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青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091)
從概念上講,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指創業者主觀世界中存在的具有開創性的特質,包括思想、意志、作風和品質等。在理論層面上,創業精神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哲學層面的創業思想和觀念,即人們對創業的理性認識;二是心理學層面的創業個性和意志,即創業的心理基礎;三是行為學層面的創業作風和品質,即人們的創業行為模式。創業精神與學歷無關,與企業大小無關,創業的本質就是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方式。
1912 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曾經提到“創新”這個詞。熊彼得認為,“創新”需要建立一個生產函數,在經濟活動中引入新的方法,實現生產要素新組合,進入生產體系。進入21 世紀,科學界認為技術創新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作為知識經濟的動力和靈魂,技術創新成為知識經濟最為明顯的特征。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
關于創業的概念,高德納認為,創業家的創業行為結果、個人特性都應該包括在創業概念之中。個人特性包括人格特征、創新、獨特、開拓、謀求發展等。價值創造、追求利潤、創建組織、成為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屬于創業的行為。
總的來說,創新與創業有一定的聯系,同時也有很大不同。在聯系方面,創業的本質是創新,創業在本質上就是不斷進行創新的過程。在創新的基礎上,創業把成果應用于管理、制度、技術等,同時產生經濟效益。
2.2.1 創新精神的內涵
秦虹(2006)在《創新精神的本質特點與結構構成》一文中指出:國內認為創新精神是一種精神,包括人的膽識、勇氣、志氣、意志力量等[1]。與此同時,國內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創新精神需要一種綜合素質,包括一個人從事創新活動、成為創新型人才、產生創新成果的全國因素。
2.2.2 創業精神的內涵
創新精神包含個體創新精神和組織創新精神[2]。在經濟學家的眼里,創業精神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實踐行為,實質是創新。熊彼得認為,創業精神包括以下特征:對獲得社會地位的夢想的動力;對勝利的熱情;創造的喜悅;堅強的意志。
我國大學生創業仍然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實踐方面相對薄弱。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只有5%左右大學生進行創業,而創業成功率只有3%[3]。可以說,我國的創業教育尚處于蹣跚學步的狀態,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美國在多年的創業經驗基礎上總結認為,創業教育不能過于功利化,應該將教育與科學、人文、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在中國,很多高校對創業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一些高校認為,創業教育等同于創辦科技園、模擬商業活動、建立商業性機構等,缺乏遠見,導致我們不能充分利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來促進創業教育的發展。
國外創業教育課程內容豐富,有的大學創業課程達到上千種,為大學生提供幾百個與創業相關的崗位。比如,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創業中心設立21 門創業課程。然而在國內,創業課程體系下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大綱不完善,老師講授的內容枯燥,缺少跨學科、跨專業的橫向聯系[4]。
創業教育比較注重于實踐和活動,因此,任課教師不僅需要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有一定的創業經驗。但是,我們在創業方面人才匱乏,很多高校創業教育的教師只經過簡單的培訓就開始上課,專業基礎不扎實,課堂效果不夠理想,學生學到的知識與現實較遠,理論較多,實踐較少。
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明確,國家政策兼顧公平,國家發動政府、組織、民間力量,實行的相關政策獲得了較好效果。
麻省理工學院(MIT)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研究型大學,該校綜合實力穩居世界前列,尤其在工程技術方面名列前茅,有“世界理工學院之最”的美譽。麻省理工擁有美國最高機密的林肯實驗室、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該校在工程界享有盛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教育已經形成了由多個組織和中心合作培養創業精神的“創業生態系統”,旨在通過跨學科中心為國家的繁榮培植新思想、新方法[5]。
首先,麻省理工學院擁有培育創業精神的文化氛圍。“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核心價值理念,該大學的學者們認為,MIT 的學者們認為,好的創意來自于寬松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如果想成功,就需要將好的創意轉化為商業機會。麻省理工學院積極鼓勵同學們提出新的創意,同學們在新創意的支持下,培養出創新文化精神,這樣做也提供了寬松、愉悅的創新環境和文化。
其次,麻省理工學院創辦獨具特色的創新課程體系。該校創業中心在1996 年成立,開設的課程有管理技術創新與創業、軟件企業商務、電信競爭、銷售技巧與管理、新企業、創業實驗、創業團隊等課程。在創業實踐項目方面,該校有豐富的獎勵資金來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此外,學校聯系MIT 創業方面的精英人才,邀請他們與學生進行座談,通過舉辦茶話研討會,給學生一些創業方面的建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是一所培養美國商業金融、高科技產業、電影藝術等專業人才的公立大學。2012 年學校副校長就提出知識經濟時代的UCLA 必須關注創業。
首先,UCLA鼓勵、支持將創業理念融入嚴謹的治學精神中。該校的安德森商學院始終堅持評估并利用潛在機會和環境,開發占領市場,在控制組織運營中轉變成長。
其次,UCLA將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量身定制的課程設計中。UCLA 有理論課程和技術課程,內容涵蓋范圍廣,課程包括領導力、市場、職業道德、創業精神等方面,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方法上,該學校多采用學科交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的教育,借此鼓勵學生提出新視角和新方法[6]。
再次,UCLA 創業系統有助于培育高效、透明的創業文化。校園內的企業家協會等創業組織致力于提供擴大人際交往的平臺,幫助學生互相學習創業技巧,為本校學生和大批社會人士提供創業項目,在舉辦實踐活動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相關網絡活動。
我們需要積極利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創業理想。通過這些行為,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勇氣和動力,讓他們主動學習創業技能,提高創業能力。與此同時,堅忍不拔、敢于迎接挑戰、獨立自信的性格與樂觀的心理素質不能少,這些品質與心理素質有利于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創業精神的培育需要貫穿于大學生專業教育、社會實踐、校園活動之中,是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資源對學生進行的素質教育和能力提升。
首先,運用喚醒模式喚起大學生對創業的需要和意向。我們可以通過更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及評估方式,以啟發為主,喚醒學生探究性的學習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學來營造真實的創業環境。
其次,運用教化模式增強大學生創業主體性。大學生創業型人格形成的過程也是對他們創業精神的教化過程。通過構建一種能動的、積極的教化觀,幫助學生釋放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塑造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的新型關系。
再次,運用實踐模式內化大學生理想道德準則。在創業實踐模式的形成中,我們可以主客體結合,聯合社會、教師、學生的力量,幫助他們把意向和理想變成現實。
大多數情況下,社會創業文化環境的營造依靠三個方面的力量:第一,創業者的社會典范作用。第二,社會導向的作用。第三,社會機制的改革與完善。社會信任機制、政府和教育機制的完善可以為全民創業提供良好的體制環境。
校園創業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育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通過制度、精神、物質、行為相互銜接、彼此補充。
高校營造校園創業文化環境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將創業精神納入大學生培養目標與計劃中。第二,加強宣傳教育,借助校園教育載體,豐富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第三,規范相關組織制度建設,通過制度規范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等。
6.2.1 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需要靈感,比較關注思維和直覺的統一,具有獨特、新穎性,它將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相結合,以反省為主要特征。大學生邏輯性、獨立性和批判性在綜合素質培養中也很關鍵。
6.2.2 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策略
課程、活動、社會實踐等有利于幫助大學生訓練創造性思維,可以通過以下策略訓練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第一,訓練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第二,訓練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第三,訓練演繹思維和歸納思維。
6.3.1 創業性人格和創業心理素質
在創業社會實踐活動中,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身心組織因素,這些被稱為創業心理素質。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可以為事業的發展打好基礎,支撐創業人生。此外,大學生的抗挫能力是創業性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6.3.2 創業心理品質訓練方法
創業精神培養的方法需要不斷創新,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訓練大學生的創業心理品質:第一,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行教育,以此激發大學生創業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利用情感激勵滿足大學生情感需要,讓他們體會創業內涵;第三,采用獎懲激勵,營造弘揚創業、激勵創新的教育新環境。
6.4.1 改革創業課程體系
對現有課程進行綜合性改革,將創業內容融入現有課程中,讓課程符合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特點,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不同程度的課程,在創業基礎知識、實踐操作、技能提升等層面設置不同程度的課程,為愿意從事創業活動的大學生提供完善的課程模塊。
6.4.2 改革創業教育方法
在創業教育方法方面,我們需要多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多鼓勵學生進行案例分析、成果反饋等,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創業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參加創業相關活動,增長實踐經驗。創業教育方法的改革是創業教育深入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沒有這個基礎,很難撐起創業教育。
6.4.3 完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的創業精神可以通過創業教育來培養,借此讓他們獲得創業知識技能,教師隊伍建設在創業教育中很關鍵。學校在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需要不計較學歷與科研成果,鼓勵創業教師創新思想,創新行為,鼓勵他們形成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總之,創業精神的培育研究是一項長期的重要課題,我們在創業精神培育途徑研究等方面的探討成果遠遠不能滿足具體創業實踐的需求。對創業精神的培育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整體活力和發展潛力,我們需要在更深的意義上推動這一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