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振興鄉村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激發農村產業活力,帶動集體經濟全面發展。傳統村落目前出現凋零,產業衰退,人口減少,建筑破損等問題非常值得關注。本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分析樓上村現狀,結合村落資源,空間格局,建筑風貌布置等多維度對其保護發展路徑提出新的策略以及改進措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 傳統村落 發展策略 樓上村
0.引言
現今我國分五批進行篩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共計6819個村子入選,數量龐大,分布地域之廣,呈現我國各個時期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研究內容。但是由于本地人口外流,產業滯后,文化斷裂,認同不足等問題,使得現有傳統村落出現凋零,發展動力不足,文化印記逐漸消失,失去特色,傳統文化記憶流逝是一種資源浪費。傳統村落有自身獨特文化與風格,這也正是鄉村振興的起點。
1.樓上村概況
樓上村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血緣關系紐帶興建的寨子。整個村寨坐東北朝西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村寨位于貴州省東部,銅仁地區西部,石阡縣南部,是國榮鄉的交通中心,很多過境交通都要經過樓上村,形成了以樓上為參照的地理認知體系。其距國榮鄉5.2公里,駕車需0.5小時;距佛頂山53公里,駕車需2小時。樓上村現有十個村民組,397戶1653人,其中貧困人口80戶306人,全村占地面積約7200畝,耕地面積為2260畝。
2. 樓上村空間特征
樓上村的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街巷空間,橫豎交叉構成為整體村落的骨架。
村子在空間布局上呈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天象“北斗七星”的天樞至搖光交天權與天璣形成四個系象限,劃分為不同的四個分區,其東南象限為生產區,西南象限為居住區,西北象限為娛樂區,東北象限為墓葬區,功能分區明確。聚落周邊皆為稻田、山林,形成西南山地建造特色與漢族院落住宅相結合,依山而建、面水而居的聚落格局。樓上村民居“斗”字型古巷,各巷道均以青石板鋪路,斑駁凹凸。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民居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3. 樓上村資源分析
3.1自然資源
樓上村古寨前有大面積梯田,一直延伸到廖賢河邊,梯田景觀是樓上古寨的特色之一,在觀音閣可看到廖賢河和梯田景觀。沿著山地等高線修建的臺式田地給當地居民飲食提供了保障。樓上古寨獨特的地理位置給予優美的山體景觀,山體景觀更加突顯了樓上古寨歷史感。
3.2文化資源
樓上村文化資源包括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參天古木、廖賢河、寨右的山峰以及特色農作物種植,此外還有以人文活動為內涵的民間演藝、飲食風俗等。諸如:戲曲,毛龍燈,茶燈,木偶戲,嗩吶等等,構筑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
3.3建筑布局及風貌
3.3.1 建筑布局
樓上村村域總面積為5.6 平方公里,下轄自然村有 10 個,分別為涼水井,正樓上,古寨一,古寨二,古寨三,古寨四,下苗寨,官塘,小屯。大部分居民聚集在正樓上和下苗寨,居民點規模較小。由于地勢局限,居民點呈散狀分布。
村中200 余棟民居中,明代建筑 5 棟,清代建筑 58 棟,民國建筑 34 棟,建筑空間布局以三合院形式為主,民居和聚落總體呈現一種高度的均衡性。
3.3.2建筑風貌
樓上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民居建筑頗具特色。建筑群是樓上村重要的旅游資源,村中的民居建筑多為兩層的木構建筑,質量多為二級,屋頂和立面樣式統一和諧,保留了明清建筑風貌特色。樓上文物多,歷史文化價值高,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其中省級1個,縣級2個。其中樓上古寨是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侗族村寨。
4.問題分析
4.1人口方面
由于人口自然增長緩慢,村內老齡化嚴重,且多數年輕人并不選擇留在村里,導致村內房屋大多閑置,無人居住,年輕勞動力的喪失更加阻礙村子產業的發展。
4.2村集體經濟
村內產業沒有主要支撐點,且發展不足。樓上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為主,但基本是自給自足,并沒有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基本無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有農家樂和民宿超市等,但數量太少,未形成規模,也無法滿足游客多樣的需求,村民主要還是在外務工。
4.3公共設施
村內道路大多是石板路或碎石路,道路質量參差不齊,急需改善。當地僅有一所幼兒園和一所小學,師資力量不足,難以滿足當地人的需求,這也是造成鄉村空心化的原因之一。樓上村景點之間距離過遠,難以形成連貫的路線。
4.4旅游配套業
村內目前有6處民宿,均為村民自家建筑改造而成,條件較為簡陋,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游客的滿意度較低。村內的公共休息空間不足,僅有戲樓廣場有休息座椅,村內景點分布較散,游客短暫休憩需求不能滿足。
4.5品牌效應
樓上村所在銅仁市擁有豐富且成熟的旅游資源,樓上村在名氣和規模方面都遠遠不夠。明確樓上村自身定位,避免與市內或省內定位相似的旅游地形成競爭。
5.保護發展策略
5.1保護村落原貌,完善內部功能
樓上中心村是整個村域的規劃保護區,本著保護文化的原真性和地域特色性增強文化的延續性原則。保護古村落原貌為前提,植入旅游新元素,通過民居改造或閑置空間利用,達到建筑保護。
5.2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提升鄉村活力
民俗文化空間是民俗文化的空間載體,是其在形成、傳承、交流、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整體空間,是傳統村落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等價值的體現。古村落現有的特色民俗,節日以藝術創作、文化展覽等方式融入其中,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積極發展文化經濟、旅游經濟,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古村落保護工作中,也使文化、手工藝能得以傳承。
5.3合理規劃生活基礎設施,實現生活現代化
提高道路質量,提升村域道路通達性。依據地勢,盡可能的完善村內道路情況,本著保護文化空間的原則,保留村內風貌。增加休閑節點,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在合適的位置,增加休閑生活廣場或小的休息娛樂空間,適當擺放健身器材,使得樓上發展的同時村民的幸福度得到提升。提高醫療教育條件,填補村內醫療教育。
5.4完善產業結構,吸引人才回歸
豐富產業內容。可以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制茶體驗項目等使得茶產業擴大,茶產業鏈更加完善。增加旅游業體驗項目,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在村內植入藝術工坊、茶體驗、民俗表演空間、垂釣空間等元素,使觀看者到參與者的身份改變,從而提升游客的滿意度。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其中,共同經營樓上,年輕人的注入會使得樓上產業活力得以提升。
5.5打造活態歷史空間,提升文化自信
豐富文化內涵、烘托文化氛圍、打造文化空間。活態歷史文化空間的打造體現出文化氣質和文化精神。古村落空間布局突出文化內涵,空間區域劃分界定不同功能。提升村民的共榮意識,讓村民積極參與樓上建設和對樓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現景區品質和村民生活質量的共同提高。
6總結
現今鄉村振興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傳統村落要進行自我剖析,自我革命,找對出路來發展自身產業,帶動村民增收,帶動村莊活力,帶動產業振興。樓上村資源豐富,依托自身優勢,借助鄉村振興之風,著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更好的帶動村子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代富紅,劉娟,楊鈞月.貴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實施效果與問題研究[J].山西建筑,2019,45(22):33-35.
[2]游小文,溫瑩蕾,邊克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問題研究——以朱家峪村為例[J].規劃師,2007(S1):34-36.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