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奇
摘要:進入中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教師將分類討論思想融入教學,是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夠引導學生領會知識間的聯系,掌握相同點、不同點等,具備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探索數學分類討論思想的應用方式,給予學生高效數學教育指導,培養學生數學綜合能力。
關鍵詞:七年級數學;分類討論思想;應用
所謂分類討論思想便是研究數學知識本質,將數學學習對象進行分類別研究,分類要合理、嚴謹、科學,這樣便能實現數學教育的深入淺出。此外,指導學生數學學習能夠將大的、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學習分類討論便是掌握了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使得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提升,不斷突破自我,取得理想的學習成果。
一、七年級數學滲透分類討論思想的重要原則
針對七年級的數學教學,教師應用分類討論思想,應遵循科學的分類原則,這樣的數學教育推進才有意義。
首先,分類討論應遵循同一標準性原則。這個標準便是分類的依據,如湘教版七年級數學中“幾何圖形”的教育內容,分類討論中根據一種幾何圖形的一個標準進行,如圖形的角歸為一個標準進行討論,就不能涉及邊長,同一標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分類討論遵循層次性原則,也就是說數學分類討論當從知識內容、性質等固定形式出發,由一個分類到再一個分類基礎上的多個分類,顯現出層次性,使得學生經過層次性的分類討論構建數學知識架構,了解知識之間潛移默化的關聯,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知識學習、理解與運用能力。
再者,分類討論還可從數學知識概念、公式、定理等的使用途徑進行分類,這樣分類討論能夠使學生數學學習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教師指導學生數學學習常練習分類討論,同時在分類討論中真正掌握數學學習方法,靈活數學知識用法,“分實際是為了不分”,在分類別討論的基礎上,能完善學生數學整體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
二、七年級數學教學中分類討論思想應用
(一)為學生數學分類討論創設適宜的情境,引發學生分類思索與探究
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實施分類討論教育方式,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適宜的討論情境,激發學生自主討論熱情和探究欲,實現理想化分類討論教育效果。
以湘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教材中“有理數”為例,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學習數學,其較小學數學知識范圍更廣,學習難度更大。即使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數學基礎較好,初步進入中學進行數學學習仍面臨一系列挑戰。教師積極發揮分類討論思想優勢,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討論氛圍,化解學生數學學習不必要的焦慮情緒,使學生更快速進入數學新知學習狀態,全身心投入各類數學知識交流討論中。有理數是七年級數學開篇的教育內容,教師創設數學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明確數學學習應積極聯系生活,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要學會運用,而不是停留在知識表面。教師將有理數的應用場景呈現:小明家的狗走丟了,但狗身上有定位器。通過手機能夠查看狗在距離家東南方向約800米處,后又倒退了200米,通過定位鎖定了目標,找到了狗;商場衣服打折,兩件購買打九折,四件購買折上再打九折。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場景都是有理數的應用,學生便能明白原來有理數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化情境創設的基礎上,教師教授學生有理數基礎知識,同時從概念角度進行分類討論。有理數可分為整數和分數,進而再分類發現整數分為正整數、零和負整數,分數則分為正分數和負分數。分層次分類的基礎上,學生發現原來有理數還可以這樣分,那就是分為正有理數、零和負有理數。在生活化情景的創設下,學生不但發現有理數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架構,面對有理數相關問題,學生便能游刃有余解決。
(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分類討論,培育學生數學思維
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為發揮分類討論的積極作用,應確立學生主體、教師輔助的教和學的定位。豐富數學分類討論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進行自主分類討論,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思考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以“幾何圖形”為例,教師結合此部分教育內容和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分類討論,如安排一組學生根據幾何圖形“線”的內容進行分類或“角”的內容分類,包括具體的幾個圖形包含幾條線段、幾個角,線段和角分別的關系特點等。還可以從概念角度出發進行分類,如正方形具備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質等,在分層進行性質分類。分類討論引導學生明確一個類型進行自主討論,教師再將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匯總,師生再結合分組討論情況進行綜合討論,強化分類討論效果呈現,培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三、結語
七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積極實施分類討論思想,為學生創造數學交流討論的良好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類討論,掌握分類技巧,活化知識學習與運用,助力學生數學良好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宏寶.初中數學教學中分類討論思想的運用研究[J].孩子天地,2020(006):138,141.
[2]李建杰.探究分類討論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東西南北:教育,2020(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