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構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以其持股比例較大、專業性強,在被投資企業中有較大話語權。并購活動是企業整合和優化資源的重要途徑,會對機構投資者的利益產生影響,并購績效是機構投資者重點關注的企業活動績效。在并購活動中,穩健性對并購績效有正向影響,機構投資者可以對管理層做出要求、進行監督,進而影響企業的穩健性程度,提高企業的并購績效。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穩健性;并購績效
本文索引:李楠.<標題>[J].商展經濟,2021(23):-053.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3.17
1 機構投資者的興起和影響
1.1 機構投資者的興起
機構投資者興起于20世紀中后期,在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發展迅速,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地位。相比于一般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有其自身的特征。機構投資者一般是有資質的專業機構,管理眾多投資者的資金,擁有更大的資金數量、更豐富的信息來源。機構投資者將小而分散的投資者手中的資金匯集起來,進行規范化的投資管理,在資本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我國機構投資者的規模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而逐漸增大,目前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單列“機構投資者及其他相關機構”專章,將機構投資者的種類列為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及公募基金的管理機構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依法監管的其他投資主體,肯定了其相關的股東權利。可見在我國,機構投資者影響力較大,受到了資本市場和監管部門的重視。
1.2 機構投資者的影響
機構投資者是公司股東中較為特殊的一類,由于機構特性,其投資行為是否獲益,能否實現權益最大化,關系到眾多利益相關者,在金融市場中也會產生一定影響。機構投資者擁有數額龐大的資金,投資對象數量較之一般投資者更多,出現同時是多家公司股東的情況。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對整個資本市場和具體投資的公司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關于機構投資者影響的研究較為集中于探討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的影響。由于機構投資者本身的特征,投資面較廣、涉及利益相關者較多,會非常關注被投資方的經營狀況以及預測投資回報是否達到預期,其參與治理的意愿是較高的。機構投資者需要通過參與被投資企業的治理活動,盡可能了解被投資企業的經營行為及投資活動,發揮其作為股東的積極作用,維護自身權益。機構投資者參與治理的行為,會促進企業管理層在經營、決策時,更加注重股東的利益,提高經營和投資效率。從這方面來說,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亦形成了一種對被投資方的監督。資本市場和政府監管部門非常看重機構投資者在參與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上述《準則》中明確鼓勵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公司治理。
機構投資者以其持股比例為基礎,通過提出建議、賣出股票的方式約束公司行為[1]。在參與治理的過程中,常采用的方式是干預,常見的是與被投資方的管理層與董事會進行商討[2]。機構投資者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在很多時候是趨同的,對于一些機構投資者規模較大、數量眾多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機構投資者為了自身的利益會挖掘公司的信息,這會促使公司經營者提高其信息透明度,特別是會計信息的透明度[3]。機構投資者的這種行為對公司中股東與管理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起到緩解作用,事實上也對公司管理層的行為,例如對公司并購這一重要決策行為產生干預,這種干預也是一種監督,令股東利益成為管理層首要考慮的問題。
2 穩健性與公司并購績效
并購是企業非常重要的投資決策,是幫助企業整合資源、優化資源的方式,有效率的并購決策能促使并購績效的提高,并購行為還可以解決公司治理問題[4],并購決策會對公司和股東產生影響。因此,并購決策是機構投資者關注的、并有較強意愿干預的公司行為之一。目前,許多并購交易未能給并購方公司創造預期的收益,并購的績效不如人意。有研究表明,在中國,2016年上市公司的并購活動中并購對創業板利潤的貢獻度首次出現下降,由 2015 年的 80.77%大幅下降到 42.81% [5]。并購決策及執行過程中,代理問題的增加是導致并購失敗、并購績效未能滿足期待的關鍵原因。作為并購決策主體的企業管理層受利益驅使,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容易出現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股東利益的行為。然而,他們不會因為并購活動中可能發生的股東遭受損失、并購后企業效益不佳而被懲罰[6]。由此可以看出,要解決并購這一投資者非常看重的企業決策行為可能導致的績效低下的問題,就要緩解因并購產生的代理問題的加劇,促使管理層進行有效決策,重視股東利益。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緩解代理問題的產生,進而減少對企業并購績效的負面影響,其中非常關鍵的是尋求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如透明、準確的會計信息能幫助股東掌握企業財務情況,做出更好的判斷,同時對會計信息高質量的需求也能形成對管理層的一種約束。具體來說,這種公司治理中的機制之一就是會計穩健性(下文稱“穩健性”),穩健性要求在財務報告中不能高估收益,不能低估損失。對于管理層來說,穩健性可以幫助其較為及時地了解“壞消息”,也讓并購活動中無法獲利甚至造成損失的情況得到及時的確認,使得管理層考慮在較早的階段或者出現更大的損失之前終止并購決策的進行。
穩健性作為一項有效的治理機制,可以通過減少作為股東的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緩解代理沖突,從而降低了代理成本,為管理者實施并購過程中可以被有效監督提供便利條件[7]。在這種監督機制下,企業管理層會謹慎地對待并購活動,自利行為得到抑制,這會使并購決策更加符合股東和企業整體的利益訴求,提高并購績效。
而機構投資者與穩健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部分實證研究中,數據資料分析顯示,穩健性水平會受到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影響,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穩健性水平越高[8]。在企業做出并購決策過程中,機構投資者會提出更高的穩健性要求來維護自身利益,以提高并購績效。
3 機構投資者在穩健性對并購績效作用中的影響
3.1 機構投資者與并購績效
機構投資者為了自身及資金來源者的利益,在市場上尋求有效率、能帶來收益回報的投資對象,通過持有被投資方股權的方式參與其生產經營決策。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利,機構投資者可以并被鼓勵參與公司治理,其參與企業各類決策和公司治理活動的權利,一般是依據持股比例來分配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大,在企業決策和治理活動中的權利也就越大。企業的董事會負責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作為管理層,其在企業日常活動中有較多信息來源和話語權。機構投資者特別是持股比例大的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成為股東代表進入董事會,擁有席位,可以對公司治理產生直接的影響。即便是機構投資者沒有成為代表在董事會擁有席位,由于持股數量多,機構資質較高,在公司治理中也會有較大的話語權。因此,機構投資者特別是持股量大的機構投資者在介入公司治理,對管理層的各類決策產生影響上有天然優勢。
并購行為是企業重要的投資決策,對企業發展有重要影響。機構投資者通過發揮監督作用促使被投資公司做出正確的并購決策。隨著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程度的提高,監督動機和機會也會隨之增大。由于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兩者之間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管理層有可能會做出損害公司股東利益的一些決策。隨著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程度的提高,監督動機和機會也會增大。參與程度高的機構投資者有更多的發言權,可以對管理層損害公司利益的決策行為進行限制,進而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可以有效地引導公司的并購行為,促使公司選擇更加正確的并購策略,提高并購績效。已有相關實證研究證明,價值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提高能促進企業并購績效水平的提升[9],這說明機構投資者依據其持股比例,在促進企業并購績效中起到了作用。
3.2 機構投資者、穩健性與并購績效
在現代企業的制度中,企業所有權和管理權是分離的,這也是現代企業的一個特征。這種兩權分離的特征,從資金上來看,能幫助企業拓寬獲取資金的渠道;從企業經營來看,專業的管理手段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兩權分離也是把雙刃劍,給企業帶來了委托代理問題,這種模式會在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間形成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讓所有者無法對管理者的所有經營與財務行為進行全面的監管,為管理者尋求私利提供了可能性。在并購這一重要活動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的存在,使企業無法實現規模的擴大和資源的有效整合這一基本目的。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在并購活動過程中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干預機制。穩健性作為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將真實的財務信息和經營狀況傳遞給股東,彌補了兩權分離之下的信息不對稱給股東帶來的信息盲區。獲得了更加真實的財務信息后,機構投資者可以運用自身專業優勢,對多渠道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能更加準確地預測并購活動可能帶來的風險,并在管理層做出或不做出并購決策時提出看法和要求,對在并購活動中的管理層行為進行監督和干預,可以抑制管理層為謀私利而損害所有者權益的行為。同時,機構投資者為了自身利益,也會對企業的穩健性提出要求,并監督管理層是否按要求執行,讓管理層在做出決策時會面臨壓力,減少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對于管理層而言,為了可以長期穩定地獲取資金來源,會認真聽取機構投資者的建議與要求,并在做出決策時全面考慮公司利益及股東利益。因此,管理層會提高決策的效率,制定更加有效的方案以促進并購績效的實現。
4 結語
綜上所述,機構投資者作為一類迅速發展的特殊股東,以其專業、資金雄厚等特征,在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公司治理中的行為可以對公司的重要決策產生影響,對公司管理層進行監督。在備受關注的企業并購活動中,機構投資者根據本身需求會積極參與,特別是其信息需求會促使企業穩健性程度的提高。穩健性程度的提高又可以增加會計信息的透明度,進而讓機構投資者獲取更加準確、真實的財務信息,促使管理層做出更加有效的決策,提高并購績效。因此,在公司經營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治理,形成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減少代理成本,提高經營效率。
參考文獻
Hirschman, Albert.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J].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1970.
McCAHERY, J. A., SAUTNER, Z., & STARKS, L. T.? Behind the Scene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ference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6,71(6): 2905–2932.
楊海燕,韋德洪,孫健.機構投資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嗎?——兼論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的差異[J].會計研究,2012(9):16-23+96.
Jensen, M. C., & Ruback, R. S.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3,11(1-4): 5-50.
鄭佳琳.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并購績效研究[J].廣州:暨南大學,2018.
Chen, X., Harford, J. and Li, K.? ‘Monitoring: Which institutions matt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86(2):279–305.
LaFond, R. and Watts, R. L.? ‘The Information Role of Conservatism’[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2):447–478.
李爭光,曹豐,趙西卜,等.機構投資者異質性、會計穩健性與股權融資成本: 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評論,2016(7):42-52.
劉峻豪.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會計穩健性與并購績效[J].財會通訊,2017(36):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