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政教育是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成長成才方面影響非常大。然而,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誦讀方式的改變造成了大學生文學與經典誦讀的疏離,經典誦讀與高校思想教育的結合程度不高,以及教師與相關人員對經典作品的理解偏頗成為現狀。面對這樣的現狀,高校與思政教師必須要堅持學生為本、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校園文化來進行思政教育改革,從而真正實現經典誦讀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經典誦讀 思政教育 大學生
思政教育是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成長成才方面影響非常大。然而,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呈現出轉型期時代的新特征,大學生所處的網絡環境與社會環境更為復雜,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思想激烈碰撞,呈現各種思想與娛樂性較強的電子讀物充斥于網絡,從而造成了大學生和經典相疏離的普遍現象。因此,一方面,經典閱讀在大學生中間逐漸呈現下滑的趨勢,人文價值倫理正不斷遭受到侵蝕,所有這些,讓原本純潔的校園環境失去了以往的單純;而另一方面,在信息社會,學生在獲得經典的過程中較過去更為便捷,涉及范圍更廣,內容也更加豐富,完全可以滿足學校、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而經典是用文字的形式對人類長期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文明成就、發展規律、美好情感等精神成果方面的記錄,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見證形式。因此,如果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學習經典作品,對于學校全方位開展學生的管理工作、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優秀品質將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將經典作品誦讀與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相融合,不僅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點,也是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大學生經典誦讀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誦讀方式的改變造成了大學生文學與經典誦讀的疏離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時代各種信息的蜂擁而至,各類思想的不斷沖擊,處于人生重要成長期的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大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特點所決定,喜歡嘗試新鮮刺激的事物,而在電子產品泛濫的時代,智能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幾乎成為每一個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標配”。電子產品相較紙質讀物,更加方便快捷,使得大學生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與以往產生了巨大的不同,誦讀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對于那些要花時間去圖書館查詢才能獲得的紙質版書籍提不起興趣,更難以平心靜氣去誦讀經典作品。有研究表明:“學生多通過手機、電視、網絡等閱讀方式獲取時效性、娛樂性信息,而這些閱讀很隨意輕松,這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的浮躁心態。”a據筆者對所在學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習之余,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把自己大約一半以上的空閑時間用來打游戲,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表示自己有過與快餐文化相接觸的經歷,而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學生表示自己經常誦讀經典作品,總之,在浮躁成風的氛圍中,大學生很難了解把握經典的核心內容,也很難冷靜客觀地去進行人生感悟,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大學生經典誦讀以及誦讀品位、誦讀質量與誦讀境界呈現不斷下降與衰落的狀態與趨勢。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優化學生思想,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而為學生的成長打下良好基礎。但是,大學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在其面對那些虛假性與隨意性極強的網絡信息的時候,缺乏社會經驗與生活經驗的他們更容易受到負面信息或者不良思想的消極影響,從而出現思想上的偏差,導致一部分學生難以甄別和優化,其思想受到很大影響,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穩定良好發展。
(二)經典誦讀與高校思想教育的結合程度不高 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來看,幾乎都是按照教材進行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這些教材中關于經典作品的內容較少,教師也很少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知網,以及網絡平臺等資源主動去收集對經典作品的研究成果與最新的思想政治教學素材。很多任課教師也沒有重視經典作品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弱化了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與經典誦讀之間聯系的正確理解,從而也降低了學校在應用經典誦讀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的促進作用。
眾所周知,高校思政教育則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為指導,通過富含人生觀、民族觀以及國家觀豐富的教育資源來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b換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為了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尤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的,比如馬克思主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以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等等,而無論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原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典著作“五經四書”“二十四史”等作品,其所傳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和內容上都是相似且相通的,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重大會議上詮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價值與時代意義。在十九大會議上明確了根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思想內涵等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與新時代特點緊密結合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后 高校思政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思政教育中教師是達到教學目標的主體,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教育,還需要對學生有效管理,以此來更好的培養人才。d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上能夠看出,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學教育理念比較落后,手段陳舊,教育模式趨于僵硬,以純粹的理論教學為主,很少通過開展經典作品誦讀與寫作等形式的比賽、討論來進行,不僅容易引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厭倦與抵觸情緒,而且不能與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需求相適應,這樣就無法達到理想的管理目標和效果,也影響管理工作有效開展。
(四)教師及相關人員對經典作品的理解偏頗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和管理人員作用都是為了學生成長提供幫助。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并沒有對傳統的經典作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根據筆者對所在學校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師與相關人員的訪談發現,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經典對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積極影響,甚至以與時俱進為理由認為傳統經典存在思想落后、與時代發展脫節,誦讀經典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毫無意義。即使一些認識到經典與思政教育存在著關聯性的教師,由于學校沒有公開提倡誦讀經典,也就被動地停留在講好課、教好書的任務上,并沒有將誦讀經典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真正融入教學全過程,導致思政教育的開展缺少全面性和系統性,導致在管理中并不能夠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管理的全過程,進而影響工作效果,最終達不到高質量的思政教育成效。
二、經典誦讀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經典誦讀與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內在的契合性 正如前文所述,經典是人類最高端的精神成果的記錄,是經歷過歷史與時間考驗卻依然熠熠生輝的人類文明成果,“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包括國家整體思想、高品質的道德修養等等,其更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源泉”e。以我國古代的經典作品為例,無論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天道精神,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倫理精神,也無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自我犧牲精神,無不體現了道德教育與深邃的價值觀,以及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社會功能。而“高校思政教育則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為指導,利用富含人生觀、民族觀以及國家觀豐富的教育資源來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f,因此,無論從教育內容上還是教育理念上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具有極強的契合性,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經典誦讀與大學生的人生境界密切相關相對于普通的作品而言,經典不僅具有深邃的思想與哲理的思考,而且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也較普通作品要準確、凝練、優美,這些經典往往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生活中并不只是功利與瑣碎,更充滿了澄澈、自由與單純。長期誦讀經典著作,學生就會在潤物細無聲中體會到道德基礎上所塑造出來的人格力量,從而產生一種自覺追求個體生命精神人格完滿的人文需求,并把這種追求作為指導自己行為方式的內部動力。同時,經典作品中那些美麗的語言文字也能對大學生的審美素養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美育是熏陶、感發(中國古人所說的‘興’‘興發’‘感興’),使人在物我同一的體驗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從而在精神上進到自由境界”g。針對在電子游戲、動漫、影視等視覺沖擊下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缺乏感受美的想象力已經成為通病,誦讀經典不失為一種彌補美育教育不足與完善人格缺陷的良藥,因為“美育屬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標是發展完滿的人性”⑧。在經典作品德育與美育雙重功能的影響下,大學生形成了完善人格的積極意識,不但會在學習、生活中能夠做到守住最基本做人、做事底線的基本要求,而且還能夠成為一個懂得分辨善惡美丑的、具有審美視野與高雅趣味的高素質的人。
(三)經典誦讀可以磨煉大學生的意志毅力 經典作品由于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思想性,因此在誦讀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高校從事思政教育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尋找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的經典作品,并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引領學生進行經典作品的誦讀與討論,并通過作業等形式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總結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價值與現實意義。這種學習過程,其實也是對學生意志的一種磨煉,是提高其認識能力、總結能力與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與文字表達)的有效途徑。例如,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每一部經典作品必然內涵一定的時代背景與文化特征,也包含著人生中必然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與困惑,學生因此就能體會到問題與困惑并不只屬于個體,而是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困惑就成為學生亟待尋找的答案,而那些經典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解決困惑與人生選擇的方式,學生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誦讀,必然會實現豐富精神世界、慰藉心靈、啟迪智慧、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效用。
三、經典誦讀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徑
(一)堅持學生為本 經典誦讀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高校不管是思政教育還是學生管理,都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所以,高校在將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有效融合的過程中,也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學生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活和學習的主體。i經典誦讀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工作,落實人文關懷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以往的學生思政教育與管理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會被相應的制度所影響。而經典誦讀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就是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去圖書館、知網上查找資料,然后進行分析總結;其次要讓學生自己組織討論,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處于引導地位,最后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答疑與評定。通過這樣的方式,真正達成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校對學生的重視、關注和愛護,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制度和做法,并能夠自覺遵守,也不斷從中體現思政教育中行為規范的成效。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信息社會雖然給學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因此,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可以積極地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傳媒手段等與學生積極溝通交流,解答經典作品誦讀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在確保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能夠讓學生展示最真實的自我,從而真正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有效做到因材施教。高校的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大學生的訴求來調整教學方法與相關管理制度。針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夠積極提供幫助和解決辦法。高校還可以利用網絡郵箱、公眾號,使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及時反映給學校,學校的管理人員也能夠及時優化自身的管理工作內容。j高校還可以運用公眾號推送與思政教育相關的經典作品與解讀、賞析,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解思政知識,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三)構建校園文化 高校應該注重校園文化的合理應用,通過開展豐富的學生活動來讓學生學會運用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比如,可以通過開展素質拓展、專業競賽、演講、文藝匯演等活動,同時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活動內容中,讓學生們在參與的同時不斷地感受到正能量。此外,還可以搭建各種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意設計展示平臺,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校園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引導學生規范行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并為之拼搏進取。高校要不斷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良好的學風、校風,通過正確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學生的信任度,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學校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總之,經典誦讀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須要建立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大學生誦讀的篇章,讓學生通過自我組織、自我學習的方式,通過講座、討論、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味經典思想,并將這些思想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唯其如此,才能實現經典誦讀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a 柏楊:《儒家經典作品閱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短篇小說》 (原創版) 2018年第8期,第103—104頁。
bf李江、渠彥超:《傳統儉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江蘇高教》2018年第10期,第94—97頁。
ce張安:《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試論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科學社會主義》2018年第1期,第121—125頁。
d 艾亞麗:《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徑探討》,《作家天地》2020年第20期,第142—145頁。
gh葉郎:《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頁,第413頁。
i 劉朝元:《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現代職業教育》2020年第43期,第184—185頁。
j 周湉:《芻議有效加大高校思政的教育與學生的管理的方式》,《科技資訊》2020年第26期,第163—165頁。
參考文獻:
[1] 韓棟霞.馬克思需要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研究[D].浙江大學,2021.
[2] 丁盼盼.新時期黨運用文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研究[D].江蘇大學,2017.
[3]葉郎.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 “課程思政” 視域下人文類課程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J2019247
作 者: 梁韶萍,管理學碩士,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教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