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芳 侯玲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整體護理程序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20年1~12月收治的腹瀉患兒100例,根據實施的護理干預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行整體護理程序。比較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對照組并發癥率顯著高于實驗組(P<0.05)。結論: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整體護理程序效果更加顯著,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產生。
關鍵詞:小兒腹瀉;整體護理;臨床效果
因小兒的心理與生理發育不全,抵抗力相對較弱,所以這一階段的兒童極易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從而引起腹瀉。腹瀉發病后,患兒的大便次數增加,性狀也發生變化,少數患兒還伴有腹痛、嘔吐以及發熱等臨床表現,影響患兒的機體健康與生活質量[1~2]。有研究提出,在治療期間為患兒提供整體護理程序干預,有助于提高小兒腹瀉的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探討分析整體護理程序運用于小兒腹瀉護理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實施的護理干預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組50例。實驗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3.98±1.22)歲。對照組男23例,女29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4.05±1.42)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價值。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常規飲食指導、體征監測等。實驗組行整體護理程序干預:患兒入院后,成立由醫護人員組成的臨床干預小組,結合患兒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調整飲食,盡量減少會加重消化系統負擔的食物,多選擇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幫助患兒消化功能的恢復;觀察患兒的進食反應,當出現腹痛或嘔吐等臨床癥狀時,必須立即停止進食;根據患兒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措施,對于有脫水癥狀的患兒及時補液,確保機體體液平衡;患兒病情控制且保持穩定后,醫護人員可對家屬進行健康指導,詳細講解生活的注意事項,指導正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營造輕松舒適的休養環境,進行皮膚護理,預防感染的發生,提升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并發癥(感染、病毒性心肌炎、脫水)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由本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評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加以處理,以%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實驗組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2.05±0.39) d,平均護理滿意度得分(95.12±0.98)分;對照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3.47±0.50) d,對照組平均護理滿意度得分(73.59±2.31)分。實驗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既往小兒腹瀉往往實施常規護理,即經過觀察臨床癥狀實施相對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常規護理措施雖可獲得一定的效果,但該護理模式不能完全滿足患兒及家屬的護理需求。整體護理程序是一類新型護理模式,實施過程中以患兒的護理以及疾病為中心,將護理管理與護理專業相結合的一種科學護理,能幫助解決臨床治療與護理的問題。
本研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行整體護理程序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的1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程序在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除能夠縮短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提升護理滿意度,還能降低并發癥產生,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永紅,李建超.整體護理程序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及有效性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9):123.
[2]郭倩.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在輪狀病毒腸炎腹瀉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8):1532-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