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聰
在小學的學科教學中,語文科有聽寫,英語科聽力,但數學科的“聽算”在日常的教學中容易被忽視,從而讓我們的課堂單一化,未能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豐富起來。而在課堂教學中加入“聽算”則能讓課堂教學多樣化,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培養學生體會學會、掌握、應用數學所獲得成功感,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實驗稿)》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式化地敘述算理。”
目前,在小學數學常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的作業及訓練中使用最普遍的“視算(口算)”“筆算”,但“聽算”的較為少用,認為簡單、實效性不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此,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有必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實施聽算作業的設計。
一、確立聽算方向,分段實施,聽算的作業設計從第一學段一年級抓起結合教學內容貫穿到各年級的數學科的教學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一年級是小學階段的起始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踏入校園,興趣濃、求知強、好表現等。心理學家觀察、研究發現:6—7歲兒童注意力的穩定性持續時間為10—15分鐘。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算習慣有助于學生課堂上注意力、專注度的高度集中,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為學生動手、動腦提供了一個平臺,有助于激發大腦思維能力的發展,增強記憶力。為此,我們在課堂作業設計上就要準備小方格簿,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準備課》在學會寫數的基礎上,可以設計聽數,例如,老師相繼讀1—10,學生聽、寫;然后,在后面的《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的認識和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都可以設計相應習題進行課前、課中的聽算作業設計。到下冊和二、三年級乃至第二學段,我們有了前面的學習內容設計、實施聽算作業水到渠成、信手拈來。
二、圍繞核心素養,以聽算激發興趣,落實三維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聽算,在日常的活動中是計算能力的一項重要基本技能,其實際上可以理解為“耳聽心算”,通過聽覺器官收到的指令傳輸到大腦后,作出反應,調動了學生的眼、耳、手、口多個器官協調聯動。教育心理學家對人的各種交往活動進行研究表明,在人們的各種交往方式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在進行聽算時,我都會結合教材內容編排準備一些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題目,如: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我會從數的分成設置,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4、5……;1和2合成幾……;到1+1、1+2、2+2、2+3……,學生答對率高,這樣能使學生得到一個優秀的評價或獎勵,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從而增強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激發了學習興趣。所以,一旦布置聽算作業,學生即時興奮起來、動作迅速,精神集中。通過長期、系統、有規律的聽算訓練,促進了小朋友的專注力、想象力和記憶力的發展,給孩子的大腦開發和活躍思維能力又創造了一個著力點。學生的聽算過關意味著視算(口算)的計算能力的提高,在往后的計算中能做到快而準。這就在落實三維課程目標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既體現了學習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并把握了知識與技能目標這條生命線,又揉合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使學生數學思維得到了培養和鍛煉,數學核心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三、簡單明了,形式多樣,注重實效,激活已有經驗,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聽,是挖掘學生非智力因素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手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而傾聽的目的是要求學生“能聽”“會聽”,它同時是衡量和評價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教學中怎樣設計布置聽算作業呢?
1.課前準備,聽算作業簿的開設,我就用小方格,這樣有利于書寫整齊、規范、一目了然,要求小朋友和家長回去添置。
2.明確要會聽。在第一學段一年級上冊,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聽”,聽本身就是一種生理過程,是耳朵接受到的聲音。老師要教會學生把聽到的復說出來,開始時,如:同學們跟著老師說,老師說一遍,同學們說一遍,老師說:“1”學生說“1”……;然后,過渡到:“打開聽算簿,同學們聽著老師說,老師說兩遍,同學們不用說,把你聽到老師說的用你準備的小方格聽算簿寫出來,看你是不是我們班最棒的一個”。接著提出書寫的要求:豎著寫,每寫一個隔一行,老師說:“1”,學生寫“1”;老師說“2”,學生寫“2”,這時老師要走到學生中去檢查一下有沒有按要求書寫,及時指正和表揚。第一次,按1—10的順序聽完后自己檢查,完成的舉手,給予表揚獎勵,老師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興趣,“看來我們的同學都是聰明的孩子,棒棒的!掌聲鼓勵自己!接下來,老師出一點有難度的,看看誰是最棒的,好不好?”第二次,老師隨機倒著由“10-1”;檢查反饋……第三次,老師就把“1—10”打亂,如:5、9、7、4、3、1、8、10、2、6;聽完后收集作業、批改、講評。注意讀的語速、語調、音量,確保每一個學生能聽得清楚。
3.掌握聽和算。要讓學生清楚地把讀出的題目寫出來,然后計算寫出得數,這就是“聽算”。在教《1—5的認識和加減法》時,真正轉入正式的聽算,如:聽算1+1、1+2、2+2、2+3等算式時,老師要示范,也可以讓學生讀題老師板示。開始前要以情激趣來助聽,每題讀兩遍,語速適中,漏題空行、不會空格,做完一題的舉手。由一道題,漸漸每次讀二到三題或多道題;由讀兩遍到一遍;語速由慢到快。要預設目標,保證質量,并且要做到批改反饋快,表揚獎勵及時。
4.形式多樣。聽算作業的設計,時間在3—5分鐘,10題以內;可以在課前,把課前的視算(口算)設計成聽算,以個人或小組比賽、開火車、提問等形式反饋;課中,可以在新知鞏固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聽算作業布置;課后,利用信息平臺,家校溝通,達成共識,指導家長可以在家進行適當的訓練。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形成習慣,確立模式,學生會聽、能聽,聽算的能力提高了,漸漸過渡到聽題直接寫得數。事實證明,聽算并不是純粹、單一的數學運算,是學生充分利用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聽算能力強的學生、班級,學習效率高。在起始年級進行聽算作業,從而讓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在知識探究學習過程中既培養了競爭力,掌握了過程與方法,又能讓知識與技能得到鞏固和良好的發展,充分提高了數學課堂實效性。
四、掌握契機,優化課堂,養成習慣,全面發展
1.以心理特點來支配注意力
現代心理學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智力活動的前提。小朋友的注意力有限,利用課堂上不同時段的3—5分鐘,可以使學生注意力得到調整。實踐證明,經過有效的組織訓練,每當進入聽算環節,老師說:“聽算!”學生會立即停止其他行為動作,迅速拿出小方格,抓起筆,聚精會神地準備聽。
2.視、聽結合優化課堂
根據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建立腦神經條件反射學說、美國學者斯佩里的腦功能定位學說和近年科學家能直接觀察人類思維過程中腦功能的動態變化研究成果表明:以聽算的手段進入到教學活動中,對學生聽覺神經系統進行訓練的同時,又彌補了以視覺為主的視算(口算)不足,聽算作業的設計就解決了課內書面作業的問題,優化了課堂教學和減輕了學生學業負擔。
3.好習慣是養成的
隨著教育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就注意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作為基礎教育,聽算能夠很好地把學生課堂個體活動組織起來,注意力調動起來,把注意力分散、自控力差、多小動作等特性調整過來,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漸漸養成了。同時,利用聽算可以把小學生的情緒轉化為學習的興趣,課堂一旦開始聽算,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全身心投入參與課堂活動,聽完后自我檢查有無出現漏、錯題,有就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批改講評要求保留錯題痕跡,訂正時用紅筆,這樣的設計有助于養成檢查習慣和尋錯、找錯、對比歸因的反思的習慣。實踐證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檢查、改錯、反思的學習習慣,聽算作業能得以實體現。眾所周知,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是養成的。
《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是一個整體,而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實施課堂聽算作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經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印證,結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從一年級抓起,通過聽算教學,能激發興趣、樹立信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能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習探究的過程與方法;聽算有競爭性,能活躍學生大腦思維,能使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得到良好發展;聽算是計算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教學手段,貼近生活,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同時,又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學生養成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的助燃劑。總之,在一年級落實、開展聽算作業設計和訓練,持之以恒,貫穿整個小學階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