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夢影
摘 要:本文基于民間傳統文化與中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視角,針對“甘肅非遺進課堂”的實施背景進行分析,圍繞豐富綜合實踐課堂內容、創設多種設計制作活動、深化校外教育資源開發、創新建構智慧教育課堂四個層面,探討傳承民間傳統文化、構建新型綜合實踐課堂的具體路徑,以期為甘肅非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提供參考價值,更好地達成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甘肅非遺;民間文化;智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2-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94
教育部于2014年3月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其中明確提出“在課程建設與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具體要求。其后又于2017年9月發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以“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和“創意物化”作為課程建構目標。在此背景下,中學應充分認識到綜合實踐課的實踐性、經驗性與生活化等課程屬性,將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特色文化作為教學資源,為非遺項目保護、傳統文化傳承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供有效載體。
一、“甘肅非遺進課堂”的實施背景
(一)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需要
甘肅不僅是華夏文明發祥地、東西方民族文化交匯地及少數民族聚居地,同時也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占據重要地位,其甘南藏戲、甘肅花兒更被評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甘肅彩陶、蘭州刻葫蘆、蘭州太平鼓、蘭州鼓子、蘭州黃河大水車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縮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伴隨城鎮化建設、旅游商業資源的開發與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轉變,部分甘肅非遺的制作技藝、蘊含的民俗文化正逐漸面臨失傳的風險,市場萎縮、受眾老齡化、不符合受眾審美需求等問題日漸凸顯,倘若未能及時遏制和干預將進一步影響到當地本土文化的多樣性,甚至導致部分非遺項目消亡。通過將甘肅非遺引入中學綜合實踐課堂,不僅能夠引導少年兒童增進對本土文化、民間文化底蘊的了解,同時也有助于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尋找到現實載體,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后繼有人、實現代際傳遞,進一步增強當代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二)中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客觀需求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于2016年9月正式發布,對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具體表現與實現路徑進行詳細闡釋,強調堅持科學性、時代性與民族性三項基本原則,聚焦“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個維度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綜合實踐課程建立在學生直接經驗的基礎上,以育人為宗旨、以素質教育為著力點,強調依托開放性、綜合性、發展性課程資源的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將以甘肅非遺為載體的民間傳統文化融入綜合實踐課堂,主要依托多種類型的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在規定文化學習情境中習得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質、增強審美能力[1]。同時,通過使學生從不同視角深入了解自身所處的甘肅地區民間傳統文化的內涵,能夠將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根植于學生的內心,依托優秀傳統文化指導少年兒童性格的養成與想象力、創造力、文化素養、實踐能力的發展,更好地踐行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二、傳承民間傳統文化、構建新型綜合實踐課堂的具體路徑
(一)豐富綜合實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甘肅作為我國歷史文化資源大省,蘊含著豐富的歷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旅游觀光文化資源,教師應在充分了解甘肅文化特征、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資源的挖掘與開發,創設以“甘肅非遺系列課程”為主題的教學內容與課堂活動,依托文化資源優勢為課程體系建設與創新提供支持。譬如,可以將蘭州鼓子融入綜合實踐教學內容中。蘭州鼓子作為一種民間口傳的地方曲藝文化,主要采用單口坐唱、小樂隊伴奏、其余人“拉梢子”幫腔的形式演唱,以“老五大家”“新五大家”為主要傳承群體,然而由于原汁原味的蘭州鼓子與快節奏城市生活、時代審美潮流呈現出脫節的趨勢,導致當前蘭州鼓子的傳承群體已陷入凋零破碎狀態,僅依靠民眾自發行為得以延續,因此還需在秉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通過自我調適與二次定位重新賦予其旺盛的生命力[2]。
基于此,教師可以創設以“蘭州鼓子進課堂”為主題的專題項目,邀請以陳增三先生為代表的蘭州鼓子國家級傳承人進行現場示范演唱,為學生了解曲藝文化、普及戲曲知識創設良好平臺,為蘭州鼓子藝人的培養輸送人才,還可以鼓勵學生組建戲曲社團和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將蘭州鼓子的傳統唱法與流行音樂、通俗音樂相結合,實現對傳統曲藝的創新,進一步激活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依托創新推動民間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二)創設多種設計制作活動,鍛煉實踐操作技能
由于綜合實踐課具有實踐性的課程屬性,需注重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實踐性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探究、考察、操作、勞動實踐的過程中習得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基于此,教師可運用甘肅非遺資源創設多元化設計制作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中增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蘊含的民間文化、傳統習俗的認知,發揮實踐對認知經驗的反哺作用,在自主思考、團隊合作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責任擔當、問題解決等能力的發展。
譬如蘭州雕刻葫蘆,主要以葫蘆作為創作載體,在多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藝術風格相互影響與滲透的過程中形成了西北地區特有的民間工藝風格,其制作工藝包含通刻、對刻、組刻、書畫連刻、錦底開光、鏤空刻等多種形式,形成一種獨特的微雕藝術。教師可將蘭州雕刻葫蘆的創作技法引入綜合實踐課堂,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選料、加工、雕刻、上墨、搭配底座等工藝流程,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其創作技法,并嘗試通過動手實踐進行雕刻技藝的練習。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節日、文章、卡通人物等多種主題供其自由選擇,配合“跳蚤市場”“義賣”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雕刻、創作葫蘆作品的熱情,既有助于在設計制作活動中培養學生增進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同時也能夠依托公益類活動深化學生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深化校外教育資源開發,創設綜合實踐基地
綜合實踐課程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特征,以課堂活動為載體向自然環境、日常生活環境與社會活動等多個領域延伸,在此過程中增進學生與自然、社會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教師還應進一步強化校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社區、博物館等作為實踐基地,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自由空間[3]。
譬如蘭州黃河大水車輪幅直徑可達20m,整體車輪全部采用木楔進行連接加固,未采用一根鐵釘或任何黏合劑,經由選料、下料、鑿眼、拉卯、做榫楔、安裝等流程制成。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凝結著我國古代手工藝者的高超制作工藝技法和古建筑藝術文化,同時也為蘭州及黃河下游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工具,成為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具備豐富的教育價值。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蘭州水車博覽園,使學生深入實地觀察水車結構特征、感受大型水車帶來的視覺震撼,通過體驗水車使用方法、享受使用水車的樂趣,使學生自覺形成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并在參觀游覽結束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吸管、卡紙、木棍等材料制作水車的微縮模型,進一步實現文化底蘊與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深化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
(四)創新建構智慧教育課堂,豐富學生實踐體驗
在當前“互聯網+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教師還應善用信息技術與網絡資源構建智慧課堂,實現對綜合實踐課程教學形式的有效創新,利用圖片、視頻等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直觀體驗,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4]。
例如介紹甘肅彩陶時,教師可與蘭州市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與西北彩陶專題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博物館推出的“市博珍品說——我為文物代言”系列線上服務產品、APP進行教育資源的再包裝,引導學生利用移動智能設備線上開展彩陶參觀、仿作等主題活動,并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行文化創意理念和產品的創作。通過為學生提供難忘的智能服務體驗,既能夠為甘肅彩陶文化的宣傳提供有效平臺,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作為本土民眾的幸福價值效應,進一步彰顯出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意義。
三、結語
通過將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傳統文化引入綜合實踐課程,既能夠實現對現有課程資源的補充與極大豐富,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文化傳承意識與文化自信,在多種學習互動形式中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精神,進一步營造出“一校一品”的新型教育格局,為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創設基礎性保障。
參考文獻:
[1] 董欣.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19(9):63.
[2] 夏瑾.蘭州鼓子表演中的審美意趣與傳承[J].學周刊,2019(26):160.
[3] 郭燕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以國家非遺通渭小曲的教育傳承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2):13.
[4] 趙興波.弘揚非遺文化,傳承秦腔藝術——學校秦腔藝術進課堂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