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盈盈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加強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重大部署。綜合運用哲學、政治學等多維視角,聚焦意識形態、民俗文化與公共空間三大問題,探求新時代文明中心的特質屬性,對照梳理任務要求,有助于推動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好全國試點,為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順德樣板”提供方向和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文明實踐 順德 意識形態 民俗文化 公共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加強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重大部署。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當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12個省(市)的50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工作。2019年10月,中央文明委印發《關于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將試點縣(市、區)擴大到500個,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20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印發《關于扎實推進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通知》,就扎實推進500個縣(市、區、旗)的試點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進入深化拓展、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綜合運用哲學、政治學等多維視角,聚焦意識形態、民俗文化與公共空間三大問題,探求新時代文明中心的特質屬性,對照梳理任務要求,有助于推動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好全國試點,為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順德樣板”提供方向和路徑。
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特質屬性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城鄉基層思想文化陣地,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動員和激勵城鄉廣大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具有政治性、地域性和公共性三大特質屬性。
政治性,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價值屬性。作為自上而下推動建設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絕不僅僅停留在文明創建、文化搭臺、文體活動,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國家意志在公共空間中的呈現,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時代之需”[2],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主體、傳播平臺、規訓場所。
地域性,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文化屬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立足縣(市、區)開展試點,以鄉鎮(街道)、村(社區)為單元,意在盤活基層、打牢基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主要依賴空間形態、鄉村“三風”、鄉規民約、實踐活動等方面來實現。這些要素匯聚了豐富的民俗資源和條件,往往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公共性,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功能屬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之“新”,體現在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緊密結合。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使命,以共建共享為標志的價值內涵。“團結群眾、帶領群眾一起干”[3]的組織形態,科教普及、公益服務、志愿行為的實踐導向,“創造了一種公共化的意識形態敘事方式,建立了一種富有公共魅力的社會關系平臺”。
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要求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具有的政治性、地域性和公眾性三大本質屬性,決定了其在建設過程中,要著力于強化價值引領,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樹正氣;激發內生動力,群眾活動群眾辦。
一是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力。“意識形態領導權”在葛蘭西的話語體系中,也被稱為“文化領導權”(hegemony)。有別于暴力奪取政治領導權,它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在“市民社會”中采取“陣地戰”的形式,讓大眾在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等文化層面“自發認同”并支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所謂“市民社會”,指學校、社區、新聞媒體等民間社會組織的集合體及其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及社會輿論領域。“陣地戰”,著眼于日常生活的實踐、意識形態的微觀基礎,通過教育、宣傳、引領,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乃至改造人們對于國家、政治、政權的理解。在當代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各類思想思潮激烈交鋒,意識形態領域矛盾和斗爭的復雜程度,與葛蘭西所處時代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鞏固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領導權”,把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轉化為形式大眾化、富有共通感的符號實踐,創新運用媒介系統、視覺手段、藝術形式等,讓黨的創新理論貼近基層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需要關注的首要命題。
二是加強優秀民俗文化的感召力。民俗文化,也稱為“小傳統”。它依托自然環境被創造和強化,依托生活方式被傳承和改造,依托在地居民的認同而融合與延續,經由集體記憶、地方性知識、生命情感、審美趣味等,構成鄉土認同“想象的共同體”,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因此,在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地方優秀民俗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儀式符號,通過廣泛開展傳統普及、經典誦讀、戲曲傳唱、非遺傳承等活動,“著力挖掘并固化文明實踐的意象要素,凝練地方文化的意象內涵”,著力構建當地群眾愿意去、經常去、樂于去的“文化家園”。
三是加強大眾公共空間的生產力。哲學體系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既是街道、廣場、公園、場館等滿足大眾日常生活需要的功能性公共場所,也是特定社會關系的生產容器,政治思想、價值信仰和積淀的物化表征。因此,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空間的生產”過程中,要推動建設主體的多元性,鼓勵大家動手一起做,打好“組合拳”,奏響“交響樂”,讓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活躍城鄉;要增強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做到“激活、整合、下沉、共享”,讓各級各類的資源活力調動起來、煥發出來;要強化“兩個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交互性,建好用好融媒體、大數據、云平臺等新興技術,讓文明新風及時傳遞到戶、傳播到人。
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順德算法”
“順德算法”指的是結合順德實際,如何打造好有順德特色、接地氣有活力的基層站所和品牌特色。
一是黨建引領,建強組織體系,提升動員能力。不斷加強黨對各級文明實踐工作的領導,發揮各級黨委的“軸心”和“龍頭”作用,將中心建設工作作為各級“一把手”工程抓緊抓實,科學劃分對應的角色和職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內容為邏輯主線,緊密聯系順德爭創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廣東貫徹新發展理念試驗區實踐走過的不平凡歷程,組織開展“賦能村改、共贏未來”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用身邊的變化、親身的變化,畫好最大同心圓,堅定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實施“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工程”,實施“順德黨員先鋒工程”,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先鋒鐵軍”。探索建設“黃龍黨校”,持續推廣文明實踐黃龍村“黨建+”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全國黨建示范基地。
二是串珠成鏈,傳承嶺南文脈,打造文化鳳城。加大村志、村史等地域文化建設,開展村史記憶工程。深入挖掘村莊文化遺存,進行古建、古橋、古樹、古水道等“四古”的保育和活化。做好“耕讀傳家”“成人禮”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詮釋。注重保護和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民間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復興龍舟巡游、帝王出游、粵曲粵劇等鄉村民俗節慶風俗活動。落實粵菜美食體驗工程,打造尋味順德小鎮、特色鳳廚美食集聚街區。挖掘精花宴、百味魚宴、龍舟宴等順德名宴文化淵源,鼓勵圍繞雙皮奶等順德特色名點,打造“順德手信”“順德伴手禮”。做大李小龍故鄉、順德永春拳的品牌影響力,推動均安建設“功夫小鎮”、杏壇打造“馬東村永春文化體驗區”。激活順德水鄉、戲曲、武術、古建、傳統技藝等嶺南文化基因,促進龍舟說唱、香云紗、大良魚燈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發展。
三是融合創新,優化公共服務,共享美好生活。推進義工、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加快建立順德區志愿者學院。積極推動鼓勵群眾自辦文化設施,通過規范引導、命名授牌、星級評定、提供舞臺和文化生態保護等措施,調動民辦文化團體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熱情。創新社會資本參與、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眾籌”建設模式,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打造以杏壇逢簡和勒流黃連為試點的一批“雙中心”融合示范點,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完善百姓“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相貫通的工作模式,打造線上線下融通的“15分鐘文明實踐圈”。
基金項目:順德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順德路徑”,區縣級,2019-YB5
(責任編輯:劉占行)
參考文獻:
[1]中央文明辦一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手冊》[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0.
[2]葛蘭西.獄中札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展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時代價值..光明日報[N]..2019-1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