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篧敏 雷后興 張曉芹 林 娜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麗水市中醫院藥劑科,浙江麗水 323000
黃曲霉素是一類主要由曲霉屬真菌產生的有毒二次代謝產物[1],具有極高的致病性和致癌性[2-3]。中藥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防病治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中藥被黃曲霉素污染的情況日益嚴重,然而目前尚未見針對中藥中黃曲霉素污染的文獻計量學研究。
文獻計量學是采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同時,對研究對象的內容進行分析[4-6]。CiteSpace 軟件[7]是較為常用的知識圖譜分析工具。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利用CiteSpace 5.7.R5,對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所收錄的中藥中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的作者、發文機構及關鍵詞等內容進行分析,并構建網絡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黃曲霉素的研究現狀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為黃曲霉素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以CNKI 為數據來源,檢索時間段為198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藥學”“中藥學”學科目錄下以“黃曲霉素”or“黃曲霉毒素”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得到327 條中文文獻,通過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最后得到315 條有效文獻,并保存為Refworks 格式,利用CiteSpace 軟件完成數據轉換。
利用CiteSpace 5.7.R5 軟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時間分段(time slicing)選擇198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時間分區(years per slice)為每1 年;節點類型(node types)分別選擇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節點強度(strength)選擇默認數據;節點閾值(top N per slice)選擇30 或50;修剪(pruning)選擇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或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根據上述參數進行分析,分別生成黃曲霉素研究的作者、機構和關鍵詞共現的網絡知識圖譜。
由圖1 顯示,2002 年以前,黃曲霉素年發文量都很少,均不超過5 篇,2003—2013 年黃曲霉素年發文量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14—2020 年黃曲霉素研究年發文量呈波浪式上升趨勢,并在2019 年發文量達到峰值34 篇,平均年發文量為23 篇。
圖1 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發文量展示
從表1 可知,黃曲霉素研究文獻數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國中藥雜志》,其次是《藥物分析雜志》《廣西醫學院學報》,主要涉及中藥、藥物分析和醫學等幾個方面。此外,《中國藥業》《中國藥事》《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草藥》《吉林農業大學》《中國藥學雜志》等期刊也收載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多篇。
表1 黃曲霉素研究主要文獻來源
以文獻作者為網絡節點,共生成節點749 個,連線1599 條,構成密度為0.0057 的文獻作者合作網絡知識圖譜(圖2)。發文量較多的作者有楊美華、金紅宇、嚴瑞琪等8 名,發表黃曲霉素文獻均在6 篇以上(表2)。由圖2 可見,黃曲霉素研究文獻作者合作形成了4 個團隊,分別是以楊美華、金紅宇、嚴瑞琪和季申為核心的合作團隊。
表2 黃曲霉素文獻發文量≥6 篇的作者
圖2 黃曲霉素研究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展示
從表3 可知,發表黃曲霉素文獻最多的機構是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發文量達7 篇;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次之,發文量為6 篇;上海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排第3,發文量為4 篇。結果顯示黃曲霉素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藥品檢驗所中。由圖3 顯示,黃曲霉素研究各檢驗研究院與各高校實驗室之間還未形成合作網絡關系,各研究機構還處于獨立運作范圍。
圖3 黃曲霉素研究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展示
表3 黃曲霉素研究機構發文量
2.5.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黃曲霉素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中藥材、中成藥及食品;主要研究內容為其受黃曲霉素污染的快速檢測;主要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和免疫親和柱光化學衍生法。見表4、圖4。
圖4 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展示
表4 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頻次≥8 次的關鍵詞
2.5.2 關鍵詞聚類分析 由圖5 顯示,共形成10 個聚類,分別是#0 黃曲霉毒素,#1 農藥殘留,#2 黃曲霉素,#3 真菌毒素,#4 afb,#5 中藥材,#6 含量測定,#7遠志,#8 陳皮,#9 黃曲霉毒素b1。圖中有多個色塊重疊,顯示該部分聚類密切聯系,雖然各研究有所不同,但研究主題相對集中。如#0、#2、#3、#4、#9 均對黃曲霉素性質進行研究,#1、#6 均為黃曲霉素含量測定,#5、#7、#8 均為中藥中黃曲霉素研究。
圖5 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聚類網絡展示
2.5.3 關鍵詞突現分析 由圖6 顯示,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中共得到18 個突現詞,其中排在前8 的分別是b_1、afb、大鼠肝癌、bha、黃曲霉素、中成藥、神曲、免疫親和柱。按時間排序,2005 年前,主要集中在黃曲霉素含量研究上(關鍵詞:b_1、afb、bha);2005—2012 年針對中藥材和中成藥中黃曲霉素研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關鍵詞:中成藥、神曲、中藥);2012 年之后,針對黃曲霉素的現代研究方法逐漸成為熱點話題(關鍵詞:免疫親和柱、高效液相色譜、光化學衍生)。
圖6 黃曲霉素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突現網絡展示
歷年的文獻數量變化情況反映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和發展速度,是衡量領域學術研究情況的重要指標[8]。從作者合作網絡分析發現,黃曲霉素研究形成了4 個主要核心團隊,分別是以楊美華、金紅宇、嚴瑞琪、季申為核心,研究內容主要涉及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檢測法[9-11]、中藥材及制劑質量控制[12-14]、阻斷黃曲霉素致肝癌機制[15-17]、黃曲霉素的檢測[18-20]等。
從關鍵詞[21]分析發現,關鍵詞頻次由高到低分別是黃曲霉毒素、中藥材、黃曲霉素、免疫親和柱、中藥等,可推斷出目前黃曲霉素研究熱點[22]主要是中藥中黃曲霉素的快速檢測方法。
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中藥中黃曲霉素的研究熱點大致經過了3 個時期,首先是對黃曲霉素致癌作用[23]的研究,其次是對黃曲霉素檢測[24]的研究,最后是對中藥質量標準及黃曲霉素的限量[25]研究。由此可以推斷,對中藥中黃曲霉素的污染限量研究,阻斷黃曲霉素污染將是近年的研究趨勢。
本文對國內中藥中黃曲霉素研究相關內容進行了可視化分析,討論得出黃曲霉素目前的主要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有利于學者掌握黃曲霉素研究動態,為中藥中黃曲霉素后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