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艷玲 麥秋玲 張淑芝



【摘 要】本文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針對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評價內容較為單一、評價方法亟須優化、評價主體尚未完善、評價工具有待改進等問題,基于大數據視域提出構建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多階段+多維度+多主體”體系,論述實施措施: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機制,多維度構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實施“235”素質工程,全過程監測學生在校成長質量;追蹤畢業3年職業發展,多主體評價檢驗培養目標達成;依托大數據平臺工具,全方位診改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大數據 高職人才培養 多階段 多維度 多主體? 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112-04
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通過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確立科學育人目標和正確發展方向,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社會人才需求匹配度是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高職院校必須以滿足社會、行業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目標,時刻把握國家高職教育改革方向,圍繞“評價什么”“誰來評價”“怎么評價”這條主線,構建行業企業、社會等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完善高職人才培養各環節的質量標準、評價考核及監控管理,運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全方位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結果的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形成質量閉環系統,全面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一、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評價內容較為單一
當前,高職院校對在校生的培養質量評價主要集中在專業學習成績方面,評價指標體系較為單一,未能從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反映人才培養質量,與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脫節。對畢業生評價局限于應屆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就業特點、就業相關分析等短期就業質量評價,缺乏對畢業后職場中長期的職業行業競爭力、崗位職稱晉升、薪資提升、能力達成等進行追蹤評價,難以有效檢驗人才培養目標達成情況及其對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
(二)評價方法亟須優化
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用中,高職院校對在校學生培養質量的評價以期中、期末考試考核等定期監測、結果性考核評價為主,缺乏課堂參與、課堂紀律及課堂內外實踐活動等過程性考核評價。而針對畢業生僅限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調查評價,追蹤評價時間短,未能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對畢業生的中長期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潛力進行持續追蹤,難以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對在校期間的教育教學、課程結構、通識教育、能力培養等進行合理分析反饋。
(三)評價主體尚未完善
在實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過程中,在校生評價主要由學校教學管理部門主導,質量評價主體集監管、評價和決策于一體,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從而導致評價結果缺乏公信力。畢業生評價通常以畢業生自評為主,缺乏行業企業、社會等共同參與,未能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客觀地評價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教學管理和畢業生質量,難以精準反饋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社會服務貢獻情況,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
(四)評價工具有待改進
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尚未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人才培養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學校教務管理系統。由于高職院校現有業務信息化覆蓋普遍不全且各系統間缺乏數據融合,人才培養各環節數據的實時采集、動態監控不到位,評價數據的挖掘應用、共享及分析不足,無法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數據畫像,評價結果缺乏科學性和專業性。
二、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路徑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以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就業為目標,多階段、多維度和多主體追蹤評價學生成長質量,構建學生入校3年學習成長和畢業后3年職場發展的“3+3”多階段追蹤評價體系。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推行“235”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評價工程,優化學生過程性評價方法。通過追蹤畢業3年職業發展,依托“政企校”等多主體評價檢驗培養目標達成,在此基礎上采用大數據技術對人才培養各環節評價信息進行采集與分析,形成全方位評價結果,運用評價結果反饋持續診改,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多階段+多維度+多主體”質量評價體系見圖1。
(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機制,多維度構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以“德技并修”為核心,以全面發展為目標,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書記校長百企行”、畢業生回訪、用人單位需求調查等活動,結合大數據對海量招聘信息的篩選分析結果,精準掌握行業企業用人需求,校企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在校3年,把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和創業能力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重點監測學生思想品德、專業技能、身心健康、文化素養、實踐能力等五個維度的綜合評價指標(見表1),并將指標納入學校循環診改體系,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實施“235”素質工程,全過程監測學生在校成長質量
1.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推行“235”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評價工程
通過第一課堂(教學課堂)、第二課堂(課外課堂)等兩大課堂,從“思想品德、專業技能、身心健康、文化素養及實踐能力”等5個維度,運用多種平臺工具對學生在校3年進行綜合培養和評價,形成學生在校3年成長過程多維度評價(見圖2)。依托學校大數據中心平臺,實時匯總評價指標數據,形成綜合評價結果,生成在校成長畫像。通過實施“235”評價工程,將單一教學課堂成績評價轉變為第一課堂(教學課堂)、第二課堂(課外課堂)共同評價,涵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多維度評價,監測評價時間由期中、期末定期監測的結果性考核評價,轉變為三年實時監測的過程性與結果性考核綜合評價,增強評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創新“學訓賽節評”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學生技能培養綜合質量評價
通過以崗導“學”,以“賽”導“訓”,以技能“節”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精神,以企業車間化考核“評”價學生綜合技能(見圖3),利用學校實習實訓信息化平臺,不斷完善實踐教學評價,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奠定扎實基礎。
(三)追蹤畢業3年職業發展,多主體評價檢驗培養目標達成
1.聚焦畢業3年職業發展評價,檢驗學生在校3年成長培養目標達成
圍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及職業發展等四個維度,通過對畢業生畢業3年職業發展進行追蹤評價,對應反饋在校3年培養質量指標達成情況,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達成、課程與教學質量、社會課堂綜合素養培育等持續改進提供重要依據。職后3年評價指標(見表2)。
2.堅持“政、企、校、社”多元化質量評價,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推進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參與學生成長質量評價,增強評價的專業性、獨立性和客觀性。依托學校牽頭成立的廣西軌道交通工程職業教育集團年會,邀請政府、行業企業等成員單位對畢業生職業能力達成度等指標進行評價,掌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職業發展能力及社會認可度。委托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對畢業1~3年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定期反饋各項監測指標評價情況。開展“校慶座談會”“尋找柳鐵驕子”等活動,調查反饋畢業生職場發展,挖掘各領域優秀校友典型案例,為在校生提供榜樣示范(見圖4)。通過采集評價指標反饋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比對,不斷進行自我診斷與改進,持續推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四)依托大數據平臺工具,全方位診改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1.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平臺,加強學生培養質量全方位監測評價
依托學生管理“到夢空間”“易班”等平臺采集學生參與各類文體、社會實踐活動數據,形成對學生綜合素養監測評價;依托“青果系統”“職教云平臺”采集學生課程成績、綜合測評成績,結合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形成對學生綜合技能水平監測評價。在此基礎上借助學校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信息化平臺,匯總分析學生“235”綜合評價數據,形成在校生成長畫像。依托職教集團平臺、校友平臺和麥可思公司數據采集平臺,對畢業生短中長期的就業發展競爭力、職業發展潛力及能力達成指標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據此生成畢業生職場發展畫像。以校本數據中心為載體,推進源數據治理,實現入校、成長、就業、職業發展等業務綜合分析和專題挖掘,整合學生全方位數據,形成“數字畫像”,實現大數據精準分析和支撐管理決策。
2.完善“3+3”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診促改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依托學生成長追蹤評價結果,結合國家人才培養狀態數據平臺、職教診改平臺、高職質量年報等對標數據,根據學校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方案,聚焦“雙高/提質培優”計劃,調整學生成長質量評價指標,通過學校診改平臺持續開展學生成長質量過程性評價、診斷與改進。運用KPI卓越績效考核工具,有效推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的持續診改(見圖5)。
隨著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新技術、新設備、新經濟不斷涌現,社會人才需求將呈現新的變化。高職院校要緊跟社會人才需求變化,精準對接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不斷完善追蹤評價指標、主體和追蹤評價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常態化的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多階段評價、多維度評價、多主體評價,完善評價結果運用,充分發揮評價結果的診斷和改進作用,循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吳佳清,姚文偉.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高校人才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科技傳播,2019(6).
[2]張冬冬,佟鳳輝,梁永玲.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高等教育人才質量評價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3).
[3]尹婷婷,尹連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質量評價體系探究[J].科教導刊,2020(7).
[4]程光勝.多元協同下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9(2).
[5]姜澤許.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8(5).
[6]李永健,李夢玲,黃東顯.“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辦學質量評價體系詮釋與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3).
[7]張亞軍,趙萍,孔月紅.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三維度”評價診斷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0(2).
[8]范瑜.行業企業參與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制度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20(2).
[9]黃美靈.“工匠精神”下現代學徒制學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
[10]盧閃閃.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19(1).
[11]孟凡華,張祺午.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維度:《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評析[J]. 職業技術教育,2018(12).
注: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大數據視域下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多維度評價的研究與實踐”(2021KY1379)
【作者簡介】陶艷玲(1988— ),女,壯族,廣西柳州人,碩士,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麥秋玲(1969— ),女,漢族,廣西宜州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張淑芝(1983— ),女,漢族,廣西柳州人,碩士,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