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

【摘 要】本文以廣西金秀瑤族作為研究對象,闡述瑤族“打老同”習俗的起源、類型、性質、特點等,提出瑤族“打老同”教育價值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四個方面,認為瑤族“打老同”習俗具有規范思想行為的道德教育價值、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價值和實現社會性發展的倫理教育價值。
【關鍵詞】民族團結 瑤族 “打老同”習俗 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044-03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有壯、漢、瑤、苗等12個世居民族,其中瑤族人口近200萬人,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6個瑤族自治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瑤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特色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其中“打老同”習俗在不同支系瑤族同胞中廣泛流行。探究、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是民族教育均衡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國家政策的導向。因此,研究民族團結視閾下瑤族“打老同”的教育價值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及現實意義。本文以廣西金秀瑤族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廣西金秀瑤族“打老同”習俗的多元教育價值。
一、瑤族“打老同”習俗概說
(一)“打老同”習俗詮釋
“打”是“結交”的意思,老同,又稱“老庚”,指同一年的出生的人相互結交。“打老同”,就是與同年齡人結拜。在《廣西通志·民俗志》中曾提到,廣西壯、漢、瑤、苗、侗等民族都存在基本相似的結老同習俗,“打老同”對增進民族團結、解決民族糾紛有重要的作用。在瑤族人與外村人交往中,如年齡相同或者相當,情投意合,就可以在雙方同意的基礎上認作“老同”,且一般不舉行儀式或辦手續。“老同”與一般朋友的情誼相比要更加親密,平時彼此經常來往,有困難時互相幫助,喜慶時互贈禮物,訪問時熱誠招待,情同手足,兩家人之間也建立如同親戚的關系。一般是男性,女性間較少,異性間無。
此外,有些地方還流行寨與寨之間“打老同”的習俗,如廣西三江、龍勝等地的瑤族。每年冬閑或正月間,一個寨子的老少男子都去另一個寨子那里做客,鄰寨會熱情款待,妥善安排吃住。接受“打同年”的寨子,在頭尾兩天會集體湊錢買米和咸肉,舉辦一兩次全寨性的聚餐,將來“打同年”的人全部分到戶,不管認識與否,都得接待。然后沒過多久,主寨也會去客寨做客。在此期間,大家賽蘆笙、唱歌,相處極為融洽,一般會住上十天半月才依依告別。
“打老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道德原則之上的一種傳統習俗,這種關系不僅促進了人們之間的友好往來,還加強了民族之間的團結。
(二)“打老同”的歷史淵源
結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了“打老同”的雛形。在古代,人們要干大事的時候,就會采取異性結拜,甚至是跨越民族的結拜,如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結為異性兄弟,共同匡扶漢室;隋唐時期,程咬金、李密、魏征、秦瓊等瓦崗寨四十六友在賈家樓結義,以合力反對隋朝的統治;唐朝時期,肅宗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和與回紇的葉護結為兄弟,共同平定安史之亂。
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對“拜把子”的情形展開過生動的描述。在《水滸傳》中就曾描述108個梁山好漢結拜的場景:“宋江揀了吉日良時,焚一爐香,鳴鼓聚眾,都到堂上。宋江對眾道:‘今非昔比,我有片言……眾皆大喜。各人拈香已罷,一齊跪在堂上。宋江為首誓曰:‘宋江鄙猥小吏,無學無能,荷天地之蓋載,感日月之照臨,聚弟兄于梁山,結英雄于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數,下合人心。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絕大義,萬望天地行誅,神人共戮,萬世不得人身,億載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義于心,同著功勛于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察鑒,報應昭彰。誓畢,眾皆同聲共愿,但愿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斷阻。當日歃血誓盟,盡醉方散。”
此外,少數民族群眾在古代也有結拜的習俗,雖有相關記載的文獻不多,但從一些文學作品中便可以反映出來,例如在《江格爾》中就描寫過這樣一個場景,蒙根希格西力格大汗為防止年幼的江格爾在將來會搶占自己的領土,兩次刺殺江格爾,然后都被大汗的兒子洪谷爾拼死相救。此后,江格爾為感激洪谷爾的救命之恩,便與他結拜為兄弟,成為至交。
(三)“打老同”的分類和特點
1.根據規模劃分—— 雙人型老同、多人型老同、集體型老同
雙人型老同,就是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的結拜,一般在同性之間。多人型老同,是幾個人一起結為兄弟或者姐妹。集體型老同就是寨與寨的結義,結義的兩個寨子會互相請對方到本寨做客,不管是否認識,都會熱情款待,彼此相處非常融洽。
2.根據群體劃分—— 同族老同型、跨民族老同型
同族老同型,就是同一民族的人進行結拜。這種類型的結拜,加深了本民族內部之間的關系。跨民族老同型,是指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們進行結拜。這種跨民族的結拜方式有助于增加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加深彼此間的友誼,不同民族之間的互幫互助,使得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加強了民族團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同手足的和諧關系。
3.根據功能劃分—— 簡單互助型老同、合作經商型老同
簡單互助型老同是指為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結拜。這種“老同”來往密切,逢年過節走動頻繁,一旦一方碰到困難,另一方便會主動幫忙,但這種幫助僅限于生產生活方面。合作經商型老同是指為了合伙經商、共同發家致富而進行的結拜。這種“老同”在經濟上來往密切,在開展互助的同時,發展了社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4.根據性別劃分—— 兄弟型老同、姐妹型老同
所謂的兄弟型老同,顧名思義就是男性的同齡人之間結為無血緣關系的兄弟。這種類型的“老同”,友誼深厚,情同手足,彼此之間的關系不僅涉及生產生活,也會牽涉到創業。此外,他們在生產活動、蓋房,以及婚喪等大小事宜都有相互幫助的義務。那么所謂的姐妹型老同就是同齡女性結為無血緣關系的姐妹。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沒有正規的結拜意識,但她們的關系與男性的“老同”相比,更為密切,來往更加頻繁,且大多熱衷于與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很少結伴一起做生意。
二、廣西金秀瑤族“打老同”習俗的教育價值
不同的要素構成不同的整體,整體與要素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瑤族“打老同”的教育價值作為一個整體,也是由各種要素構成,在“打老同”教育價值的形成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打老同”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傳教育和示范教育兩種形式。“打老同”在瑤族地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習俗不局限于年齡、地位、性別,從老人到小孩都有自己的“老同”。在廣西金秀瑤族地區,小孩從小就被他們的父母教育,要把學會交朋友當作做人必備的素質,對待朋友要真誠,與自己的“老同”要彼此互相幫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對待“老同”不能假心假意、表里不一。“老同”之間的關系如果特別親密,這種友好的行為甚至能延續到下一代,他們的孩子會以長輩為榜樣,像自己的父母對待“老同”那樣對待父母的“老同”的孩子,甚至與其結為同年。對結為“老同”的雙方來說,對方的存在就相當于自己的親人一般,彼此在平常的交往之中,也會受到對方自身魅力的感染,不自覺地學習對方的優點,在長久的相處當中,實現自我的升華。
“打老同”是一種非常友好結交朋友的方式,它是瑤族人民維持人際關系、建立非血緣親屬關系的重要手段。這種習俗在瑤族地區非常流行,人們通過“打老同”建立較為穩固的聯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同手足的和諧關系。瑤族“打老同”是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值得挖掘和探索。基于“打老同”習俗的教育價值形成過程的四個要素,筆者將“打老同”習俗的教育價值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規范思想行為的道德教育價值;二是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價值。
(一)規范思想行為的道德教育價值
瑤族有諺語:“有義良朋貧可結,無情親友富莫交”,“共住茅棚心齊,分住樓房心離”,“杉木剝皮見身,芭蕉剝皮見心”,“酒肉朋友隨手到,患難朋友錢難找”。從中可以看出,瑤族人民在長期社會交往過程中,十分重視和堅信友誼的力量。瑤族人民經常與本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打老同”,從十幾歲的青少年到七八十歲的耄耋老人,都有自己的老同,且這種關系還有可能持續到下一代。一旦結為老同,雙方就成為親戚,子孫也會根據長輩結拜老同的關系來稱呼。他們之間來往頻繁,在生產生活上都會互相幫助。每逢節日慶典,他們都會互送雞鴨肉酒、糍粑、糖果等禮品。遇到農忙或者婚喪嫁娶,當事人也會通知對方過來幫忙,一起出錢出力。“打老同”這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已經內化于人們的思想行為以及道德規范之中,老同之間往往彼此信任、感情深厚,情同兄弟姐妹,成為彼此的知己。這種友好互助的相處方式,體現了瑤族人民的真誠和友善。
“打老同”不僅意味著經濟和生產生活上的互惠互利,還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一般結為老同的雙方,都是真誠友善,對老同推心置腹,但也有極其少數的無賴,打著老同的幌子欺騙瑤族同胞。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背信棄義的一方便成為失義之人,他(她)的社會信用和人格魅力會快速減少,人們會極力地譴責其行為,這就使得違反道義之人在其所在的區域難以生存,所受到的影響甚至伴隨其一生。因而,在這種情境之下,人們受制于這種文化規則,也就很少會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情。
(二)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價值
瑤族“打老同”是一種無形教育環境,它有別于學校課堂教育。在形式上,“打老同”的教育活動更加靈活多變,在內容上,它也更加貼合現實,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狀況,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息息相關、緊密相連,這就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打老同”習俗所構造的無形的教育情境所發揮的作用主要在孩童身上體現。作為尚處在未成年期的小孩,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塑造完成,他們的行動與想法很大一部分會受到周圍的影響,從小就處在“打老同”習俗所構造的氛圍之中,目睹周圍的人們與他們的“老同”之間風雨同舟、親密無間,感受到他們彼此的深厚感情,自然也會產生出與人結為“老同”的想法。當然,僅僅是產生這樣的想法還不足以詮釋“打老同”這一習俗所營造的教育情境的作用。孩童受到周圍人們的影響而產生“打老同”的想法之后,或許會上升到具體的行為,但是他們在實施這一行為之前需要了解如何“打老同”以及如何與“老同”相處的問題。“打老同”習俗起到的教育作用最關鍵的就是在與“老同”相處這一方面。瑤族人民對待自己的“老同”都是推心置腹、肝膽相照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受到當地習慣法和道義的限制,背信棄義之人將難以在當地生存。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打老同”習俗所營造的無形的教育情境,這種教育情境的作用原理歸結起來分為三步:第一步,孩童模仿人們“打老同”的行為,但這只是表象,還沒有學到實質;第二步,人們對待“老同”的方式啟發了孩童,使其初步認識到待人友善的理念;第三步,受到當地道德和習慣法的限制,加深了孩童這一理念,并將“待人友善,忠誠有信”內化于心。
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基礎教育主要包含語文、數學、科學等一些具體學科,較少涉及地方文化。然而,“打老同”習俗潤物無聲、寓教于境,通過自身豐富的文化內蘊培養人的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倫理觀念、道德修養,實現了教育和文化共同發展,既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和自身發展的實際需求,又與教育活動充分融合。
(三)實現社會性發展的倫理教育價值
“打老同”習俗是強化瑤族內外部群體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實現人們社會化的主要方式,這種習俗將原本毫無親屬關系的人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滿足人們的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在瑤族同胞之中,流傳著一首歌謠:“有白有黑天上云,有善有惡世人心,善人終歸得好報,惡人自去遭虎吞。”這首歌謠告誡人們“打老同”,要遵守規矩,不能作惡,否則終會害己。可見,“打老同”習俗主張從社會公平的基本觀點出發,注重與人交往團結互助、誠實正直、相敬相讓的社會倫理教育功能。“打老同”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你來我往和情感交流實現了關系的和諧,人們在身心得到發展的同時,習得適應群體社會的能力。
三、啟示
研究“打老同”習俗的教育價值,有利于各民族群眾、地方政府乃至社會認識到文化習俗的價值,為豐富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增強民族團結提供新的方向。然而, 盡管“打老同”習俗能夠成為維系各民族友好關系的精神紐帶,但是一旦這種關系從雙邊發展成了多邊,人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交往活動中,更有甚者會為了顯示出自己闊綽和對“老同”的重視,而在逢年過節或是紅白喜事中花費大量的禮金,這種行為不僅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也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人情的異化。因此,我們應當明確,“打老同”習俗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值得發揚和挖掘,而在結交“老同”的過程中由于人情消費不斷增加而造成的經濟壓力所引起的不良風氣應當得到適當制止。
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源自其獨特的精神文化,瑤族“打老同”作為一種非血緣關系間的結成擬親關系的行為,是族群得以繁衍生息的內在驅動力之一,是鞏固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方式。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打老同”習俗不僅承載著瑤族同胞文化的記憶,還是凝聚和影響不同民族的精神力量。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發揮,對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促進多元文化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施耐庵.水滸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2]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3]葉大兵,烏丙安.中國風俗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4]金秀瑤族自治縣民委,縣文聯,等.瑤族風情錄[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5]蘇勝興. 瑤族故事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1998.
注: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思想基礎及常態化研究”(2019ZJY064);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2020年開放性課題(2020GXMGY010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趙 西(1998— ),女,廣西柳州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