別從各自的角色立場發力,相互促進也相互牽制,從而使嘹歌文化重構實踐從一開始就在相對理性的模式下推進,形成了相持互制式的傳承干預格局。

1.相互促進

政府部門作為嘹歌文化重構實踐的發起人和組織者,積極出臺相關制度和方案,為學界專家和地方鄉賢助力嘹歌文化搶救保護創設平臺和條件。一方面以開展項目合作為形式,依托政府嘹歌文化品牌的打造計劃,為學者調研采風、開會研討、成果出版與轉化提供了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牽頭成立平果嘹歌協會,以此為主要平臺將地方文化精英和民間嘹歌歌手集中到一起,通過指導協會章程的制定與實施、推動系列活動的策劃與舉辦、評定與頒發相關獎項榮譽,既豐富了地方鄉賢能人投身嘹歌文化事業的渠道和形式,也優化了民間關注和支持嘹歌文化事業的社會氛圍。學界專家作為嘹歌文化重構實踐的主要智囊團,將個人學術才華的施展融入地方社會的發展。在嘹歌文化品牌打造的早期階段,學識干預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導向作用,既深化了政府部門對“為何打造”“打造什么” “如何打造”等問題的思考,也引導了鄉賢能人對現代背景下的嘹歌文化價值及民間人士參與搶救保護嘹歌文化的重要性的認識。鄉賢能人作為嘹歌文化重構實踐的主要參與者,在政府的主導和學界的引導下,也將其自身得天獨厚的文脈優勢和所掌握的人脈資源轉化為支持政府決策和學界研究的實際行動,為嘹歌文化的搶救保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政府、學界、鄉賢三重力量互動發展,形成了初期嘹歌文化搶救保護的強大推動合力。

2.制衡發展

政府部門、學界專家和鄉賢能人由于角色立場的不同,在搶救保護嘹歌文化的過程中,其動機體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政府部門盡管在嘹歌文化的傳承保護上亦盡心盡力,但相比之下,通過打響嘹歌文化品牌提高地方社會影響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才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標。學界專家雖也主動肩負起服務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的使命,但當學術理想與地方發展出現矛盾時,堅守學術立場往往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鄉賢能人是嘹歌文化的主要承載者,他們對嘹歌文化的衰落有切膚之痛,與此相應,也萌生了文化重構的強烈意愿。然而,由于缺乏政府部門的大局觀和專家學者的學識深度,他們的重構宗旨往往只停留在文化回歸生活的層面。在嘹歌文化重構過程中,三方力量雖相互促進,但也形成了互相制約的關系。學者的學術思維和理智良知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公權人員急功近利的做法,平果縣人大常委會整理出版《壯族民歌文化叢書·平果嘹歌》(五冊)所引發的著作權糾紛1,以及糾紛所觸發的官員的自省與反思,其本質就是學界學識對政界決策的一種牽制表現。而政府部門建立在實際工作經驗之上的發展研判,在某種程度上也調適了學者過于理想化的非遺傳承設想。在嘹歌的創新發展遭到部分專家質疑的情況下,平果政界仍舊堅持創新驅動,最終成功扭轉嘹歌的生存頹勢,而嘹歌的創新發展模式也因此逐漸被學界所接納與推廣。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政治意識和專家學者的學識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調適著鄉賢能人的文化作為。嘹歌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啟動后,相關鄉鎮的嘹歌歌圩在鄉賢能人的帶動下又開始活躍于鄉間。鄉賢能人以傳統承續為目的,主張群眾自發活動、自覺參與,歌圩的所有內容環節皆缺乏組織性。在官方和學者的介入和引導下,傳統歌圩中植入了嘹歌大賽、文藝表演、體育賽事、政策宣傳、游園活動等內容,參與歌圩的主體除了當地群眾,還有文化、醫療、公安、工商、旅游系統的工作人員及外地的專家和游客。由此既延續了民間的嘹歌習俗、擴大了歌圩的社會影響,也有效避免了傳統嘹歌文化與當下主流文化的分野與對立。

二、以創新發展為動力

創新發展是現代背景下嘹歌文化重構的鮮明特質。如果說傳承干預解決了嘹歌文化“活下來”的生存問題,那么創新驅動則實現了嘹歌文化“火起來”的復興目標。步入21世紀,嘹歌文化在多重力量的推動下,加快了融入現代社會的步伐。從過去自成一體、偏安一隅的傳統文化群落,到多重建構的現代中國文化環境中,嘹歌文化的各個要素都在發生著顯著的改變。

(一)變化傳承群體:從“單一我者”到“我他融合”

在傳統社會,單一滯后的生產方式為嘹歌文化構建起了相對封閉的空間,當地的壯族民眾既是嘹歌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嘹歌文化的演繹者和受眾。在相對固定的文化空間里,嘹歌文化的傳承群體是單一而穩定的。近年來,經過傳承干預,嘹歌文化生態逐漸復蘇,并初步形成了以廣西平果為中心不斷向外傳播擴散的態勢。嘹歌的作品和音樂以嶄新的形式呈現于廣西、全國和世界的舞臺;歌書突破傳統土俗字手抄本的形式,以多語言文字為媒介公開出版發行;嘹歌歌者亦由壯族特定村落社區的民眾拓展到了廣西區內外的師生群體和音樂藝人;傳統歌圩更是通過與現代節慶會展接軌,既豐富了其社會功能,也擴大了其規模和社會影響力。在歌作、歌藝、歌俗、歌者重構的過程中,除了早期對嘹歌文化進行傳承干預的政府部門、專家學者、鄉賢能人,全國各地不同學制階段的師生群體、音樂愛好者和文化藝術精英、官方和民間媒體、游客和文化消費者、文化產品生產者和文化商人等,也以多樣化的形式參與了嘹歌文化的流傳和變遷,使嘹歌文化的傳承群體發生了嬗變——“我者”和“他者”的融合取代了最初單一化的“我者”。值得一提的是,傳承群體的“我他融合”并不代表嘹歌文化完全被外來力量所主導和承載,而是外來力量和當地壯族民眾一起參與了嘹歌文化元素的創造、流傳和轉化運用。不可否認,“他者”力量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嘹歌文化的傳承格局:其一,通過電視、網絡、書籍、期刊等載體的導入及相關數字化手段的應用,豐富了嘹歌的傳承媒介和傳承路徑;其二,通過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和創作歌唱經驗的引領,在拓寬民間歌者視野的同時也推動了嘹歌歌藝的升華和嘹歌作品的創新。然而,即便如此,“我他融合”中依然彰顯著以“我”為主的特質。無論是傳統的田野歌唱還是現代的舞臺演繹,無論是老歌的收集整理還是新歌的創作推廣,再或者是傳統歌圩的扶持和現代歌節的舉辦、臺前幕后,當地的壯族民眾都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主體性作用。

(二)豐富文化形態:從“生活方式”到“區域品牌”

嘹歌文化是生活在右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的壯族民眾創造的民俗事象,在傳統社會其與壯族民眾的生產生活水乳交融。嘹歌歌圩作為民間約定俗成的聚會歌唱活動活躍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人們以歌代言傳情,倚歌會友擇偶,歌作內容主要反映了當地壯族民眾的日常生活狀態,歌者的才華技藝和歌俗的流傳變異充分體現了當地壯族民眾的生活智慧。作為鄉村社區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傳統的嘹歌文化形態以“下行”為流向,充分體現了日常化、民眾化、基層化等特點。步入21世紀后,在政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聯合推動下,嘹歌文化被積極打造成平果乃至廣西的文化符號和區域品牌。在此背景下,嘹歌生活化的文化形態得以復蘇和延續,相關鄉鎮和村落嘹歌歌圩習俗的重生,當地壯族民眾田野歡唱狀態的再現,都昭示著嘹歌文化的生活回歸。與此同時,嘹歌品牌化的文化形態日益凸顯。以“上行”為文化流向,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遺產化傾向。按照相關規定和程序要求,經國務院批準,壯族嘹歌被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是資源化傾向。依照當下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專業理論和現代技術為引領,結合社會的要求和時代的特點,經過調適、重組與整合,嘹歌文化在村落社區之外的時空,以舞臺藝術、學術作品、教育資源、政治媒介、文化產品等形態呈現,服務于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教育改革、政策宣傳、經濟發展,其歌唱內容、存在方式、文化價值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難看出,作為生活方式的嘹歌文化立足于在地傳承,而作為區域品牌的嘹歌文化則強調的是傳播推廣。在文化重構中,“上”和“下”有機結合的文化交叉流向使嘹歌的文化形態得到了豐富,從傳統社會單一化的生活方式發展為生活方式與區域品牌的并駕齊驅。在此過程中,嘹歌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均得到了提升。

(三)升格社區功能:從“鄉村秩序”到“城市紐帶”

在傳統社會,嘹歌是當地壯族民眾溝通和認知的主要媒介之一。嘹歌文化傳統對鄉村社區內部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鞏固與再生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之中,嘹歌的歌唱習俗貫穿了當地人的婚戀過程與喪葬儀禮,嘹歌的精神內核以浸潤的方式融入了當地社會的道德教化,嘹歌的歌唱守則維系著男女兩性關系的平衡與發展。通過情感內聚作用的發揮,嘹歌文化促進了壯族特定區域范圍內社會秩序的穩定。進入現代社會后,在多樣化文化并存、各種文化通過不同方式獲取地位和權利的競爭場域中,社會各界刷新了對嘹歌文化的認知,并對嘹歌文化的續存與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書—歌—人—節”整體性文化重構實踐的推進,打破了嘹歌原有文化空間的族群界閾和區域界閾,從平果到廣西,從廣西到全國,再從全國到世界,嘹歌逐步形成走向外部世界的文化自覺。在這一過程中,嘹歌傳承群體的變化和嘹歌文化形態的豐富,大大推進了嘹歌所在社區與外部社會的聯系。以嘹歌文化為紐帶,一方面,主流話語的褒揚和外部環境的肯定強化了當地壯族民眾的“自我觀念”,使嘹歌文化“族群標識”和“社區凝聚”作用的發揮得以延續。在當地各鄉鎮村落復興的嘹歌歌圩中,我們仍能在其中感受到嘹歌牽引下的族群向心力和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以廣西平果縣為基點,嘹歌文化承載區域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對話亦得到豐富和推進,有效地盤活了區域發展的諸多資源,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項目(如媒體項目、教育項目、科研項目、商業項目等)先后落戶平果。從傳統鄉村社會的情感內聚到走向外部世界的文化自覺,從鄉村社區內部關系的維系到社區內外關系的建構,走出傳統社會邊界的嘹歌文化,以多樣化的形式、多渠道的路徑助力地方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其社區功能也由此歷經從鄉村內部秩序到城市內外紐帶的升格與轉變。

三、以鄉土融合為導向

在嘹歌文化的創造地和主要流傳地的鄉村社區,壯族民眾是嘹歌文化的主要持有者。綜觀嘹歌文化重構過程,融入鄉土是貫穿始末的重要導向。嘹歌文化重構強調了文化持有者主體意識的樹立和強化,積極回應了文化承載地的社會關切和發展訴求,使嘹歌文化重構的活動實踐主體和成果享有主體在特定的環境背景下得以統一。

(一)樹立文化持有者的主體意識

在嘹歌文化重構中,從早期的傳承干預到后來的創新發展,文化持有者均充分參與并發揮了積極作用。早期嘹歌作品的搜集、整理、翻譯,當地的民間歌手和民間文化精英是其中的主力軍。在《壯族民歌文化叢書·平果嘹歌》(五冊)中,歌本搜集與提供、善本篩選與整理、壯文轉寫、古壯字抄寫等工作均由當地民間歌者和文化賢能完成。在學界專家壯文轉寫和漢文翻譯出版的《平果壯族嘹歌》叢書(五冊)和英文譯介出版的《平果壯族嘹歌(英文版)》叢書(五冊)中,其中的歌書抄本均由當地民間歌手提供。而嘹歌文化傳承的推進,無論是以“非遺”進校為載體的學校傳承,還是以開班培訓為形式的社會傳承,師者均由當地民間歌者擔任。除此之外,在嘹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文化持有者亦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有效推動了重構實踐的深化。其一,參與了嘹歌文化本體的創新。當地民間歌手以“六婭組合”“六爺組合”“三月花組合”“歡嘹組合”“思恩合唱團”等民間歌唱團隊為組織形式,在內容和音樂上為傳統嘹歌注入了創新元素,將壯族嘹歌帶到了現代舞臺,不僅讓當地民眾感受到了嘹歌的新面貌,也讓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域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認識到了壯族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其二,推動了嘹歌文化的社會資源轉化。當地民間歌手一方面以平果嘹歌協會為平臺,積極對接政府和學校的工作,依托政策宣傳和學校教育,以內容創新為形式編創大量新時代嘹歌,將嘹歌文化資源成功轉化為政治資源和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以文化公司或演出團隊為載體,使嘹歌展演的經濟價值得以挖掘和呈現,嘹歌文化在有從商經驗和文化情懷的民間歌手的推動下,開始融入文化產業市場。可以說,在嘹歌文化重構的推進過程中,文化持有者的參與度和貢獻度有目共睹并不斷深化,既優化了嘹歌文化的社區生態環境、提高了嘹歌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嘹歌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強化了其文化主體意識。

(二)回應文化承載地的社會關切

嘹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積極回應了文化承載地的社會關切,與鄉村社區環境充分融合。一方面,從“活態”角度切入豐富嘹歌文化與鄉村民眾的互動形式。各鄉鎮村落嘹歌歌圩文化藝術節均圍繞廣大鄉村民眾對當下文化生活的需求進行組織策劃,尊重了古老歌圩“以歌會友”的歌唱節慶傳統,延續了自由對歌、設宴迎客、集市貿易等頗受廣大村民歡迎的習俗。與此同時,增設了歌舞表演、嘹歌大賽、文娛活動等群眾關注度高、參與度高的項目。此外,在鄉村建立起紅色嘹歌講習所,依托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嘹歌歌唱形式,面向廣大村民宣介與鄉村建設、村民發展息息相關的政策內容。在縣城舉辦的各類嘹歌大賽也充分根據廣大村民的興趣點和關注點設定參賽內容和參賽形式。附近縣市及自治區級、國家級和國際性的賽事活動或者表演活動,更是充分吸納鄉間村落的嘹歌歌手廣泛參與。通過鄉村內外活動的聯合推動,豐富了嘹歌文化與鄉村民眾的互動,加速了嘹歌文化與鄉土社會的融合。另一方面,從“靜態”角度著手提升嘹歌文化對鄉村社會的發展影響。隨著嘹歌生態環境的日漸好轉,人們對嘹歌文化價值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依托各類基地和文化展館的建設,嘹歌文化逐漸被打造為當地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名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嘹歌傳承基地、廣西千村萬戶文化惠民工程——嘹歌村、廣西文化制作中心落戶平果縣壯烈村,平果嘹歌協會新圩、古念、耶圩、模圩、太平、玻利等分會基地在平果相關鄉村的設立,集展示嘹歌文化的窗口、鄉賢議事點和村民文化活動中心于一體的平果壯族嘹歌博物館在平果縣永定村的建成等,吸引了國內外的學者、游客、師生等入村參觀、考察、游覽,既打造了村落的文化特色、提升了村落的社會影響,也有助于鄉村社區以提升鄉風文明為引領建設文明、和諧、美麗鄉村目標的實現。

四、余論與反思

文化重構即對已有文化現象的再加工和再創造,如果說文化重構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和文化自身的更好發展,那么壯族嘹歌無疑是民族傳統文化重構的成功典范。在嘹歌文化重構實踐的推進過程中,人們以傳承干預為起點、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鄉土融合為導向,構建出了“傳承—創新—再融入”的重構模式。綜觀這一文化重構模式,“固本”“匯源”“跨界”是其中的鮮明特質。筆者認為,這些特質對當下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構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固本”有雙重內涵,其一是指傳統文化自身特質的承續,其二是指傳統文化生存土壤的守護。嘹歌文化重構實踐一方面以激活在地傳承和社區傳承為起點,強調對嘹歌文化本體的搶救保護;另一方面以回歸鄉村和服務鄉土的落腳點,注重對嘹歌文化環境的守護扶持,既保住了文化的根脈也護住了滋養文化的土壤,為后期嘹歌文化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匯源”是嘹歌文化重構實踐得以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在政府的主導下,嘹歌文化重構從一開始便形成了多重力量聯合推動的格局,政界、學界、鄉賢、民眾、歌手等在重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既相互促進亦互相牽制,最終為嘹歌的生存發展創建了一個相對和諧的文化時空。從根本上來說,民族傳統文化重構是對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經驗表述形式的現代探尋。在現代背景下,傳統文化處在一個嶄新而復雜的場域系統中,其傳承或者衰亡,皆是多種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匯源”的意義在于有效整合多重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重構實踐,而這個環節能否順利推進,政界的決策視野與統籌力量至關重要。盡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不應違背社會發展規律,將文化“捆綁”或“封存”以達到傳承的目的,但是對于“跨界”內涵的理解還應避免兩大誤區:其一是取悅外界式的突破,其二是顛覆傳統式的發展。在避免以上兩大誤區的基礎上,我們仍然有必要推動傳統文化邁出傳統邊界,走向外部世界。嘹歌的發展之路告訴我們,更廣闊的舞臺、更多元的受眾、更大區域的分享,可以有效激活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因此,“跨界”的本質在于適度創新,而嘹歌文化守護傳統、根植鄉土的再創造也恰恰是其重構中最可貴的實踐維度。

文化重構是伴隨社會發展文化自身不斷進行調適的過程性表現,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本文對嘹歌文化重構模式的提煉也僅僅為一種階段性總結,未來壯族嘹歌文化的發展走向,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謝文麗,王恒華.廣西壯族平果嘹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探究[J].藝術評鑒,2020 (24):124-126,149.

[2] 賈雙飛,劉明華.廣西平果嘹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實踐研究[J].大學教育,2020 (12):138-140 .

[3] 李光華.藝術生態龕位視閾下的平果壯族嘹歌的傳承與保護[J].藝術研究,2019(3):34-35.

[4] 陸婭妮.壯族嘹歌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探究[J].藝術教育,2018 (14):107-108 .

[5] 于鐘民,郭興.壯族嘹歌傳承的困境及突破[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 (4) :7-12.

[6] 楊春鋒.廣西非遺壯族嘹歌的傳承與保護:以廣西幼專中職學前教育嘹歌演唱隊的培養為例[J].黃河之聲,2020 (8):127,137.

[7] 劉明華. 廣西壯族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以廣西壯族嘹歌為例[J].藝術評鑒,2016 (10) :48-49,47.

[8] 覃騰. 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下的廣西壯族嘹歌推廣與傳承發展研究[J].北方音樂,2018 (18) :26.

[責任編輯:楊? 彧]

猜你喜歡
傳承創新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江西武寧打鼓歌保護和傳承的路徑探討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5:56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軟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出版廣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久久黄色视频影|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91九色国产在线|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精品xxx|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无码久看视频|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福利片91|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在线观看无码a∨|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成人在线欧美| 久草中文网| 欧美日本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精品页| 亚洲视频三级|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91视频首页|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无限乱码| AV熟女乱|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午夜丁香婷婷|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一级片网址|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第一页| 欧美无专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成人精品亚洲|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日韩a级毛片|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99精品免费在线| 91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爱做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