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機理及促進就業的路徑研究

2021-12-20 08:50:16趙慧娟魏中龍
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就業

趙慧娟 魏中龍

[摘 要] 數字經濟的發展對于就業的影響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具有替代效應和抑制效應。數字技術應用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會帶來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但同時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文章探究了數字經濟對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的影響機理,建議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健全職業培訓體系改善供需匹配度,加強職業教育提升勞動者教育水平,提供良好的政策治理體系支持,完善與新就業形態匹配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推進新基建釋放“數字紅利”促進就業。

[關鍵詞] 數字經濟;就業;數字技術;就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 F49;F249.2?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6-0073-11

一、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就業現狀

近幾年,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雖然全球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數字經濟卻在逆勢中加速騰飛,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比2019年增加了3.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8.6%,保持了9.7%的高位增長。其中,產業數字化的占比達到80.9%,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1]。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日益凸顯,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后,數字經濟日益表現出其穩定經濟增長的獨特作用,緩解了疫情帶來的負面沖擊,并在穩就業、保民生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及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數字經濟”4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就業是民生之本,數字經濟如何發揮新優勢促進就業增長及高質量就業,成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期的重要議題。自2017年“人工智能商業化應用元年”1以來,人工智能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其必然也會對就業產生重要影響,影響就業形態及就業結構。我們應客觀看待數字經濟對就業帶來的影響,而不能一味批判數字經濟帶來的失業問題。

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影響整體上表現為“創造性破壞”,其實從工業革命開始,技術進步對產業的影響就表現為替代舊崗位的同時創造新崗位,一直延續到應用新技術的數字經濟時代。新技術會刺激應用該技術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德國的統計數據表明,1臺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會替代2個制造業就業崗位,但在服務業會出現更多的新就業崗位[2]。互聯網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個體靈活就業和機會型創業的可能性,數字經濟滿足了人們自由分配工作時間的需求,使更多人以自雇方式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有利于促進就業[3]。數字經濟促進了非物質勞動取代物質勞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認為,第二產業相對于第三產業而言,進行勞動力數字化轉型的難度更大,帶來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占比顯著提高,第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對就業的吸納能力表現明顯[4]。

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吸納能力顯著增強表現為數字經濟正在孵化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共創造1.91億個就業崗位,占全年就業總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顯著高于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5]。2019—2020年,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先后分3批發布了共38種新職業,其中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職業占比過半,如智能制造、區塊鏈工程、互聯網營銷等,涉及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新興行業為勞動者靈活就業創造了條件。比如,隨著數字技術的應用和對標準化數據的應用需求,出現了一個新的行業——數據標注,借助于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用數據標注物體的某些特征以更好地識別物體。數據標注行業需求量大,目前供不應求,對勞動者入職要求低,能夠廣泛帶動就業且不會對原有崗位產生替代,數據標注企業被稱為“數字富士康”,數據標注員被稱為“AI農民工”。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研究統計數據,我國的數據標注核心產業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6]。

二、數字經濟對就業總量的影響機理

數字經濟對就業崗位總量的影響或作用機理,從總體上來看,分為兩大類影響效應:替代效應和抑制效應。對于替代效應而言,事實上,歷次技術革命都會對就業產生替代效應,導致部分就業崗位的直接消失。然而,從過去一個多世紀的就業總量來看,很多國家的就業總人數基本保持不斷增長態勢[7]。這表明,不能一味悲觀地預測技術變革對就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歷史經驗來看,就業總量的中性判斷一直存在。人類社會經歷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推進了自動化發展的進程,雖然發生了機器替代人的現象,但是整體上表現出就業總量的再平衡,從宏觀上最終顯示就業總量的不斷增長。德勤咨詢通過對英國進行的一項自動化的研究發現,AI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淘汰了80萬個低技能工作崗位,但同時也創造了35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且勞動者的平均年薪較之前有所提高[8]。

自動化在替代部分就業崗位的同時對新就業崗位的正向創造效應,被稱為抑制效應(如圖1所示),這是產生就業崗位消失與就業人數增長并存現象的根本原因。當自動化進程發展到人工智能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替代勞動的同時通過補償效應或創造效應將帶來各種新就業崗位,有效抑制替代效應的影響,最終達到總量上的平衡或不斷增長,國外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7,9]。從未來長期發展來看,這種抑制作用將不斷發揮效用,替代效應和抑制效應將并存,因此在中長期內勞動就業總量整體上不會降低,只是會對就業結構產生較大影響[10]。

技術進步與變革對就業的替代效應的發揮是有限的,這是抑制效應得以持續發揮作用的前提。同理,不能將人工智能的替代效應絕對化,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無法完全替代勞動者的工作,創造性思維及富有感情的溝通將是人類和機器之間的主要區別。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像人類一樣進行復雜性思考、產生默會知識,不能用創造性思維進行創新工作,不能替代需要人與人當面溝通的那些工作崗位,如與客戶面對面地溝通及互動,創造獨特的客戶體驗,以團隊協作形式進行創新活動或從事創造性工作,對未來的創造性想象等。因此,人工智能只能替代人類的部分功能或代替完成部分工作,替代的同時意味著人們可以更多地集中于處理更復雜的事務。我們可以大膽想象,未來更多的工作狀態應該是人類與人工智能協作完成所有工作,人機協同將是未來的趨勢。

(一)數字經濟對就業的替代效應

一方面,數字技術對勞動力具有直接的替代作用。自動化、人工智能等直接替代中低端技能勞動者的可能性很大,將直接導致失業人數的增加。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工作的消失與崛起: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移》指出,到2030年,會有30%的任務和14%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有4億~8億人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普華永道的報告預測,到2030年,美國38%的工作存在被自動化替代的風險[1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成員國中包括日本在內的27國的分析結果顯示,共計46%的工作將受到技術變革影響,平均來看,14%的工作很可能被自動化、機械化取代,約涉及超過6600萬人的工作崗位[12]。在參與調查的行業中,從事常規工作的中技能白領將在技術進步影響下變得日益不重要,如數據錄入操作員、會計人員、銀行出納員等。對于從事制造業的低技能勞動者來說,數字技術應用將使這些勞動者面臨失業,有些崗位甚至會完全消失。同時,數字經濟改變了商品流通流程,使得信息傳遞和匹配更有效率,使許多傳統以人力為主導的中介就業崗位如代理商、分銷商等消失。這些工作將更容易受到新技術和技術進步的影響。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對勞動力具有間接的擠出效應。自動化、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要獲得等量的產出所需的勞動力投入更少,間接使勞動力需求減少,使勞動者被擠出。數字技術催生的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應用目前對我國就業的直接替代效應尚不明顯,但長時間內對就業的擠出效應不能忽視,尤其是伴隨著新舊業態的不斷更替而產生的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如果勞動者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能具備快速適應新崗位的條件,缺乏和工作崗位相適應的技能,人力資本不能有效匹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在中短期內就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結構性失業。通常情況下,勞動者要適應新舊崗位的更替需要一定的轉換時間,快速實現無縫對接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對于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工作崗位,要實現人力資本重新配置,需要承擔較大的社會成本,無摩擦匹配實現的難度較大[9]。工人與工作相匹配的過程中所引起的這種失業即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在勞動生產率提高、新業態替代舊業態過程中引起的一定數量的摩擦性失業不可避免。

除此以外,數字經濟的替代效應在現實中經常表現為只替代某個職業中的某個任務或部分任務,難以替代具體職業。事實上,過去自動化帶來的大部分調整都是通過改變職業內的任務結構,而不完全是改變職業所占的就業份額來實現的。因此,不能把職業受數字技術影響與現實情況中的完全替代就業導致失業混為一談,人工智能替代人力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術可行性,但這并不代表實際工作過程中的人力必然被替代,還要考慮機器替代人所產生的替換成本。比如,對于更多需要發揮勞動者主觀能動性的工作,尤其是需要人面對面溝通的服務行業工作,這些工作很難實現自動化,同時相對工資較低,實現自動化改造的成本過高,因此預計這一類工作在未來被自動化替代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

(二)數字經濟對就業的抑制效應

1.數字經濟對就業的補償效應

數字經濟對就業的補償效應分為需求效應和收入效應,這兩類效應主要是數字技術的應用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需求效應的產生是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同等時間或更短時間內商品的產出數量增加,間接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當市場需求擴大時,企業將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帶來勞動力需求的增大,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也稱為廣化效應。需求效應發揮的前提條件取決于是否有更多的市場需求產生,取決于效率的提升能否有效地刺激產品需求。如果需求量不再增加或沒有新的需求產生,企業不需要擴大生產規模,那么這種補償效應就無法發揮作用,也就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收入效應指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發展,間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帶動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更多需求,推動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供給,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本質上也是市場需求增長帶來的就業增長[13]。

2.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創造效應

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的出現,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數字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對工作崗位形成替代沖擊的同時會創造新的工作崗位,表現為“創造性破壞”效應[14]。自動化及人工智能的應用產生了新的工作任務和新的工作角色,創造了新的勞動力需求。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年未來就業報告》預測,到2022年,技術進步帶來的新工作角色將逐漸增加,新興產業工程技術人員和服務業人員如數據分析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全媒體運營師等,同時與新興技術應用相關的各種專家角色需求將增加,如人工智能訓練專家、區塊鏈專家、大數據專家、虛擬現實應用設計師、數字化管理專家等。同時,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催生了新的企業組織方式——網絡平臺組織。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規模可在一定程度上持續擴大,從而不斷增加平臺上的企業數量,如亞馬遜、阿里巴巴等,這些平臺型企業的規模是傳統企業難以達到的,且經營成本低、市場廣闊,將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具有較強的就業吸納效應。

3.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匹配效應

數字經濟降低了信息成本,將大大提高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有效減少失業。一方面,借助大數據技術及云平臺,可實現企業招聘信息與勞動者就業信息在平臺的集成,網上信息更易獲取,覆蓋范圍廣,使勞動者更易獲得就業信息,且大幅度降低了求職的信息搜尋成本、信息傳遞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的發展推動技能型勞動者的獨立化、自主化,不再需要依托大的企業尋找顧客,技能型勞動者可通過平臺獲得客戶資源實現自主就業,數字經濟使員工的雇傭模式和勞動者的就業形式更加靈活,可充分實現遠程在線辦公和業務分散,勞動者將不再受實際活動空間、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影響,就業選擇范圍要比以往寬泛得多,這種模式更適合服務業,有利于技能型勞動者獨立經營,帶來就業新機遇。綜合來看,數字經濟能夠有效減少勞動者尋找工作崗位帶來的職業轉換過程中的摩擦性失業,大幅度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正如庫恩利用美國調查數據對數字經濟影響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的研究結果所示,在線尋找工作的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速度,比不通過在線搜索的同類工人快25%,數字經濟有效提高了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降低了失業率[15]。

4.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升級效應

數字經濟的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將帶來勞動力群體的就業結構升級,就業結構升級是高質量就業的重要體現[16]。伴隨著智能技術應用帶來的產業升級,對勞動者的技能和數字化素養有更高要求,越來越多的低技能或中技能人才需要通過參與培訓、積極學習,向高技能就業崗位轉移,帶動就業結構優化升級。數字經濟時代共享經濟、數字支付、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的不斷發展壯大,引領居民消費轉型升級,間接影響就業結構升級。同時,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升級效應在不同產業表現有差異,第三產業數字化提升的難度遠小于第二產業,勞動者更易獲得數字化帶來的勞動效率提升。傳統服務業如出租車司機轉型成為網約車司機、傳統的線下輔導轉換為網上授課等,這些行業實現服務轉型升級相對較為容易,但在制造業,工人實現技能升級則相對困難,技術工人要操作新的生產設備實現人機協同,轉型為熟練掌握智能輔助決策技術的數字型技能人才的難度要大得多。此外,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升級效應還表現在提高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可能性。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基建,顯著降低了創新創業的門檻,更多的勞動者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實現創業。數字經濟吸納就業的能力顯著增強,有利于防范結構性失業風險。

三、數字經濟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機理

數字經濟帶來的技術進步推進過程中,在替代效應與抑制效應的綜合影響下,就業總量將保持基本穩定,但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效果更顯著。從自動化技術時代的歷史經驗來看,無論是高技能還是低技能職業的就業增長均快于中等技能職業,處于中間層的工作崗位被替代的風險更大,從而其失業風險更大,就業結構的極化效應明顯。世界銀行的報告曾明確指出數字經濟對全球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兩極化影響[17]。這種兩極化現象隨著技術進步一直延續到數字經濟時代,并將進一步引致中等收入群體的減少和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

將工作按照不同的維度進行分類,可分為認知類工作和非認知類工作、程序偏向性工作和非程序性工作。西方學者提出的“程序偏向型技術進步”假說認為,數字技術對程序化工作具有直接的替代作用,但對非程序化工作的替代不明顯,而是表現出互補效應。數字技術的程序偏向性帶來了就業技能結構的極化。美國1991—2019年各類職業所占比例反映了數字技術的程序偏向性,如圖2所示。自1991年以來,管理者和專家這兩類高技能勞動者占所有職業的比例不斷上升,尤其是專家類職業增幅明顯,由1991年的16.5%增長到2019年的22.6%;而代表中技能勞動者的文書支持人員、工藝及相關行業工人、技術人員和助理人員占所有職業的比例不斷下降,其中,文書支持類人員自1991年的14.01%下降至2019年的9.75%。服務和銷售人員,基礎職業和熟練的農業、林業和漁業工人占所有職業的比例小幅增加,雖然工廠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工占所有職業比例略有下降,但總體來看低技能勞動者就業比例有所上升[18]。

數字經濟改變了企業傳統的組織生產方式,使得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將程序性的、支持性的一般工作外包,集中精力于發展核心業務,因精簡組織而減少了主要起輔助支持作用的中技能勞動者的人數。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會抑制中技能勞動者的就業,促進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高技能勞動者往往掌握著企業的研發、管理等核心能力,在勞動力市場中更具競爭力,而中技能勞動者的工作程序化特點更明顯,程序化的工作可以通過編程等方式由計算機實現,更容易被替代,因此嚴重沖擊了中技能勞動者的就業。數字化應用替代了許多中技能勞動者,如會計記賬員和銀行職員等,而職業經理、律師、醫生等高技能勞動者和服務員、保潔員等低技能勞動的工作為非程序化工作,難以被數字化應用替代。麥肯錫公司通過對十一大類行業就業崗位的需求變化進行分析,發現諸如創意類、管理類以及社會互動類等非程序化工作的就業需求增長明顯[19]。

對于機器工作而言,完成不同類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計算能力是不同的,邏輯推理類高智力任務需要相對較少的計算能力,而對于感知類無意識的技能任務則需要較強的運算能力才能完成。如前述所示,人工智能技術只能起到部分替代勞動力的作用,不能完全取代,因此未來更多情況下是人機協同完成工作任務,據此可以推測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兩極化趨勢或許不會持續很久,未來中層崗位工作人員將通過提升數字化技能繼續留在原工作崗位,只是崗位性質和工作內容將更加豐富化、更具有挑戰性。未來發展趨勢是由機器完成程序化工作,由勞動者完成非程序化工作,借助數字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工智能的日益應用,不但不會造成員工失業,反而會受益于新技術的應用,使勞動生產率、工作效率更高,使員工工作更愉快、獲得更高的工資,同時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

四、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的路徑及對策和建議

研究數字經濟對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的影響,對于全球化新階段以促進就業為主要目標的政策及制度制定具有重要啟示。未來,數字技術變革對各行業的影響將不斷加速,針對數字經濟對就業影響的“創造性破壞”,要有效發揮數字經濟的優勢促進就業、應對就業結構性沖擊,需要從政策制度、教育培訓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以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發展對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有效應對數字經濟影響就業的潛在風險,從數字經濟派生的勞動需求變化角度分析改進就業的路徑,以推動高質量就業。

(一)數字經濟促進就業重點在于加大人力資本投入

1.加強和健全職業培訓體系,提高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度

數字經濟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使人力資本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至關重要。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勞動力市場的轉型,提高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性。勞動者的技能難以跟上技術變化的步伐是數字經濟時代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若二者難以匹配,會導致自然失業率趨于提高。技術進步影響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增長較快,但同時也會產生新的矛盾,會出現勞動力的內卷化現象。在“創造性破壞”中,不能完全保證新創造的崗位的生產率和質量一定比之前破壞掉的崗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20]。要實現數字經濟發展有效促進就業的目標,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是必然要求。

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提升人力資本,這對加強和健全職業培訓體系提出了新需求。應以需求為導向開展職業培訓,圍繞行業企業需求及勞動者自身需求,通過適合的職業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以更好地匹配職業崗位要求。尤其是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對勞動者的數字技術應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應切實加強職業培訓,通過提高全行業就業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勞動者適應新崗位、進行職業轉換的能力。加強和健全職業培訓體系,并形成勞動者技能終身學習制度,旨在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側改革,不斷提升就業人員適應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能力和潛力。OECD通過對27國的調查統計分析,強調必須要加強職業培訓,調查對象中平均有40%的就業者接受過職業培訓,但大部分人每年接受培訓的時間較短,面臨自動化對初級工作的替代效應及年輕人就業受沖擊較大,OECD強調構建與技術進步相匹配的職業教育體系必不可少[12]。

2.提升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解決數字鴻溝和教育鴻溝問題

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就業規則,新的職業崗位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識。要有效避免數字鴻溝和教育鴻溝的存在,除了做好職業培訓,還要加強職業教育,因為職業培訓不等同于職業教育,在為結構性失業群體提供盡可能多的再就業培訓的同時,應不斷提高其受教育水平。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至少有1.18億人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將有700萬~1200萬人需要轉換職業,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學習新的技能,適應與人工智能在工作中的協作分工[21]。要提高人力資本,必須加強職業教育,形成終身教育體系,使勞動者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減少摩擦性失業,有效避免永久性失業。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應與需求相匹配,職業教育應立足于數字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滿足技術進步對擁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做好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注重通識知識和通用技能的掌握,使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具備知識和技能遷移能力,提升職業生涯發展適應力。

高等教育應重視職業教育,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尤其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具有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解決勞動力市場的人才缺口問題。一方面,應堅持職業教育的類型發展定位,不斷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覆蓋范圍,為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另一方面,要著手改革現有的教學理念及培養模式,培養從業者的創造力、創新素養,以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人工智能協同工作。只有具備更高教育水平和更高技術技能的勞動者,才能夠有效避免職業轉換過程帶來的摩擦性失業,并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就業崗位,從而有效緩解結構性失業壓力。同時,數字經濟與教育具有雙向循環影響作用,數字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將大大提升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能夠有效地支持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智能社會發展賦能。

(二)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及治理體系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指出,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進步要求有新的更好的就業政策快速出臺,有必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打造一個更高版本的就業優先政策,即3.0版的就業優先政策(原就業優先政策是1.0版,更為積極的就業政策是2.0版,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優先政策是3.0版)。通過良好的政策體系支持,有效發揮數字經濟就業新增長點的作用[14]。要做到在政策體系和制度創新上適應新的技術革命。一是政府應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制度供給,創新數字經濟治理理念,完善治理體系建設,使之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推動治理體系向更高水平發展,營造良好的數字經濟營商環境和新型政商環境。二是適時調整行業監管規則,以利于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廣。數字經濟發展催生的新業態、新技術及新發展模式,與現有的監管規則及模式存在沖突,各行業監管部門需要密切關注變化并適時調整,消除產業發展的制度約束。

(三)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形態,催生了更多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這勢必要求構建一種新型的社會保障模式以適應新的就業形態。基于互聯網應用和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的支持,勞動者的就業形式更加自由靈活,如“騎手”等職業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人以自雇形式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自雇者的工作與傳統就業形式相比更加靈活,自雇者作為就業人員,也應享有相應的社會福利及保障。政府應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針對各種新型就業形式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解決新型就業模式中農民工群體的城市居民身份及其他社會保障;政府部門要特別加強失業救濟方面的社會保障力度,從失業保險、家庭最低收入保障等方面著手,重點關注那些在就業結構調整中受到較大沖擊的群體,為他們打造社會保障防護網。

(四)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助力釋放“數字紅利”

數字基建是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有重要作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對數字經濟的大力支持,政府應重點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與之配套的運行安全監管體系,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不斷提升數字產業化水平,充分發揮二者對就業的積極創造效應,充分釋放大規模“數字紅利”。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場景開放化應用和融合創新,需要完善數字基建的公共數據安全保障和相應的隱私保護法規,確保數字基建運行的安全可靠、系統可控。同時,勞動者通過新興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實現靈活自雇就業,同樣需要數字設備和通信基礎設施的支持。

要實現數字經濟對穩就業保就業的積極作用,釋放更多的“數字紅利”,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正當時。新基建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依托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營銷等智能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支撐下的智慧化服務水平,可以同時為靈活就業、穩定就業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機會,最終有利于不同的地區和勞動者共享“數字紅利”。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充分做好數字基建有利于培養數字經濟新的增長點,進而為就業創造更多的“數字紅利”。

參考文獻:

[1]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R/OL]. (2021-04-27)[2021-05-06].https://blog.csdn.net/kymdidicom/article/details/116179021.

[2] DAUTH W,Fineisen S,Suedekum J,et al. Adjusting to Robots: Worker-Level Evidence[EB/OL].(2018-08-01)[2021-05-06]. https://www.minneapolisfed.org/research/institute-working-papers/adjusting-to-robots-worker-level-evidence.

[3] 李曉華.數字經濟新特征與數字經濟新動能的形成機制[J].改革,2019(11):40-51.

[4]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R/OL].(2019-04-17)[2021-05-06].https://caict.ac.cn/kxyj/qwfb/bps/201904/ P020190417344468720243.pdf.

[5] 李艷艷,朱雪麗,孫利君.基于美國經驗啟示的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0(15):189-192.

[6] 中商產業研究院.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行業發展回顧及2021年市場前景預測[R/OL].(2021-01-07)[2021-05-06].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10107/1034351332319.shtml.

[7] BESSEN J. AI and jobs: the role of demand[R/OL]. https://www. nber. org/system/files/working_

papers/w24235/w24235.pdf.

[8] 自動化取代80萬工人 但卻創造了350萬個新工作崗位[EB/OL].(2017-09-08)[2021-06-03].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CTQ69131000

97U7T.html.

[9] ACEMOGLU D, RESTREPO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omation and work[R/OL].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24196/w24196.pdf.

[10] 蔡躍洲,陳楠.新技術革命下人工智能與高質量增長、高質量就業[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5):3-22.

[11] 普華永道預言2030年美國38%就業機會將被AI取代[EB/OL].(2017-03-27)[2021-06-07].https://www.sohu.com/a/130589666_464025.

[12] 經合組織:自動化技術或取代6600萬人工作崗位[EB/OL]. (2018-05-18)[2021-06-07].https://www.sohu.com/a/232056659_428290.

[13] 王君,張于喆,張義博,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步影響就業的機理與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7(10): 169-181.

[14] 紀雯雯.數字經濟與未來的工作[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7(6):37-47.

[15] KUHN P, MANSOUR H. Is internet job search still ineffective?[J].The economic journal,2014 (581):1213-1233.

[16] 王文.數字經濟時代下工業智能化促進了高質量就業嗎[J].經濟學家,2020(4):89-98.

[17] World Bank Group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6:digital dividends[ROL].https://www. 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wdr2016.

[18] 宮瑜. 數字經濟對美國就業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20:23-24.

[19] 智能制造管理研究院.麥肯錫報告:2030年,許多職位需求將發生重大變化.[EB/OL]. (2021-05-21)[2021-06-18].https://www.sohu.com/a/467750754_120348231.

[20] 蔡昉.謹防數字經濟時代的勞動力“內卷”:數字經濟時代應高度重視就業政策[EB/OL]. (2021-06-03)[2021-06-28].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21-06-03/doc-ikqcfnaz8973956.shtml.

[21] 黃浩.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挑戰與應對措施[J].人民論壇,2021(1):16-18.

[責任編輯:楊 彧]

猜你喜歡
就業
阿勒泰市就業扶貧問題及對策研究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33:26
我國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調查
以就業為導向的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建設探索
淺議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高職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就業現狀與前景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5:02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3:25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玖玖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午夜久久影院|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91 九色视频丝袜|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久久熟女AV|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二区三区无| 欧美一级在线看|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爽免费视频| 操操操综合网| 午夜国产理论| 欧美第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欧美五月婷婷|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乱人伦99久久|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中文字幕1区2区|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在线|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欧美影院久久| 天天激情综合|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亚洲精品图区|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日韩a级片视频|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