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革命文化是我國獨特的文化,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滲透紅色革命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實現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文章對紅色革命文化的內涵進行解讀,分析紅色革命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革命文化時要設置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目標,充分挖掘教材紅色教育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多途徑營造紅色教育氛圍。
關鍵詞:紅色革命文化;語文課堂教學;愛國主義;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1;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3-0040-03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培養,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滲透紅色革命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實現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下面,本文主要對紅色革命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進行探討。
一、紅色革命文化的內涵解讀
“紅色革命文化”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不斷創造、總結出來的一種特殊文化類型。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精神內涵,主要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物質方面主要是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方面主要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這些精神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愛國主義精神。紅色革命文化體現了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不怕犧牲、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成果的繼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堅固支撐。
二、紅色革命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曲折的過程。小學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萌芽期,也是有效引導他們形成好的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思維發展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學校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主要陣地,語文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學生通過閱讀《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能加深對這些英雄事跡的了解,學習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2.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是對學生進行啟蒙的關鍵階段,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關于紅色精神的傳達,是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都生動地描寫了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在國家危難與個人安危面前,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感受這些課文中蘊含的紅色革命文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的有效策略
1.設置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目標
學生學好語文,是為其他科目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發展狀況,要與學生的生理、心理相適應。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研讀語文教材內容,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弄清其中的知識結構,明確大綱,對有關紅色文化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要對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引導,在課程教學中,要重視教學目標的制定,因為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制定好紅色文化教育的目標,在教學時才會有方向,才能有目的地整理材料,將紅色革命文化穿插進去。雖然教材中的紅色革命文化的體現不是很直接,但是教師可以通過這些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潛移默化地將他們的精神在課堂上體現出來。比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戰士們如何冒著槍林彈雨沖過鐵索奪下橋頭,并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的英雄事跡,然后再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影片《女子火線橋》,生動形象地為他們展現32位婦女在寒冷的冬天義無反顧地跳進冰冷的河水里,用七塊門板和她們柔弱的身體為解放軍戰士搭起了一座“人橋”,確保了解放軍戰士的順利通過。這些事跡,能加深學生對英雄的崇拜與敬意,實現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
2.充分挖掘教材紅色教育資源
語文教材是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有著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教材是教師上課的基本依據,其明確了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是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精心編寫的,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確定目標,牢牢把握教材內容。自2012年起,“部編版”教材投入使用,這套教材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得更加緊密,讓教師的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明確,讓文章中的主題更加鮮明。從整體上來看,部編版的語文教材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書的開篇,進行了特意的安排,一共分為三部分內容,分別是“我是中國人”“我愛學語文”“我愛學語文”,能讓學生體會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內涵,對其中蘊含的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并將紅色教育全面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不斷完善他們的人格。教師還要對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教育素材進行合理劃分,如可以根據教材中課文的主題、表現手法或者文體來進行分類。當前,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紅色教育并取得好的效果,教師就必須找對切入點,不僅要通過革命先輩英雄的事跡來展現,還可以找一些具有紅色教育意義的詩歌、散文等來展現,讓學生對紅色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教材中出現的相關物品的模型,如槍支、手榴彈、紅旗等,并向他們介紹與這些物品相關的人物與事跡。例如,“野菜、青稞面”能夠體現出當時異常艱苦的生活環境,“朱總司令的扁擔”可以表現出他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
3.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不重視實踐。其實,學習語文并不是會背兩句古詩、認識幾個漢字那么簡單,教師要想讓學生充分體會紅色精神的內涵,就要多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培養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語文課程的要求,定期組織學生去當地的博物館或者當地的一些革命遺址去參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做一些簡單的義務勞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舉辦故事會或者詩歌朗誦比賽,主題就是“紅色文化”。這樣,學生通過認真的賽前準備,會對紅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深刻認識到紅色精神的寶貴。在比賽時,學生將自己所了解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同學們,既拓展了同學們的知識面,也讓同學們有一種融入感,更加敬重和愛戴革命先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很多學生都非常喜歡,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很多在教材上看不到的內容。所以,教師可每周專門留出時間,指定一些文章或者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進行課外閱讀。
4.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場地,所以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他們上課的積極性。作者寫文章時,其情感都蘊含在字里行間,學生不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探究,是無法理解的。有時候,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我們的生活聯系不太緊密,學生無法深層次理解,也無法體會當時的情景。這時候,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并且創設的情境必須符合課文的內容,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比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影片,讓學生知道本課主要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這樣,能讓學生感受五壯士英勇頑強、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經常會有敘事類的文章,教師可以創設角色扮演的情境,讓學生分飾文章中的人物,加深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主要講述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十二歲的雨來為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被鬼子抓住了,他堅決不說出李大叔藏在哪里,鬼子把雨來拉到河沿上,想殺害雨來,沒想到雨來在鬼子開槍前就跳入河中,憑著他高超的游泳本領從鬼子的槍口下巧妙地脫險的故事。在教學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分別扮演雨來、李大叔及日本鬼子,并到臺上進行表演。這樣,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雨來的果敢與機智,學習他勇敢與敵人作斗爭的優秀品質。
5.多途徑營造紅色教育氛圍
環境對人有一種極強的塑造力與影響力,而且它的力量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要充分利用環境的潛在教育作用,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時,充分將紅色教育融入其中。班級是學生上課、活動的主要場所,可以直接地說,班級環境的好壞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在班級中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就會直接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提高對學習的興趣。校園環境與班級環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環境面貌都有一些影響,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后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將紅色教育與校園的文化建設、班級的文化建設充分結合起來,多途徑營造紅色教育氛圍,對學生進行德育。例如,在學生進行課間鍛煉或者放學期間,可以利用廣播站對一些英雄事跡進行宣傳,或者播放一些革命歌曲,讓他們充分感受革命先輩不怕困難、勇于犧牲的精神。如每年學校都會開展歌唱比賽,教師可以紅歌為主題,讓學生學習紅歌并參加學校的比賽。在班級內部,教師可以在墻上張貼一些英雄人物的海報、貼畫等,讓學生每次看到這些都能想起有關他們的英雄事跡。教師也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以黑板報的形式宣傳革命先輩的事跡,并讓學生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歌頌與贊美之情。在各種紅色教育氛圍的熏陶下,相信他們能體會到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情感。
四、結語
總之,小學是對學生進行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階段,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革命文化時要設置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目標,充分挖掘教材紅色教育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多途徑營造紅色教育氛圍,讓紅色革命文化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臧松剛.用語文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基因[J].教學與管理,2020(02).
[2]孟麗君.紅色文化在語文課程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9(12).
[3]周東.試談紅色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相融合[J].文教資料,2019(06).
[4]楊梅.紅色文化的當代德育價值及其挖掘路徑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04).
[5]黃國洪.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J].課外語文,2017(10).
[6]梁曉勤.賀州紅色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9(21).
[7]張亞麗.以愛國主義和堅持、勇敢為基點,傳承紅色文化[J].福建教育,2018(26).
[8]陳沖.滲透紅色文化教育 提升學校德育實效性[J].基礎教育參考,2017(08).
Exploration of the Infiltration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room
Lin Zhu
(Fuyang Campus of Fu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Fuan 355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e in China, teachers can better inherit the red spirit and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by reasonably infiltrating th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oints out that when teachers infiltrat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they should set up red culture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fully tap red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eaching materials, carry out red culture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create red culture teaching situations, create a red education atmosphere in multiple ways.
Key words: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patriotism; infiltrat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福安市中小學幼兒園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項目“革命文化傳統教育與語文要素的融合”(編號:AJKT2020088)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竹(1977-),女,福建福安人,一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