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梅 ,文小敏 ,余潔英 ,歐曉波 ,趙曉山 *
(1.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2.惠州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金匱要略》作為一門臨床基礎課,在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各科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該課程是本校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及針灸推拿學科專業核心課程之一。《金匱要略》以條文形式記載了40余種內傷雜病和外科疾病。原著為漢代書籍,文辭古奧,具有省文、夾注、約略、倒裝等古文法特點。原文精簡省略,正如陳修園說:“讀仲景書,當于無字之處求字,無方之處求方,才可謂之能讀。”往往學生學得較為費勁。此外,在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尤其重視學生中醫經典臨床辨證思維的構建,《金匱要略》課程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中醫經典臨床辨證思維的建立與培養。如何突破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1],更多利用引導式提問,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合理的提問實現啟發式教學,是當下中醫經典課程教學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2-3]。
本文提出將動態引導反思法應用于《金匱要略》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動態引導反思法是由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引導技巧,歸納出4個“F”的提問重點,也稱為4F原則[4(]見圖1)。即Facts(客觀事實):是指根據外在表現,引導學生發掘客觀事實。Feelings(感受聯想):感覺,即對某一事件發生后內心的主觀感受、聯想、體會或直覺,喚起學生對客觀事實的反應,即情緒和感覺,引導學生分享對于課堂案例的自身感受。Findings(發現歸納):發現歸納,尋找原因、解釋、涵義及判斷,最有意義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重要在哪里?讓你得到什么新的領悟?重點在于揭露事物背后的意義所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任務設計,從不同角度去解釋問題。Future use(未來運用):學生將所學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動態引導反思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教學方法,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動態引導反思法現在已運用在多個領域,但更多還是教育教學領域。動態引導反思法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對教學成效的提高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有重要作用。

圖1 動態引導反思法示意圖
《金匱要略》課程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生中醫經典臨床思維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篇是《金匱要略》學習的難點和重點,現以該篇的“栝樓桂枝湯證”知識點為例,介紹基于動態引導反思法的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以期為中醫經典課程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筆者針對動態引導反思法的4個環節,通過分小組布置問題、案例分析來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具體教學實施見表1。

表1 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
動態引導反思法改變了傳統灌輸式教學,分層遞進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高效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對2017級全體中醫學專業學生進行教學效果評價不記名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93份,回收有效問卷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70%。調查發現,將動態引導反思法運用到《金匱要略》教學中,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以及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見表2)。另外,學生認為本課程學習目標清晰、內容詳盡、由淺入深、易于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亦促進了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表2 學生對動態引導反思法教學效果的評價(%)
將動態引導反思法運用到《金匱要略》教學中,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學情、課程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法。通過動態引導反思法的客觀事實(Facts)、感受聯想(Feelings)、發現歸納(Findings)、未來運用(Future use)4個要素為內容,循序漸進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感受、詮釋與應用,通過引導學生發掘患者的客觀癥狀事實,喚起學生對患者癥狀表現客觀事實的聯想反應,從中尋找發現歸納知識要點,從病、脈、證、治方面培養學生的中醫經典臨床思維,最終幫助學生將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是對中醫經典課程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值得實施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