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摘 要:傳統語文閱讀教學重視言語內容而忽視言語形式。而隨著新課改的深化、推進,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實現從理解文章內容為中心到以課文言語形式為核心的改變,切實體現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宗旨。文章從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內容、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途徑、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模式、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評價四方面探究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言語實踐策略,以期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言語形式;內容;途徑;模式;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2-0079-03
語文課程被定義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課程,而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傳統語文閱讀教學只注重言語內容而忽視言語形式。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同時兼顧言語內容、言語形式,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語言鍛煉機會,讓學生在模仿、運用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能力,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教學途徑、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四方面探究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言語形式實踐策略。
一、慧眼識珠: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內容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精選文質兼優的文章,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學習。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這就要求教師有一雙慧眼,從課程目標、學生閱讀水平、文本特點、單元整合等多方面考慮,精選閱讀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其中,語文教材中的范文內容豐富,語言優美,謀篇布局精巧,可以作為閱讀教學材料的首選。另外,教師還可結合課內閱讀教學內容,引入課外閱讀材料,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二、有的放矢: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途徑
1.品味言語形式
(1)比較分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增減、替換文字等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言語對比,讓學生感悟言語形式的精妙,體悟其中蘊含的獨特情感。另外,在對比中,學生還能不斷提高語言鑒賞水平,形成個性化的語感。
(2)情感體會。語文教材所選用的文本是專家精心篩選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因此,教師可利用課文蘊含的情感幫助學生深入感知語言運用規律,理解文本內容。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青少年學生缺乏生活閱歷,無法與課文形成情感共鳴,也不知如何表達這些情感。因此,教師可先進行有感情的范讀,以啟發和感染學生,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文章一邊想象文章描繪的場景,從而深度感知課文傳遞的情感。在分析馬寶玉這一人物時,可就文章中的“奪、插、舉起”這些生動的詞匯進行提問,如“他舉起的僅僅只是一塊石頭嗎”等。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拔出、擰開、扔向”等動作,并提問“若此時,你就是馬寶玉,已經受了很嚴重的傷,并彈盡糧絕,那么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在支撐著你不斷前行”,類似的問題可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構建的相應情境中,使學生深刻感知五壯士的愛國情懷,深度體會文本傳遞的情感。
2.搭建實踐平臺
(1)文本引領。模仿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文本素材,引領學生進行模仿練習,以此降低語言學習難度。例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教師可選擇合適的段落引導學生進行模仿練習,讓學生在仿寫的基礎上學會應用文字,掌握言語形式。“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只白蝴蝶。”在課文第17自然段,作者充分運用擬人修辭方式,表達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園子里的蝴蝶、花、樹,讓學生依照課文的寫法進行仿寫,抒發自己對快樂、自由的向往,實現言語形式的遷移。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會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體驗創造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強化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引領學生將文本作為模仿的范例,將仿寫與創造有機結合,為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可幫助學生進一步規范言語表達方式,并體現個性化特征。
(2)活用范例。學生進行語言學習時,雖然需要范例進行引領,但教師不能將教學局限于此,要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語言發展空間,讓學生進行自由表達。例如,在開展《蟋蟀的住宅》教學時,教師可在引導學生了解文本言語特點的基礎上,靈活利用范例,為學生創造實踐性的言語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言語運用形式,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以《我的住宅》為題,全面梳理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建造過程,實現課文言語形式的有效遷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蟋蟀的外形特點,分析蜜蜂、蝴蝶等昆蟲的特征,逐步提升言語表達能力。其實,學生學習文本言語表達形式的過程也是將所學的言語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是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個性化的言語表達特點。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言語運用方法,體現語言的價值,并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學會溝通,掌握正確的言語表達方法。
(3)讀寫結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言語形式,其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讀寫結合這一形式可助力學生內化言語形式。例如,在教學《掌聲》時,教師可將閱讀與寫作結合,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進行書面表達練習,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表達真情實感,進而逐步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是掌聲改變了英子的人生,而對于掌聲,人們有許多精彩的描述。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呈現有關掌聲的小詩,如“掌聲是一首美妙的歌……”,引領學生誦讀,然后讓學生嘗試寫一寫。還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提問:你的好朋友在考試中發揮失常,為此,他非常難過。請你寫下幾句鼓勵他的話語。這種讀寫結合的模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結合生活展開思考,并聯系課文傳遞的思想,以文字形式傳遞關心、鼓勵等情感。此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會投入自己的情感積極表達,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可在此過程中得到同步提高。
三、言意兼得: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模式
1.形式—內容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領學生從言語形式入手,深度探析語言的深層奧秘,之后再回到內容學習上,逐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以《橋》這篇課文教學為例,對于其中“黎明的時候,雨突然變大了。像潑。像倒”這樣的句子,學生在理解上較為輕松。對此,教師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形式上著手,深層次挖掘文本內涵,提升學生的感悟。“像潑。像倒”這樣的語言表達形式極為特殊,簡練的語言、短促的表達,可渲染當時的惡劣環境,表明情況的緊急程度,與文本中的情景相吻合。可見,文本中的這處短句運用得很巧妙。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到此種言語形式是為言語內容服務的。當學生領悟到這一言語形式的作用后,自然就可深刻感知當時情況的緊急。另外,教師還可就這一言語形式展開深度探析,以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文本主要描寫的是老漢救人的事件,其中描寫雨大的句子可以省略嗎?”這樣的問題可引導學生思考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重要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利用“形式—內容”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剖析,讓學生認識到老漢身上所具有的高貴品質。
2.內容—形式
在語文教材中,有的文章內涵豐富,言語形式卻極為獨特。基于此,教師可應用“內容—形式”的方法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教師不要過度挖掘文本內容,而要將關注點放在研究言語形式上。同樣以《橋》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結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始終存有疑惑,如“為什么老漢對小伙子這樣刻薄?最終為什么又將生的機會留給了小伙子”等。這篇文章一直到最后才指出老漢與小伙子的關系,將這些謎底揭開,正因為如此,學生才會對老漢的黨性、父愛產生強烈的震撼感。而作者也是希望利用這樣的謀篇布局形成一定的感染力。教師在引導學生研究此種別具特色的言語形式時,一定要讓學生全面理解文本內容。如果學生未深入了解文本內容就探究言語形式,容易出現對文本內容領悟不深刻的情況,也無法體會到文本言語形式的獨特魅力。
四、點石成金:基于言語形式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鼓勵性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語文閱讀教學評價中,教師要指向明確,并在點撥中向學生滲透寫作的相關技巧,讓學生在今后的言語表達中更為生動,并明晰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盤古開天地》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進行言語表達練習,并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精準評價,不斷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盤古的( ),變成了( )的( )”為例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并讓學生注意修飾語的作用。對于學生的想象表達,教師可通過教學評價關注其言語表達的質量。生1:盤古的牙齒變成了堅硬無比的巨石。師:你運用的堅硬無比這個詞語很準確,是結合了事物的本質展開的想象,真棒!生2:盤古的血管變成了縱橫交錯的河道。師:同學們的表達越來越精彩了,縱橫交錯這個詞語的出現仿佛在我的眼前呈現出相應的畫面,讓我們大家真實地感受到盤古的偉大!……師:我們在進行言語表達時,不僅要對事物展開合理想象,還要精準運用詞語,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對學生是否進行合理想象進行評價,并給予學生適當鼓勵。此種教學評價指向清晰,可引領學生注重詞語的有效運用、精確運用,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指向明確的評價,有針對地指導學生,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言語運用效率。
五、結語
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關乎學生的未來發展。為使學生掌握規范的言語表達方法,并進行有創意的言語表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立足閱讀文本的語言形式,引導學生破解語言的奧秘,并結合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只有與文本之中的語言文字近距離接觸,學生才能形成真切的學習體驗,才能深切感受到語言的本色,才能逐步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陸游.言語形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立足點[J].教師,2020(33).
[2]黃更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言語形式的“標·準·化”[J].內蒙古教育,2019(13).
[3]鄒佳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關注言語形式的實踐與研究[J].課外語文,2019(12).
[4]溫文勝.從“關注言語內容”到“關注言語形式”——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2016(08).
[5]王洋.學生理解視域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Exploration of Speech Forms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Huang Xiaoling
( Luoyuan Coastal School, Fujian Province, Luoyuan 3506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ttaches importance to speech content and ignores speech form. With the deepening and promo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actively innovate teaching ideas,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realize the change from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to taking the text speech form as the core, and truly reflect the ?purpose of Chinese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ech practice strategies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speech form, the teaching approach based on speech form, th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peech form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based on speech 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ading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Chinese disciplin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peech form; content; approach; pattern; eval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