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紅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我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的基礎。民居建筑、勞動工具等有形的農耕文化元素,節事習俗、農事活動等無形的農耕文化元素,滲透在我們生活的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技術、農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蘊,漸漸被遺忘的農耕文化需要保護和傳承,而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是對土地的尊重,亦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休閑農業發展、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但是,農耕文化一直受到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沖擊,面臨著失傳危機。因此,在當代進一步挖掘農耕文化的價值,并讓農耕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的融合中重獲新生,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早在中國古代就有“游學”的歷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學子遠游異地,求師問道,尋求真知,中華文化也在無數游學歷程中得到了傳承與發揚。時至當代,研學旅游成為一種新時尚。2014年4月,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文件,提出各地要把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總的來說,研學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發展來的新模式,它在古代游學的基本教育理念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素質教育的新方式。研學旅行具有傳統旅游的一些共性,同時又不同于傳統旅游,有其獨特的特點,一般而言,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應該貫穿一些適宜的研學課程,讓學生在研中學,寓學于趣,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農耕文化作為幾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如何保護農耕文化?如何傳承農耕文化?如何利用農耕文化?成為新時代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將農耕文化融入研學旅行課程,能讓遠離鄉村生活的學生們親近自然,體驗農事之樂,深諳“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道理,在感受農耕文化魅力的同時達到知行合一、寓教于樂的研學目的,學生通過研學旅行課程了解傳統文化,讓農耕文化煥發生機的同時豐富了研學旅行產品。
近年來,農耕文化融入研學旅行課程熱度不減,很多學校都開展了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如有些學校出現了“研”、“學”不統一的問題,研學旅行的出發點是于旅中研,于行中學,應做到兩者的統一;有些研學旅行產品以農業觀光、農業采摘為主,走馬觀花式居多,體驗性活動較少;有些研學旅行產品流于表面,沒有深度開發,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底蘊。鑒于此,以下將以湖南省常德桃花源為例,探析農耕文化融入研學旅行產品的價值和路徑。
農耕文化融入研學旅行產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常德桃花源作為湖南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 600多年前我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跡地,在其中融入農耕文化元素,可以充分發揮桃花源景區的發展優勢,豐富桃花源研學旅行產品內涵,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近年來,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影響,通過旅游和農業的結合,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無可替代的瑰寶,將農耕文化融入研學旅行課程,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農耕活動的同時,將文化性和趣味性充分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深厚的中華文化軟實力,更好地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體驗農耕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當下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然而很多學校、學生以及家長過于重視學習成績,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勞動教育。高爾基曾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沒有勞動何來健康的體魄去學習,沒有勞動何以飽腹無寒?通過以農耕為主題的研學活動,讓學生身處真實的農村環境,在良田美池中親近自然,在“鋤禾日當午”的體驗活動中深切體會糧食得來不易,結合景區講解,了解二十四節氣,知農時農事,在汗水中體會勞動最光榮的樂趣,領悟回歸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研學旅行本就是以年級,以班級,乃至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集體活動,學生通過在研學旅行過程中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參與農耕體驗活動,共同勞動,共話農事,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同心合力,團隊精神的力量,通過集體食宿、集體活動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如是寫道:“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在前置課程中讓學生再次熟悉《桃花源記》課文,了解陶淵明的生平事跡。課程開展過程中,學生從課本中的桃花源耕種場景走進真實的桃花源中耕種勞作,加深對課本中原詩句的理解,激勵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在綠水青山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和優秀傳統文化,體會“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精神,走進自然,聞書香,耕心田,研學活動結束后,學生可以繪畫、報告的形式描繪理想中的桃花源,探訪心靈桃花源。
結合桃花源景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恬靜的自然風光,可開展一些特色研學項目。如徒步桃花源景區秦谷路線,其中有一蔥郁茂密茶林,在前置課程中,可讓學生先了解茶樹的生長過程、生長環境,茶葉的加工過程,茶道的發展歷史等,課程開展過程中,可讓學生深度體驗茶林項目,并將茶文化融入研學旅行課程開展體驗活動。在采摘茶葉,揉捻、烘烤茶葉加工過程中,學生既體驗到了采茶的樂趣,又了解了茶葉制作的過程,增長了見識。在此基礎上,巧妙地融入茶文化元素,如探尋茶文化由來,了解品茶之道,沏茶、敬茶禮儀等,中間可以任務卡的形式填詞茶文化詩詞,讓學生在實情實景研學過程中加深對茶文化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研學活動結束后,可要求學生針對此次茶林體驗,以日志或PPT的形式進行展示,分享體驗心得。
深處世外桃源,體驗“往來種作”的樂趣。在天工六藝坊中體驗陶藝、扎染、桃源刺繡,在谷王殿附近體驗打糍粑、手工制糖、手工磨制豆腐等,所到之處,均有專業大師示范、講解,讓學生深層次感受手工的魅力。在村落場景中觀看自己親手制作的成品,學生在感受勞動的樂趣和意義的同時,提升了勞動熱情,有利于我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桃花源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山水秀美,但當前對其價值的挖掘還遠遠不夠。“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然不適合當前時代。信息化時代,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桃花源景區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桃花源,參與到農耕文化體驗活動中。如當前桃花源已經聯合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合力推廣桃花源景區,讓大眾在《向往的生活》等節目中看到了桃花源的美景美食美宿,對桃花源田園生活更加向往。后續可進一步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加快把桃花源建成富有文化底蘊的知名旅游景區,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桃花源農耕文化研學旅行課程中來。
繁重的學習之余,學生到常德桃花源開展研學旅行不失為一個上佳之選。這里有怡然田園風光,一片安樂祥和,身處其中,體驗農耕活動,出點力,流點汗,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深意,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增長知識,這是研學旅行課程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應有之意,讓學生在感受農耕文化魅力的同時,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推動研學旅行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