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杰
摘 要:改革開放之后,職業教育成了我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產業的升級,國家、社會對于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在職業教育工作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職業精神,貫徹落實德育教育,實現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樣,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提升中職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職;思政課;新課標;職業精神;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1-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1.006
在職業教育工作中,核心的教育目標是實現“樂業”和“謀生”的深度融合,保證中職生和社會發展相互統一、協調。在中職思政課新課標的引導下,要注重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把就業作為重要的教育導向,讓中職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擁有較強的團隊協作、實干和愛崗敬業等精神。中職思政教師要結合德育教育經驗,實現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社會性、技術性、職業性,把職業理想、職業精神全面滲透到思政課堂教育活動中,幫助中職生為之后的就業、生活奠定穩固的基礎,以便將來能夠更好地處理工作方面的問題,端正職業心態。教師要借助多樣化、豐富化的思政課堂教育活動,注重滲透職業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實現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促進中職生更好地發展。
一、當前中職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較為薄弱
中職思政課教育活動依然存在一定問題,很多教師缺乏對思政課的重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專業課程教學上,導致思政課堂教學質量比較低。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較為薄弱,教師沒有把思政課教育內容和專業職業特征融合在一起,沒有重視中職生的實際學習情感、專業需求、思想現狀。中職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和中職生職業精神培養聯系不夠緊密,職業精神需要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養成,屬于一種精神內涵,具備較強的職業特征。中職院校要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中職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職業精神,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生活,而思政課是培養中職生職業精神的重要途徑,但是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思政課實踐教學與中職生職業精神培養的關聯,無法展示思政課的教育功能。
(二)思政課中學生缺乏實踐的機會
在中職思政課新課標的引導下,教師要注重在思政課中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但是在實際的思政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只關注思政課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導致中職生參與教學專業實踐的機會比較少,無法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創業精神,中職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比較差。部分教師意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實踐教學活動中缺乏先進的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師習慣用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播放視頻的形式開展實踐活動,學生無法感知未來工作中可能會接觸到的各種事件,無法形成良好的職業觀念、職業精神,缺乏科學的職業學習發展規劃。
(三)校企定位標準不同
企業通常希望中職院校能借助思政教育讓中職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快、更好地融入企業與社會環境,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理想化發展。但是當前中職院校的教育目標為育人,其更習慣于在思政課中教會中職生如何處事、做人,借助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過分析可以發現,企業更關注中職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精神,而中職院校更關注學生的文化素質,在思政課中缺乏培養中職生職業精神的意識,無法培養出企業迫切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中職思政課新課標下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策略
(一)滲透職業理念,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基于新課標的引導,教師需要在思政課中滲透職業教育理念,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以此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教師還要在中職思政課實踐教育活動中滲透企業文化觀念,解決當前校企教育目標側重點不一致的問題,讓中職院校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教師要在思政課中滲透企業文化,引導學生提前接觸職業角色,了解未來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時刻樹立敬業、愛崗、修德的意識,體現出職業人的工匠精神,擁有較強的職業信念,讓職業道德規范融入思政課堂教育活動中。學校要重視在專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當前很多中職院校教師存在錯誤的教育觀念,認為思政工作是思政教師的教育職責,而專業課教師只需要講解專業理論知識、傳遞專業技能就可以,完全忽視了專業課中德育理念的滲透。因為很多中職專業教師都來源于企業,自身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中滲透職業精神更具備說服力與權威性,更能展現言傳身教的教育效果。思政教師需要加強和專業課教師的互動、溝通,引導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中滲透職業教育理念,把職業精神培養滲透到所有專業教育活動中,而專業課教師也要多與思政教師交流中職生的職業素養現狀,以此設計更全面、科學的思政教育方案,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讓職業精神能夠全面滲透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二)立足于職業,促使職業精神的養成
中職思政課教育工作需要立足于職業,以此促使中職生職業精神的養成。行業屬于中職院校教育的主要出口,只有強化行業和中職院校之間的聯系,才能實現行業生產和教育工作的融合,尊重專業教育規律,把專業理論知識滲透到專業實踐中,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在中職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選擇職業就是選擇未來的人生,教師不僅要傳遞思政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開展行為方式、價值觀、精神品質和職業能力教育,讓學生為將來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擁有較強的職業使命感,喚醒學生的職業意識。要想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于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個積極的態度。職業情感能夠驅動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職業的需求,無論是當前的專業知識學習,還是將來的實際工作,都能讓他們樂于奉獻、無限熱愛,促使中職生職業精神的養成。在中職思政課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注重鍛煉中職生的意志力,以此形成其職業行為習慣。中職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意志,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擁有克服困難的精神、毅力,做到樂于奉獻與忠于職守,能夠經受挫折與困難,成為一個職業意志較為堅強的人,這不僅有益于中職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對于他們的生活也有較大幫助。教師可以在思政課堂教育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場景體驗,設定明確的標準,做到有獎罰、有評估、有檢查,讓職業精神潛移默化融入學生的思想理念中,讓他們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職業意志力,在生活、工作中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引導自我教育,規范中職生職業行為
在中職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想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以此規范中職生的職業行為。在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說教屬于一種外部教育推力,而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夠深化到其內心、腦海中,真正讓學生在思政學習活動中有所收獲與成長,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與素養。教師要讓學生自覺了解一些企業文化、行為規范、職業素養道德觀等,讓他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能實現自我約束。教師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完整的思政教育體系,讓他們從心理方面強化自我職業自信,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構建符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體系,設定個性化、專業化的職業規劃。在未來的工作中,面對復雜的企業環境,學生才能養成多思考、多觀察、多學習的職業習慣,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觀念,真正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
思政教師不僅要講解理論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端正就業心理,讓他們對于未來的工作有充分、正確的認知,對于職業能夠做出客觀評價,防止出現惰性、怕吃苦的思想與行為,對未來的工作始終抱有強烈的挑戰精神,增強其社會與工作責任感。教師也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從中掌握自我特長、興趣愛好、缺點等,借助測評法、談話法指導學生對自我職業生涯進行定位與分析,選擇符合自我性格特征的工作,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其將來的就業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思政教師可以借助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給予學生更多互動、溝通的機會,讓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這對于學生未來職業習慣的養成有一定幫助。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能夠全面接受職業教育,從中認識到將來投入工作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能夠在案例分析中對將來的職業有更多認知,做到熱愛、尊重自己的職業。
三、結語
在中職思政課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讓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樂于協作、樂于奉獻,提升自我綜合素養,成為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學校與教師要不斷調整中職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更新思政教學模式,結合企業人才需求及中職生職業素養現狀,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政教育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 陳世惠.中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與發展研究——以房地產營銷專業為例[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6).
[2] 張捷樹.加強中國夢教育,提升中職生思想道德水平——中職生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培育研究[J].職業,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