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勤揚 賴黎捷
【摘 要】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發揮課程育人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實現由知識傳授達成價值培塑,塑造青年傳媒學子正確的價值觀。文章結合當前新聞傳播教育與馬新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著名學者多爾的課程觀,探索馬新觀課程育人的有效路徑,以提升馬新觀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馬新觀教育;課程育人;課程思政;價值達成
2020年6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發揮各類課程育人功能,在課程教學中將“授業解惑”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下簡稱馬新觀)不僅是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也是高校在新聞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根基。當青年傳媒學子畢業進入新聞傳媒行業,他們在高校接受的新聞價值觀教育會對其新聞實踐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如何在高校馬新觀課程教學中,將知識的傳授上升到價值的塑造,進而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是當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界必須思考的現實議題。本文從“課程思政”視域出發,結合當前新聞傳播教育與馬新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課程論學者小威廉·多爾的課程觀,探索馬新觀課程育人由知識達成價值的有效路徑,以提升馬新觀課程育人的實效性。
一、知識與價值:“課程思政”對課程內涵的再認識
在教育學領域,課程的內涵或對課程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有變化,“課程思政”的提出及其全面推進是對課程豐富內涵的動態化、時代化、中國化把握。一般認為,課程主要涉及課程內容的選擇,也就是教師確定傳授給學生什么樣的學科專業知識,斯賓塞的“課程即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是經典定義之一。[1]“現代教育是專業化的分科之學,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知識、技能教育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注重條塊分割、專業劃分、精細研究成為課程組織形式的顯著特征。”[2]這種課程特征在特別依賴媒介技術、注重技能教育的新聞傳播學科中極為明顯。在中國新聞傳播教育中,已經形成一整套基于學科范疇的專業化、技術化的知識與技能培養體系,大致分為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實務、新媒體傳播運營等課程,其中,技術類、實務類課程所占比重較大。
但是,課程“不存在所謂純粹的知識技術,其背后都有鮮明的價值意蘊”[3],這一方面是由于課程內容或課程知識體系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性建構,這種選擇依據的是某種認識標準或價值標準;另一方面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中國高等學校課程教學必須具備鮮明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屬性,尤其是與政治定位、意識形態極具關聯性的新聞傳播學教育及其課程體系。因此,“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挖掘課程具有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資源,從只關注在課程教學中傳遞給學生“是什么”,轉移到培養學生追問“意味著什么”“應該是什么”等價值問題的重心上。應該說,“課程思政”建設是對課程內涵的再認識,有效打破了以往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二元對立,重塑了課程應有的育人功能。正所謂:“大學課程不僅僅是追問其范圍的解釋之學,更是規范人的價值之學。”[4]
二、當前新聞傳播教育及馬新觀教學存在的誤區
“課程思政”對課程內涵的再認識及強調課程發揮育人功能,這為新聞傳播學界加強馬新觀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路徑參考。但一段時間以來,新聞傳播教育及馬新觀課程教學存在不少誤區和問題。
(一)課程文化價值遭忽視
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主要以強化學生新聞理論知識學習、專業技能獲得為中心,知識、技能本位論偏向嚴重。這使得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往往以實用性的知識為主要架構,而課程內容或知識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精神意義卻容易被忽視,人才培養陷入困境。這一方面與新聞傳播學是應用性學科相關,應用性學科比較重視對學生實用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教育,這樣可以滿足社會高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興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各大傳媒院系緊追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大力開發各種技術性課程如“H5制作”“VR拍攝”“數據挖掘”等,在大學學分固定的前提下,思想理論課程不斷被壓縮,而這類課程對于學生價值觀念的塑造發揮的作用相對來說更大。張昆教授批評說:“當前的新聞教育界洋溢著一種盲目的技術崇拜熱,流行著技能教育至上的趨勢,課程體系主要圍繞著新聞傳播的業務流程設計……強調深入新聞傳播的業務流程,但卻忽視了學生精神、情感境界的提升,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塑造。”[5]新聞傳播學又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色彩,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培塑、認同教育不應該被忽視。
(二)課程內容脫離現實
在馬新觀教育中,特別是涉及理論課程教學中,單向灌輸的“填鴨式教育”、馬新觀課程內容抽象枯燥脫離現實、教師授課方式死板單一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課程育人的實效性。這一方面由于老師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有限,對教材、課程的內容轉化不足,只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另一方面從學習主體性來看,學生對馬新觀教育的認知也存在偏差。一些學生認為馬新觀就是思政課,而且與專業課程學習、新聞實踐距離太遠,沒有太多實際效用。
(三)課程作用未能彰顯
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力度還不夠,缺乏將思政元素全面、系統地融入新聞傳播專業的其他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中。可以說,以馬新觀為統領的育人理念還未有效指導教學教育實踐,馬新觀教育教學體系也未全面、系統地建構,其基礎性作用、價值塑造的作用未能彰顯出來。
三、知識達成價值:馬新觀課程育人的路徑
正如前述,知識是課程的內容,是課程教學定位的依據;同時,課程知識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能夠升華與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那么,如何在新聞傳播教育及馬新觀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二元融合呢?課程論著名學者小威廉·多爾的“3S”課程觀帶來了課程教學方法論上的思考。多爾認為,課程教學由知識達成價值主要通過三重結構路徑,科學性(Science)、敘事性(Story)與精神性(Spirit)。
(一)科學性:強調對課程知識進行科學性地闡發
課程內容是學科中的知識體系,包含對社會現實、社會現象、社會規律等做出解釋的原理與認知,是青年大學生養成科學理性與思維的基礎。因此,多爾認為,課程教學最重要的一步,在于把課程知識、理論、原則等進行科學性地闡發,要盡量講解清楚。新聞傳播學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是根本的思想指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6]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中,就是要把馬新觀的科學性原理、原則等講解清楚。馬新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及與時俱進的特點,是一個逐步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既要講清楚馬新觀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又要結合實踐,闡釋它對現實具有科學的指導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產生與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實踐工作、無產階級運動等密不可分,比如馬克思、恩格斯以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兩大對立階級狀況為出發點,充分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19世紀法國及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精華,開創性地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在此過程中,他們關注到資本主義社會對無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精神等領域的壓迫與統治,特別是資產階級報刊與工人運動之間的對立關系,進而提出“無產階級黨報思想”等。
同時,要更進一步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科學,還體現在它提出了人類要徹底解放,但這種解放不能脫離一定的歷史環境與發展狀況。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必須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具體的解放,這一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過程。這也要求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系統、科學地對馬新觀大眾化、時代化、中國化進行闡發,特別是要講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
(二)敘事性:注重教與學的互動過程
科學性是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著重在于清晰地講解與傳授課程知識的原理與思維邏輯。但是如果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很容易讓課程教學陷入概念化、理論化、抽象化的知識傳授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進而影響育人效果。因此,多爾認為,要通過敘事性來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
其一,敘事性要求在課程教學中,注重課程內容背后的故事想象力與社會文化,即要注重課程知識所具有的地域性、文化性特征。一般認為,知識并不是普適化的,也不是中立性、客觀性的,而是特定地域、特定社會文化價值在教育教學中選擇、組織與建構的結果。這就決定了知識的學習必定是具體化、情景化的。馬新觀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作為內容建構,進而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當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的巨大成就,在“正面宣傳”“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等章節中,增添課程內容的故事性、文化性、情感性,增進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其二,敘事性要求課程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杜絕單向灌輸的“填鴨式教育”,增強馬新觀教育的生動性、親和力。課程應該對傳媒學子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專業問題予以回應,這種回應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場景化應用,更是通過知識來回答學生的現實困惑,用馬新觀的豐富內蘊彰顯專業教學的溫度與情懷,增進對馬新觀的認同。
其三,敘事性也要求注重課程中的經驗參與和互動交流。在敘事性的前提下,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課堂的組織和促進者,而學生是課程積極的參與者、創造者。多爾認為,“教師是內在于課程教學情景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7]。課程涉及課程內容、專業知識教與學的過程,這應該是一個互動、參與、討論、接受和認可的動態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與自己共同探究,在教學與學生互動交流過程中,跳脫出單純的課程知識,推進到知識所蘊含的價值判斷甚至對價值的追尋,這樣才能實現對知識的認知、掌握進而獲得價值認同。
(三)精神性:實現課程價值的升華
多爾提出的“精神性”,指的是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反思、感悟、共情等意義建構的過程,獲得對課程內容或學科知識所蘊含的精神與文化意義的把握。多爾對“精神性”的關注,是對進入信息社會后“人的危機”的一種學術回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當代社會的信息生產、交流與獲取變得極為便捷,但同時這也是一個信息過剩、碎片化知識泛濫的時代。知識更新加快,知識似乎唾手可得,但人的思想力卻逐漸萎縮。當前的新聞傳播教育,在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過程中,偏向專業技能培養,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批判精神的養成。雅斯貝爾斯也認為,“教育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8]。在某種意義上,“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價值引領”,意思就是讓學生從知識的掌握轉向知識意義的探尋,關注社會問題,形塑批判精神,這與多爾提出的“精神性”內涵相一致。因此,在新聞傳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實現課程價值的升華,除了講清楚課程理論或知識要點,講好知識創造背后的故事以及知識所蘊含的精神性,更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學會批判并提出解決方案,并將個人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聯系起來。
(四)實踐性:馬新觀教育的最終指向
高校進行馬新觀教育,如果僅停留在思想理論的闡發與知識意義的探尋,課程的“價值引領”并不能落到實效。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新觀教育,只有將其運用于實踐,讓價值觀在實踐中定形,學生才會獲得價值觀的真正認同。因此,筆者認為,在多爾的科學性、敘事性、精神性之后,應該加上實踐性,使得知識達成價值的路徑得以形成閉環,這也符合新聞傳播教育注重實務的學科特點。此外,《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也指出,在課程教學中,要將理論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了解國情。這要求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從教學課堂走向實踐課堂,通過新聞專業實踐彌補抽象理論傳授的不足;二是以問題為導向,提升學生的思考力與批判精神,實現課程教學與實踐的相互聯動。
四、結語
馬新觀是中國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思想指南,加強傳媒學子馬新觀教育,要立足用好課程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課程教學、專業教學的全過程。馬新觀課程育人,要著力提升馬新觀在新聞傳播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傳媒學子通過科學性、敘事性、精神性三重結構路徑以及在實踐中的磨礪,最終掌握馬新觀的知識廣度、增強對馬新觀的情感厚度以及踐行馬新觀的力度,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家國情懷和堅定信念的“卓越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明全.課程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5.
[2]高國希.構建課程思政體系的教育哲學審視[J].思想理論研究,2020(10):7.
[3]章忠民,李蘭.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11):64.
[4]丁義浩,王剛.“課程思政”引領教育回歸“初心”和“使命”[N].中國教育報,2019-12-23.
[5]張昆.三思新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98-199.
[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7]小威廉·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73.
[8]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聯書店,1991:30.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