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琴
自新高考模式實施以來,江蘇省采用了“3+1+2”的高考模式,有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課程可供學生任選2門,這為廣大學子提供了更多選擇。在此背景下,要想學生喜歡生物,在課程學習中有收獲,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學科素養,不斷加強自身業務水平,以虔誠敬業的態度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以專業能力過硬和高水平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感染學生,以此達到培育優秀學生、增強學生綜合分數的目的。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廣大學生面臨更多選擇,因此針對有意向的高中生開展培優活動,是吸引學生選擇生物、使學生專項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教師應該怎樣在課程教學中結合競賽選拔輔導,通過生物學科培優活動提升個人專項能力呢?教師又該使用哪些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呢?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在生物競賽培優工作中心的實踐經驗,融合個人心得體會及個人反思形成此文,旨在通過多元化的形式和方法,提升生物學科在學生心中的影響力,強化有意向學生物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成績及應用能力。
一、選“苗”奠基礎,教學添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佳良藥,培優活動應以激發學生興趣為驅動力量。這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道理。有意向的學生對培優活動充滿興趣才能深入研究,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才能顯著提升,進而產生成就感并為此著迷、入境,形成良性的循環。同理,在平日的生物課程教學中,教師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生物學科特性,通過生物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生命物質性、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整體性、生命活動對立統一、生物進化和生態等生物學科觀點”;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平日里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在課程教學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求知、樂于探索。總之,巧妙的手段是使學生快樂學習、輕松學習、自主學習的基礎,而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可以開展進一步的培優活動。
二、鼓勵參與競賽,選拔增強能力
對于生物培優活動競賽的基本原則,教師需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為主,要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鼓勵學生大膽選考生物學科。活動應采取“公正平等”“自主自愿”的基本原則,最好是在高一階段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動員學生,使他們學習生物知識并深入了解培優活動的意義。如在高一新生入學階段,教師可以組織任教各班學生積極報名,篩選出對生物學科有興趣、想選考的學生,通過分層教學等方式提升學生專項能力。此過程即是專項培養,也是學生能力的“再考察”。
考察的內容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個人的綜合成績情況和其他學科教師綜合評價情況;另一方面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引導學生參與資格考試(一個學期的時間)。最后結合這兩方面進行綜合判定,篩選出不限人數的優秀“苗子”。然后,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化督導,對學生“接受能力”“學習能力”“抗壓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強化教學(可適當弱化未選考科目,也可適當淘汰部分不適合選考生物的學生)。
分層教學并非是“一碗水端不平”,而是在新高考的背景下,“3+1+2”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這也讓教師的強化教育成為現實。根據學生平常表現和興趣取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他們身上,進行深層次的系統學習備考。
三、生物學科培優活動組織實施要點
新高考構建了一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于獨立的高考模式”。必修學科和選修學科組合的課程體系被重新構建,而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的生物學科培優活動才得以組織實施。而在生物學科培優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上,需建立在學生對生物學科有強烈學習興趣及一定學習能力的基礎之上,隨后通過育苗培優活動傾注大量教育資源(對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科學事實、命題形式及解法等知識進行強化專精訓練),使學生們達到“優者更優,普遍提升”的理想局面。
(一)循序漸進,分階段達標
根據基本綱領性文件《生物課程標準》的知識能力要求,設置育苗培優活動的過程應采取“三階段”的方式進行。
1.劃分基礎知識階段
基礎知識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不影響正常授課的基本前提下,系統復習和鞏固初中階段學過的生物學知識內容。這個階段的總體目標比較清晰,就是以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為根本,通過學習和復習的方式,使學生構建完整的生物學知識架構。
2.知識擴充階段
擴充階段指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有組織、有計劃地使學生對生物基礎課程教材進行自學。這個環節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其主旨在于“授人以漁”,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加“教師適當點播”的方式,使學生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學習求證,進而通過多種途徑對自身進行擴充,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至更高的層次。
3.鞏固提升階段
鞏固階段需要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自身對知識形成更加系統化的認知。這時候也是培優活動的檢測期,教師可以創設一些精心編制的試題,通過考試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進而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完善認知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并加深學生記憶力。
(二)加強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育苗培優活動必須要讓學生高效率地學習新知識,要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深入理解并形成深刻的記憶進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對培育學生有較高的認知能力要求以外,這也和生物教師在學生身上時間及精力的投入息息相關。
一是要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于一些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培優活動學生應該借助教材、課外資料、互聯網,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激發自身直觀能動性,加強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先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一遍,然后對一些重點知識進行圈點勾畫,并采取批注的方式在教材或學習資料的空白處批注思路或寫下感想,以便接下來針對困惑問題提出質疑,為教師的教學指導及必要的講解打下基礎,以此為以后學習、復習時加深記憶理解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制定長期、短期、現階段的學習目標,并鼓勵指導學生自行制定學習計劃,使學生在復雜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任務中進一步增強自身能力,并以此獲得強烈的成就感。在具體的指導上,教師可以沿著知識結構的主線提煉歸納,使學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原理及內涵,以此使學生厘清知識脈絡、構建知識結構。
(三)協調“教、學、評”各環節之間的關系
育苗培優活動的主旨在于提高選考生物學科學生的專項能力,通過日常課程教學開展“教學評一致性”工作,從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開始,步驟為系統學習→鞏固復習→綜合測試→有效批評。如調配必修課程“分子與細胞”(必修1)、“遺傳與進化”(必修2)和選擇性必修“穩態與調節”(必修1)、“生物與環境”(必修2)、“生物技術與工程”(必修3)的知識內容,在教師總體學習目標的設立下,學生通過實驗學習、項目化學習及單元考試等多元化方式方法,結合教師的評價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由此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生態鏈。
四、對高中生物學科育苗培優活動的一點啟示
育苗培優活動與生物課程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生物課程教學是日常工作,育苗培優貫徹高中生活始終,活動或借助于某個主題形式展示,或穿插在課間及假期。總之,培優活動的初衷是強化教育,是對平常課程教學知識的一種鞏固、練習、提升、應用,而這個過程也給我帶來很多啟示。
(一)強化鞏固了有意向學生物學生的培養
在新高考之前,實施“分層教學”尚有些許顧慮,教師既要耗費時間,又要耗費大量精力。而新高考“3+1+2”模式切實幫助教師實現了“專項專精”的夢想。這和傳統教學中的“一刀切”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并非是拋棄了那些生物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而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及興趣方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對于既有能力又有興趣學習生物的學生,教師必然是大力傾注教育資源,從基礎知識到實驗操作,從動手能力到相應能力強化,培養有意向學生物的學生的能力。
(二)極大改變了應試教育的現狀。
重負低效是傳統教育的貼身標簽,繁重的學業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少,學生的興趣逐漸缺失,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逐漸下降。而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一部分學生身上,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輪番上陣,這極大地改變了應試教育的現狀,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高中階段十分關鍵,學生無時無刻不承受著來自于老師、家長、學校、社會的壓力。在多方面的重壓下,學習已然失去了原有的樂趣和意義,進而成為了一種學生十分排斥的重擔和枷鎖。如此之下,學生不愛學習甚至厭惡學習已在預料之中,他們逐漸喪失了自主的意識和能力,這是我們教師必須要清晰認識到的問題。而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學生面臨著新的選擇,這使得育苗培優活動成為現實,通過自主選擇,學生可以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這對學生的意義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