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軍
(浙江省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護人員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人才保障。如何培養出滿足新時代產業需求高素養的護理人才,是護理教育所面臨的艱巨而迫切的歷史使命。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決策部署,必須從改革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教材及創新教學方法入手,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貫徹落實“三教”改革思想,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為學生創造更理想的教育條件[1]。解剖學基礎是重要的專業基礎主干課程,運動系統是九大系統的首個系統,筆者立足“三教”改革,遵循輸出式教學原理,實施了CTRS六環節混合式教學,針對運動系統進行了創新教學的探索。
(1)教學對象:我校護理專業普職融通方向的一年級新生,共100人,年齡16~17歲,其中女性92人,男性8人。(2)學情特點:作為網絡時代“原住民”的“00后”,他們開放、自信,教育、醫療/衛生是其職業理想;學習態度端正,喜歡有挑戰性的任務;智能終端操作熟練,喜歡微視頻等碎片化學習,具有較高的信息化素養,但空間想象力不足[2];解剖學基礎號稱是其最難學的課程,也是他們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
研究證實運動系統與護士臨床工作結合最為緊密[3],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解剖學課程標準,結合中職護生學情特點,筆者改革了教材內容。以運動系統為例,將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考核進行整合,按部位重組為5個模塊化教學內容,分別是“模塊一:走進運動系統”“模塊二:顱的探析”“模塊三:軀干探析”“模塊四:四肢探析”“模塊五:運動系統的實訓考核”,遞進、系統地設置了單元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學情分析和解剖學基礎課程特點,采用費曼CTRS學習法,構建解剖學基礎輸出式教學模型。借助解剖學基礎云課堂,通過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和明確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完成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任務,實施“線上初學→模擬自授→系統梳理→深思補缺→提取應用→簡化提升”的CTRS六環節混合式教學。學生通過調查、觀察、討論、歸納、填圖、視頻解說等方式完成知識輸出,從而實現知識的建構和內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見圖1。

圖1 CTRS六環節輸出式教學模型
2.3.1 改革運動系統第一課,開啟解剖學宮殿的大門 筆者在第一節課前發布任務,設計活動課,制作問卷調查運動系統與臨床護理工作的關系,同時根據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教學應變,鼓勵學生采訪一線護士(包括“戰疫”天使校友)。調查問卷結果和“戰疫”天使校友的英勇事跡成功地為學生開啟了解剖學宮殿的大門。介紹運動系統單元整體教學方案,明確三維目標及學習要求。以“模塊二:顱的探析”三維目標為例:(1)知識目標:掌握顱骨、新生兒顱、頭肌、顳下頜關節和顱的整體觀等的形態結構特點。(2)技能目標:確認顱的骨性標志和肌性標志,歸納、描述顱的整體觀及其形態結構特點。(3)素養目標:提高學習能力,滲透職業素養。鼓勵學生達成“5個1”顯性指標的學習要求,即能完成1次組內教學,進行1次匯報展示,上傳1個解說視頻,繪制1幅思維導圖,通過1站式考核。全程利用云平臺收集相應教學數據,構建可測可評的多元教學評價體系。
2.3.2 CTRS六環節混合式教學循環推進 在運動系統單元教學中,確定了對顱、軀干、四肢各模塊教學內容的整合,區分了簡單內容與難點內容、知識性內容與應用性內容,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的遞進層次,實施六環節混合式教學。
(1)線上初學:在課前,一方面教師通過云課堂分發問卷,收集學生的學情變化、對創新教學的看法等;另一方面教師通過云課堂錄制視頻微課、發布學習任務單和課前檢測,學生結合教材和微課進行線上初學,并完成知識檢測。(2)模擬自授:在課前,教師通過云課堂布置AI視頻作業,學生既可自講自授,亦可向他人講授,通過AI的多維度反饋反復練習,最終選擇最優講授視頻進行云上提交。例如:對顱骨、頭肌、顱的前面觀、顱的側面觀和顱的頂面觀等簡單內容制作學習任務單,學生根據模塊化校本講義進行線上初學。通過AI視頻作業描述顱骨和頭肌的組成及特點完成模擬自授。通過以上兩個環節,教師不僅獲取了學生的學習大數據,也為實施精準教學奠定了信息基礎。(3)系統梳理:在課中,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翻轉學習,采取多種教學活動,例如:在“上肢骨”的學習中,設置眾骨尋“寶”——從散落的骨中找出全部的上肢骨,眾人鑒“寶”——全員完成學案,小組展示匯報等環節,并結合解剖學三維圖譜App、模型、標本及真實人體完成對上肢骨教學內容的學習,完成相應學案,落實了課前學習任務單知識的系統梳理。(4)深思補缺:在課中,根據學習大數據結果分析,教師拋出新的問題和情境案例引導小組討論,例如顱底內面觀的學習中,展示顱底骨折的圖片和熊貓眼征,讓學生思考顱底骨折時可能損傷的部位在何處?將學習引向深入,進行深思補缺。既采用了解剖學三維圖譜App軟件、3D視頻微課等信息技術手段,也采用實物展示、作圖分解等傳統教學手段,加上教師精講,突破了教學難點。(5)提取應用:在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情境案例中的前置問題予以解答,例如分析解答顱底骨折時出現鼻漏的前因后果;進行包括知識練習、看圖識別結構等形式的線上檢測,并對結果進行柱形圖、餅圖等可視化展示,教師簡要點評,完成知識的提取應用和固化。(6)簡化提升:在課后,通過云課堂教師繼續發布AI視頻作業、分配模塊檢測,學生用概括性語言進行簡化表達并提交,完成學習內容的簡化提升。

圖2 多元教學評價體系
借助解剖學云課堂,實現教師、學生、AI技術等多元主體評價,通過云課堂全面記錄學生學習參與度和完成度等,將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與學習效果的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使學習評價更為全面、精準、即時。“5個1”的顯性指標,解決了學習成果無法呈現的難題,讓“認得出、記得住、說得清”的知識技能目標可測可評。

表1 學生技能考核成績匯總(%)

表2 學生對CTRS六環節混合式教學效果的評價(%)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CTRS混合式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層次更加清晰,學生在遞進的任務中不斷“刻骨銘肌、識別表述”,建構了知識體系。
創新CTRS六環節混合式教學,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會了圖文編輯、視頻展示、問題解決,完成了“5個1”顯性指標,學習很有成就感。在單元任務的有序推進下,對運動系統的結構識別、形態描述、骨性和肌性標志的尋找、重要肌的起止作用與關節的組成、結構特點和運動形式,做到了“認得出、記得住、說得清”,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CTRS六環節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在“虛擬情境—現實標本—真實人體—腦圖想像”中來回自由穿梭,完成了知識建構和重、難點的突破;視頻講解、知識結構圖等新形式作業實現了“隱性思維顯性化”的輸出過程;云課堂的教學數據記錄和強化訓練反饋,實現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貼近臨床和生活的情境案例符合學生的心理及學習特點,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專業認同感和學習解剖學的信心,克服了畏難情緒,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考核成績穩步提升,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