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及其影響因素

2021-12-20 08:50:16楊風
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影響因素

[摘 要] 文章利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研究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較低,明確表示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僅占37.0%。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流動范圍、流動時間正相關,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不顯著,經濟收入、勞動合同簽訂、現住房性質、居住證辦理、平時主要與誰交往對市民化意愿有影響,流入地類型、流入城市規模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農業轉移人口在老家擁有承包地、宅基地的狀況已經成為影響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為有序推進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增加農民工收入、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還需要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建立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優先推進重點群體落戶城鎮,形成示范效應。

[關鍵詞] 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表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F323.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6-0084-14

“十三五”時期,我國戶籍制度改革成效顯著,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2015—2019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56.10%增至60.60%[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39.90%增至44.38%[2],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基本未變。2020年,受國內國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所下降。《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下降了2.7%[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4]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語重心長地指出:“農民落戶城市意愿下降等問題要抓緊研究、明確思路。”[5]縮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差距,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強研究。

一、文獻綜述

(一)已有研究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調查

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區域差異較大。蔡海龍于2014年對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11個省份2859名農民工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六成農民工愿意長期或永久留在城市[6]。然而,2015年,四川省統計局對成都、綿陽等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的調查結果顯示,53.8%的受訪者不愿意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7]。2016年,陜西省對省內11個中小地市1100名農民工的調查結果顯示,44.5%的受訪者愿意落戶城鎮[8],即55.5%的受訪者不愿意在城鎮落戶。

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上升趨勢不明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民工市民化意愿按理來說應該呈較為顯著的上升趨勢,但是根據浙江省的調查結果,情況不容樂觀。2003年,對浙江省進城農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明確表示想農轉非的進城農民僅有30%[9]。2013年,對浙江省的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真正有意愿把戶口遷到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只有35.2%[10]。2003—2013年間,浙江省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只上升了5個百分點。

(二)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

1.影響市民化意愿的個體因素

一是年齡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劉傳江對武漢市進城農民工的研究發現,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第二代農民工(即新生代農民工)更期待成為城市居民[11]。但是,張翼研究指出,在進城落戶的意愿上,“80前”與“80后”農民工的態度基本一致[9]。二是性別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黃祖輝等人認為,與男性相比,女性進城者更希望“農轉非”[9]。張洪霞指出,男性農民工市民化的傾向比女性更強[13]。黃錕明確指出,性別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并不明顯[14]。三是婚姻狀況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王桂新等人指出,婚姻狀況對城市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最為顯著[15]。張洪霞研究發現,婚姻狀況對農民工城鎮戶籍轉換意愿沒有影響[13]。四是受教育程度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胡玉萍對北京市流動人口遷移意愿的分析指出,受教育程度對流動人口的遷移意愿沒有明顯影響[16]。孟兆敏和吳瑞君對上海市和蘇州市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的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與居留意愿呈正相關關系[17]。

2.影響市民化意愿的經濟因素

一是經濟收入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王春蘭和丁金宏指出,就業謀生是流動人口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經濟收入不僅是影響其居留意愿最為顯著的因素,而且影響其他因素對居留意愿的作用[18]。然而,梅建明和袁玉潔研究指出,月收入水平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并不明顯[19]。二是住房狀況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陳春和馮長春指出,住房狀況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最大[20]。梅建明和袁玉潔卻認為,住房面積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并不明顯[19]。三是農村土地、房屋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張翼指出,絕大多數農民工不愿意戶口“非農化”的主要原因是想保留農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12]。張文武等人的研究結論與此不謀而合,老家擁有住房顯著降低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21]。

3.影響市民化意愿的制度因素

一是合同簽訂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秦立建和王震指出,合同簽訂與戶籍轉換意愿呈負相關關系,簽訂工作合同會降低農民工戶籍轉換意愿[22]。與此觀點相反,張文武等人認為,簽訂勞動合同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21]。二是社會保障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城市社會保障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農村社會保障的作用與之相反,尤其是對大中城市而言[21]。

4.影響市民化意愿的城市規模與區位因素

一是城市規模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秦立建和王震指出,城市規模與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呈正相關關系。城市規模越大,農民工戶籍轉換意愿越強[22]。與此相對,葉俊燾和錢文榮認為,農民工市民化意愿與城市規模負相關,小城市農民工市民化意愿最高,中等城市次之,大城市最低[23]。與上述兩種觀點不同的是,張文武等人指出,城市規模與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呈“U”形關系,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21]。二是城市區位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總體來看,農民工城鎮戶籍轉換意愿存在地區差異。相對于中部地區的農民工,東部和西部地區的農民工表現出較高的城市戶籍轉換意愿[22]。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已有研究成果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部分研究數據區域范圍較小,代表性不足。部分學者運用區域調查數據研究全國情況,存在“以偏概全”的風險。其中,黃祖輝等人采用的數據是浙江省328名進城農民(已經農轉非的146人)的調查數據[9],梅建明和袁玉潔采用的數據是對武漢市782名進城務工農民的調查數據[24]。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將市民化意愿選項進行合并。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流動人口問卷中,問題“如果您符合本地落戶條件,您是否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實際有3個選項,即“愿意”“不愿意”“沒想好”。但是,部分研究成果將“沒想好”歸并到“不愿意”之中,致使“不愿意”的占比大幅上升。三是部分研究結論相互矛盾。部分相互矛盾的研究結論前已述及。此外,黃錕指出,外出打工時間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沒有影響[11]。然而,梅建明和袁玉潔研究發現,外出務工時間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有顯著影響[16]。本研究運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研究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的差異及影響因素,結合logistic回歸模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推進城鎮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出建議。

二、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狀況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選自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該調查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16年全員流動人口年報數據為基本抽樣框,采用分層、多階段、與規模成比例的PPS抽樣方法隨機抽樣。調查對象為在流入地居住1個月以上,非本區(縣、市)戶口的15周歲及以上流入人口,樣本總量為169990份。由于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因此剔除了樣本點類型為村委會、戶口性質為農業以外(包括非農業、農業轉居民、非農業轉居民、居民及其他),以及其他不符合條件的數據,最后獲得有效數據40464份(以下簡稱“有效數據”)。

(二)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表征

1.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總體差異

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流動人口問卷中,“如果您符合本地落戶條件,您是否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選項有“愿意”“不愿意”“沒想好”3項,本研究將“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作為市民化意愿的肯定回答,并用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的占比衡量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強度。有效數據顯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明確表示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7.0%,不愿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5.4%,沒想好的占27.6%。由此來看,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較低,有序推進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任重道遠。

2.個體因素與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

(1)性別差異

有效數據顯示,男性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7.4%;女性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6.5%。由此來看,男性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略高于女性。

(2)年齡差異

有效數據顯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的“80后”1群體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7.0%,“70后”群體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6.2%,“60后”群體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8.3%,“50后”群體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9.0%。數據顯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年齡與其市民化意愿呈“V”形關系。

(3)婚姻狀況差異

有效數據顯示,非在婚(包括未婚且未同居、離異、喪偶)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5.2%;在婚(包括初婚、再婚、同居)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7.6%。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在婚群體的市民化意愿略高于非在婚群體。

(4)文化程度差異

有效數據顯示,未上過學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6.2%,小學學歷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同類指標的占比為36.6%,初中學歷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同類指標的占比為37.0%,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同類指標的占比為37.2%,大學專科學歷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同類指標的占比為37.0%,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同類指標的占比為37.0%。由此來看,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

3.城市因素與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

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出地是農村,流入地是城鎮,由于流入時間、空間以及流入地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自然有所不同。

從流動時間來看,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流動時間小于等于5年的,愿意落戶城市的人占同類群體的35.0%;流動時間大于5年但小于等于10年的,愿意落戶城市的人占同類群體的38.5%;流動時間大于10年但小于等于15年的,愿意落戶城市的人占同類群體的42.7%;流動時間大于15年但小于等于20年的,愿意落戶城市的人占同類群體的43.9%;流動時間大于20年的,愿意落戶城市的人占同類群體的50.3%。由此可以看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流動時間正相關。

從流入地類型來看,有效數據顯示,流入東部地區①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7.7%;流入中部、西部地區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比依次是40.1%、33.6%。由此來看,流入中部地區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最高,東部的次之,西部的最低。

從流入城市規模差異來看,本研究首先根據《2017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按照2014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要求②對流入城市進行了劃分,然后分析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與流入城市規模之間的關系。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流入城市規模呈倒“U”形關系(如圖1所示)。由圖1看出,以特大城市為界,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城市規模的關系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市民化意愿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增加,流入特大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最強(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的高達40.1%);后半部分,盡管流入城市規模變大,由特大城市變為超大城市,然而市民化意愿卻出現了斷崖式下降。

從經濟收入來看,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與其家庭月收入的關系如圖2所示。由圖2看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家庭總收入呈正相關關系。

從勞動合同簽訂情況來看,有效數據顯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32.1%;簽訂了勞動合同(包括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完成一次性任務、試用期)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占40.2%。由此來看,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勞動合同簽訂息息相關。

從住房性質差異來看,有效數據顯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現住房性質為就業場所、其他非正規居所的,愿意落戶其移居城市的占28.8%;住房性質為單位房或雇主房(不包括就業場所)、政府提供公租房、借住房的,愿意落戶其移居城市的占31.0%;住房性質為租住私房(整租或合租)的,愿意落戶其移居城市的占40.1%;住房性質為自購房(包括自購商品房,自購保障性住房,自購小產權房)或自建房的,愿意落戶其移居城市的占36.1%。由此來看,租住私房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比購房或建房的高(前者高出后者4個百分點)。

從社會交往差異來看,有效數據顯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主要與同鄉交往的,愿意落戶本地城市的占36.8%;主要與本地人交往的,愿意落戶本地城市的占38.9%;主要與其他外地人交往的,愿意落戶本地城市的占38.8%;很少與人來往的,愿意落戶本地城市的占33.11%。由此來看,業余時間與誰交往對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與本地人或其他外地人交往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較高,與同鄉交往的次之,很少與人來往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最低。

4.農村因素與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異

從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用力來看,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都是既存在推力也存在拉力。對一部分人來說是“推力”的,對另一部分人也可能是“拉力”或“粘力”,反之亦成立。農村因素的差異性、作用力的復雜性導致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多樣性。

老家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分紅等農村經濟權益擁有狀況與市民化意愿差異。有效數據顯示,老家有無承包地、宅基地,及是否參與集體分紅對市民化意愿都有一定的影響。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老家是否擁有承包地、宅基地息息相關。老家有承包地或宅基地的落戶意愿相對較低,而老家沒有承包地或宅基地的落戶意愿相對較高。與此相對,盡管參與農村老家集體分紅的農業轉移人口僅占樣本總體的2.6%,愿意落戶的占參與農村集體分紅人口總體的比例高達38.4%。

戶籍地(流出地)、老家地理位置與市民化意愿差異。有效數據顯示,戶籍地(流出地)是中部地區的,市民化意愿最高(39.7%),東部地區的次之(38.9%),西部地區的最低(32.9%)。此外,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中,愿意落戶農村、鄉鎮、縣城、地級市、省會城市的比重依次為36.1%、41.3%、49.5%、58.5%、60.4%,即市民化意愿隨著其老家地理位置的升級(按照行政級別)而增強。但是,老家地理位置是直轄市的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的僅占29.2%,市民化意愿出現斷崖式下降。

三、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構建

鑒于市民化意愿的答案有三種(愿意、不愿意、沒想好),本文建立了兩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具體Logistic模型如下:

Logit[P愿意P不愿意=][α1+β11X1+β12X2+…+β1mXm]

(1)

Logit[P沒想好P不愿意=][α2+β21X1+β22X2+…+β2mXm]

(2)

式(1)、式(2)中,[P愿意]表示愿意市民化的概率,[P不愿意]表示不愿意市民化的概率,[P沒想好]表示沒想好的概率;α為截距項,Xm表示第m個影響因素,? β1m、? β2m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

(二)變量選擇與賦值

本研究將“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作為市民化意愿的肯定表達,設置為因變量,將性別、年齡等18個變量作為自變量,分為個體因素、城市拉力或斥力因素、農村推力或粘力因素三種類型。各變量名稱及賦值情況如表2所示。

(三)回歸分析

本研究首先分析個體因素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建立模型1。其次將個體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把城市拉力/斥力因素納入模型,建立模型2。再次,將個體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把農村推力/粘力因素納入模型,建立模型3。最后,將各類因素全部納入模型,建立模型4。本研究運用SPSS Statistics 21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4個模型的顯著性水平均為0,顯著性較高。各因素與市民化意愿的具體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1.個體因素與市民化意愿的回歸分析結果

模型1的回歸結果顯示,婚姻狀況、流動范圍、流動時間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顯著;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其中:(1)婚姻狀況的Exp(B)=0.925,表示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非在婚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在婚的92.5%,即在婚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更高。(2)流動范圍屬于跨省、省內跨市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在模型1中的Exp(B)值分別為2.076、1.760,即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別是市內跨縣的2.076倍和1.760倍,表明流動范圍越大,市民化意愿越強。(3)與流動時間大于20年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相比,流動時間小于5年、流動時間大于5年小于10年、流動時間大于10年小于15年、流動時間大于15年小于20年的,其在模型1中的Exp(B)值分別為0.632、0.711、0.793、0.804,則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別是前者的63.2%、71.1%、79.3%、80.4%。由此來看,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流動時間呈正相關關系。

2.城市拉力(斥力)因素與市民化意愿的回歸分析結果

模型2的回歸結果顯示,流入地類型、家庭月收入、勞動合同、現住房性質、居住證對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均有顯著影響。其中:(1)除流入城市規模是特大城市外,其余各類流入城市規模Wald檢驗的Sig值均大于0.05,從而表明它們對模型的貢獻無顯著意義。在模型2中,特大城市Exp(B)=1.153,表明流入城市規模是特大城市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發生比是超大城市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1.153倍。(2)流入地是東部、中部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的Exp(B)值分別為1.103和1.125,則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比流入地是西部的分別高出10.3個、12.5個百分點。(3)從家庭月收入來看,與家庭月收入在15000元及以上的相比,其他類收入的Exp(B)值分別為0.494、0.466、0.488、0.663,則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別是前者的49.4%、46.6%、48.8%、66.3%,表明經濟收入與市民化意愿正向關聯。(4)已經簽訂勞動合同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未簽訂者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425倍。(5)與自購房與自建房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相比,住房性質為單位、雇主、政府提供住房或借住房以及租住私房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別是前者的79.6%、126.3%。(6)辦理了居住證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未辦理者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65倍。(7)與平時主要交往對象為同鄉的相比,平時交往對象主要是本地人、其他外地人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別是前者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267倍、1.15倍。另外,模型2中“很少與人來往”這一變量的顯著性水平大于0.05,表明其對模型的貢獻無顯著意義。

3.農村推力(粘力)因素與市民化意愿的回歸分析結果

模型3的回歸結果顯示,老家承包地、宅基地、戶籍地類型對其市民化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1)在老家有承包地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比在老家沒有承包地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降低了35.9%。(2)在老家有宅基地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在老家沒有宅基地的76.0%。(3)與戶籍地是西部的相比,戶籍地為東部、中部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依次是前者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205倍、1.221倍。

4.綜合因素與市民化意愿的回歸分析結果

模型4的回歸結果顯示,隨著所有變量的納入,婚姻狀況、流入地類型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不再顯著;流動范圍、流動時間、家庭月收入、勞動合同、現住房性質、居住證、與誰交往最多、老家承包地、宅基地、戶籍地類型等變量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響依然顯著。其中,流動范圍,勞動合同、居住證、與誰交往最多、老家宅基地等變量在模型4中的Exp(B)值比模型1、模型2、模型3中的Exp(B)值小,意味著其影響力有所減弱。與此相對,現住房性質、老家承包地在模型4中的Exp(B)值比模型2、模型3中的Exp(B)值大,意味著影響力有所增強。流動時間、家庭月收入、戶籍地類型等變量在模型4中的Exp(B)值與模型1、模型2、模型3中的Exp(B)值相比,有的增大有的減少,情況較為復雜。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與啟示

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較低,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任重道遠。有效數據顯示,明確表示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城市的僅占37.0%。從“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到“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市落戶門檻不斷降低。如果說農民跳“農門”在以前是“能不能”的問題,在今天則更多是“愿不愿”的問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低迷的癥結何在,值得深究。

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與其流動范圍、流動時間呈正相關關系。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與流動范圍是市內跨縣的相比,跨省流動、省內跨市流動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更強。這一現象告訴我們,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著眼點應從從就地市民化向異地市民化轉變。

經濟收入、勞動合同簽訂、現住房性質、居住證辦理、平時主要與誰交往等因素對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有一定的影響。與普遍流行的觀點不同的是,流入地類型、流入城市規模對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流入特大城市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概率是流入超大城市的1.14倍,這可能與當年(2017年)超大城市“苛刻”的落戶政策有關。

研究發現,老家承包地、宅基地等農村土地權益擁有狀況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這一現象告訴我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除了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還應建立健全轉戶農民利益保障或補償機制,解決農民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

(二)政策建議

1.增加農民工經濟收入

一是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著力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二是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定期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長效機制。三是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保障職工實際收入與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2.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

一是持續開展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春暖行動”,在鞏固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的基礎上,著力推進小企業勞動合同簽訂與履行工作。二是加強勞動合同法律法規宣傳工作,把勞動合同知識作為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必要內容。三是加大對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情況的監察執法力度,依法處罰問題企業。

3.積極改善農民工城市居住條件

一是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范圍,降低保障性住房申請門檻,簡化租賃補貼申請手續。二是允許農民工數量較多的企業在符合規劃和規定標準的用地規模范圍內,利用企業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建設農民工集體宿舍。三是將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實施范圍,完善適合農民工實際情況的住房公積金政策體系。

4.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一是扎實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切實保護農業轉移人口農村承包地的用益物權。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加強土地流轉合同備案和登記制度,探索土地流轉合同網簽管理制度。三是引導支持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自愿有償退出承包地。

5.建立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

一是探索農村宅基地資格權轉讓、入股、抵押擔保等實現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自愿有償退出農村宅基地。二是建立農村宅基地價格評估和管理制度。三是建立農村宅基地資格權與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銜接機制,將放棄農村宅基地資格權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6.優先推進重點群體落戶城鎮

一是以在城鎮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合法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作為重點對象,特別將新生代農民工。二是優先解決就業能力強、適應城鎮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內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問題。三是促進流動時間長、流動范圍廣、落戶意愿強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五、研究展望

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曾經是農民工進城落戶的驅動力,山東、重慶、安徽等地由于實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零門檻”入學政策,即父母不用落戶隨遷子女就可就近入學,結果導致進城務工人員落戶意愿更低,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增長緩慢。目前,部分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城市的最大動機依然是子女教育,特別是子女高考。為降低人才落戶門檻,2018年天津市發布了“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按下葫蘆浮起瓢”,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上升的同時,高考移民問題凸現了。鑒于此,天津市最新規定,自2022年開始,高考報名條件由單一的“戶籍”要求調整為“戶籍+學籍”。在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城鄉人口、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權益公平公正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課題,亟須開展相關研究。

進城后的農民需要的并不是一紙簡單的身份認證,而是身份背后的權利共享、利益保障、文化融入、生活方式適應等一系列轉變。否則,“戶籍城市化”的農民就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既不像市民又不像農民,既有的權利(作為農民的)已經消失,而期待中的權利(作為市民的)卻難以兌現[25]。由于農業轉移人口的內部差異性,市民化訴求的多樣性,市民化障礙的復雜性,需要多學科、多視閾研究市民化意愿及其影響因素。一言以蔽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期待更多學者加入研究行列。

參考文獻:

[1] 趙展慧,李心萍.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新突破[N].人民日報,2020-10-25(1).

[2] 熊豐.城鎮化率44.38%:我國提前完成一億人口落戶目標[EB/OL].[2020-10-07](2021-01-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07/c_1126580082.htm.

[3]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1-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4]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1-01-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0-11/03/c_1126693293.htm.

[5] 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6] 蔡海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訴求及建議:基于11省2859名農民工的調查分析[J].蘭州學刊,2017(2):178-184.

[7] 王明峰.農民工為啥不愿“農轉非”?[N].人民日報,2015-12-27(9).

[8] 宋潔.陜西四成農民工有進城落戶意愿[N].西安晚報,2017-2-15(7).

[9] 黃祖輝,錢文榮,毛迎春.進城農民在城鎮生活的穩定性及市民化意愿[J].中國人口科學,2004(2):70-75.

[10] 黃勇,周世鋒,張旭亮,等.浙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現狀和意愿調查[J].浙江社會科學,2014(11):139-146.

[11] 劉傳江.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挑戰與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34-39.

[12] 張翼.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與中國近期城鎮化道路的選擇[J].中國人口科學,2011(2):14-26.

[13] 張洪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全國797位農民工的實證調查[J].調研世界,2014(1):26-30.

[14] 黃錕.城鄉二元制度對農民工市民化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3):76-81.

[15] 王桂新,陳冠春,魏星.城市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影響因素考察:以上海市為例[J].人口與發展,2010(2):2-11.

[16] 胡玉萍.留京,還是回鄉:北京市流動人口遷移意愿實證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7(5):40-45.

[17] 孟兆敏,吳瑞君.城市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研究:基于上海、蘇州等地的調查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1(3):11-18.

[18] 王春蘭,丁金宏.流動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1):22-29.

[19] 梅建明,袁玉潔.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3375份農民工調研數據[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1):68-77.

[20] 陳春,馮長春.農民工住房狀況與留城意愿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1(1):145-149.

[21] 張文武,歐習,徐嘉婕.城市規模、社會保障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J].農業經濟問題,2018(9):128-140.

[22] 秦立建,王震.農民工城鎮戶籍轉換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4(5):99-106.

[23] 葉俊燾,錢文榮.不同規模城市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及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2016(5):64-74.

[24] 梅建明.進城農民的“農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對武漢市782名進城務工農民的調查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10-17.

[25] 楊風.排斥與融入:人口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2.

[責任編輯:楊彧見習編輯:李妍]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
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零售銀行如何贏得客戶忠誠度
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的探討
東林煤礦保護層開采瓦斯抽采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探索與研究
水驅油效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国产精品一线天|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91福利在线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91无码国产视频|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欧美爱爱网|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123欧美字幕|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女人天堂av免费| 亚洲成a人片| 亚洲区第一页|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国产91av在线| 亚洲啪啪网|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一级在线看|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婷婷亚洲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五月激情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97在线国产视频|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91视频区|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日韩第八页|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久久成人免费|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伊人成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99激情网|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久一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理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