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偏頭痛為現代人高發的原發性頭痛,屬于非器質性疾病導致的頭痛,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偏側、搏動性頭痛,且極易反復發作,嚴重者還可伴有惡心嘔吐、光/聲敏感等癥狀,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需盡早干預治療[1,2]。西醫尚未完全探明偏頭痛的發病機制,臨床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可緩解、改善患者頭痛等癥狀,但是極易復發,有待進一步提升療效。中醫對于偏頭痛的研究歷史深遠,針灸等療法在偏頭痛治療中應用較多,但是其具體療效有待進一步明確。為此,本次研究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69 例偏頭痛患者,對比分析針灸療法的有效性,并監測該療法對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69 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4 例)和觀察組(35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40.51±19.42)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4.08±1.89)年。對照組男18 例,女16 例;年齡22~60 歲,平均年齡(40.89±18.79)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4.11±1.8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 年國際頭痛學會(IHS)關于無先兆偏頭痛的診斷標準。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偏頭痛;急性發作期;近3 個月內偏頭痛發作次數>5 次;患者和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口服鎮靜止痛類藥物依賴者;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無法配合治療者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西藥治療,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石家莊市華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3021047,規格:5 mg×60 粒)口服,5 mg/次,1 次/d,持續治療1 個月為1 個療程;頭痛發作時給予氨基比林咖啡因片(商品名:海外投騰片,長春海外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342,規格:12 片,每片含氨基比林150 mg,咖啡因40 mg)口服,1~2 片/次,服用劑量≤6 片/d,≤10 片/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針刺治療,取穴為風池、太陽、率谷、足臨泣、丘墟、足竅陰、行間、陰陵泉、足三里、腎俞、阿是穴等,均取雙側腧穴;患者坐位,穴位局部皮膚消毒,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0.30 mm×40.00 mm),風池向鼻尖斜刺0.8~1.2 寸,太陽、率谷平刺1~2 寸、足臨泣直刺0.3~0.5 寸、丘墟直刺0.5~1.0 寸、足竅陰直刺或向上刺0.1~0.2 寸,余穴直刺1.5~2.0 寸,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持續治療6 d 后休息1 d,持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國家頭痛協會關于偏頭痛療效相關標準,治愈:頭痛癥狀完全消失,近3 個月內未復發;顯效:近4 周內發作次數<2 次,且為輕微頭痛;有效,近4 周內發作2~3 次,且頭痛程度顯著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者[3]。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自主神經功能變化 自主神經功能測評采用心率變異頻譜分析(SAHRV)法評估,分別采集患者情緒、心率穩定狀態下平臥時和站立時心跳,數據輸入系統,觀察不同體位下高、中、低頻段面積積分,評估自主交感神經或者副交感神經功能[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平臥位和站立位低頻、中頻和高頻自主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平臥位低頻、中頻和高頻自主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站立位中頻和高頻自主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站立位低頻自主神經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比較(,分)

表2 兩組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偏頭痛是一種神經血管性疾病,主要癥狀為一側頭部疼痛,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存在一定差異,臨床治療較為棘手。近年來,關于偏頭痛發病機制的研究顯示,其與神經血管密切相關,血管痙攣及血流速度增快與偏頭痛發作密切相關,因而多采取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治療,改善血管痙攣及腦血流障礙,改善、控制偏頭痛發作,同時可聯合麥角胺類藥物提升鎮痛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療效,但是較多患者仍不能有效控制偏頭痛發作,亟待提升臨床療效。
中醫認為,偏頭痛的病機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臟之逆,皆能上犯而為災害,導致偏頭痛形成;根據六經辨證,偏頭痛屬于足少陽經的循行范疇,故取足少陽經穴為主穴,通過針灸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5]。針灸治療偏頭痛相關研究[6]顯示,該療法治療效果可靠,可有效降低患者頭痛程度及發作次數,總有效率可達到85%~98%,而單純西藥治療者僅為65%~80%。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針灸治療偏頭痛的療效較為理想,臨床應用價值較高。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偏頭痛的發作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存在密切聯系,偏頭痛患者普遍存在下丘腦功能減弱癥狀,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并進一步引發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和血管運動波亢奮,導致偏頭痛發作或復發,因而需積極改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本次研究監測兩組患者治療后自主神經功能變化,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平臥位低頻、中頻和高頻自主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站立位中頻和高頻自主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站立位低頻自主神經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助于預防和控制偏頭痛,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針刺療法可有效改善偏頭痛患者自主神經功能,提升其治療效果,有助于改善偏頭痛患者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