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聲音可塑”成為教師的基本認知
某學校期末教師測評中學生反饋的最大問題是教師的聲音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教師課堂說話聲音小、擴音器發出來的聲音炸耳朵……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聲音是老師的第二教態,不好的聲音條件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聲帶健康和專業成長,成為教師難以突破的瓶頸。對此,首先要讓教師認識到,聲音的可塑性很大,聲音的質量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解決該問題,可以在師范類院校設置聲音相關的課程,開拓師范生的“聲音視野”,讓教師從教前就開始關注聲音,正確認識聲音,學會控制聲音。另外,學校也可以對教師進行聲音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讓老師重塑聲線,提升聲音的質量。
(葉田春)
寒假“朝五晚十”補課背后的競爭與焦慮
媒體報道,河北衡水多所中學強制學生在寒假期間需要保持“朝五晚十”的作息時間。當前,在巨大的加速競爭旋渦中,家長既希望自己孩子能健康成長,又不愿孩子的成績落后于人。家長對于假期補課的意見不一,社會對于“衡水模式”冰火兩重天的評價,這些矛盾糾結的心態正折射了一種普遍存在的教育與競爭焦慮。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上升通道單一的教育制度問題;其次是建立起家長與孩子,學生與學校的良好交流互動關系,制定更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逐漸從應試教育過渡到素質教育;最后是要加強規范和監管,提防課外活動的利益集團過度放大矛盾和販賣焦慮。
(楊語靈)
遏制在線教育亂象還需綜合治理
當前,在線教育如火如荼,已經成為頗具規模的新業態,使中小學生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教育紅利。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線教育人掉進錢眼里,教育情懷盡失,致使在線教育亂象叢生,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影響了在線教育的誠信度,如不有效治理,在線教育必然走進死胡同。遏制在線教育亂象,不光要“頭痛醫頭”,還要“頭痛醫腳”,綜合治理。要進一步校正教育評價指揮棒;祛除家長在線教育“增分迷信”;強化中小學教育“補”的功能;加大管理力度,給在線教育套上“韁繩”。引導在線教育加強行業自律的同時,還要不斷優化對在線教育的管理與服務,在線教育才能實現由“生意人”到“教育人”的角色轉變。
(呂建)
解決學生使用手機問題需“禁、疏、育”結合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手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自制力,一些中小學生對手機“拿得起”“放不下”,影響了視力,分散了學習精力,阻礙了健康成長。對于“禁”用規定,難免有學生會反感。對此,學校有必要開展豐富的教育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做好“疏”的文章。禁用手機只是教育糾偏的手段,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才是積極的教育方式。為此,教師要做好示范;同時,還要做好家校溝通,引導家長切實履行教育職責,做示范、強監管,家校協同念好“育”字訣。
(張小軍)

督學聘任要依法依規
教育督導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環節,教育部對督學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一些地方另辟蹊徑,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家長等群體中聘任督學,拓寬了督學隊伍來源,充實了教育督導力量。然而,督學是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實現督導專業化,必須推進督學專業化。督學隊伍來源多樣,勢必會影響督學隊伍的專業化發展,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督導工作的專業化。從非教育領域退休干部、督導委員會成員中聘任督學,看重的是其行政權威和行政級別,以便在督政過程中彰顯督導的權威性;從家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聘任督學,則側重于其監督職能,提高教育督導的開放性、多元性與公開性。此類做法對推進教育督導“長牙齒”、提高教育督導實效確實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督學的門檻,存在降專業化傾向,不利于督學隊伍的穩定與專業發展。
(梁好)
防范揠苗助長的兒童體能速成班
寒假期間,兒童體能培訓市場火速“升溫”,但“火爆”背后也存在諸多隱患。中小學體測普及之后,越來越多的家長看到了從小鍛煉孩子的重要性。不過,體能鍛煉也得講究科學,體能訓練需要系統、規范、循序漸進的訓練模式。青少年的體能基礎較差,身體器官發育不夠完全,對教練、師資、器材、課程編排的要求更高,不夠專業甚至粗糙馬虎的體能培訓,非但不能幫助孩子,反而會對孩子身體造成一生難以修復的影響。快餐式的體能速成班不利于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在社會需求激增的當下,規范兒童體能培訓市場刻不容緩。
(嚴奇)
學生的勞動機會不能只靠學校提供
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及勞動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共識,在大多數人看來,勞動教育的主體是學校。但是,對學生進行勞動能力培養,學校并非最佳場域。勞動教育需要時間和空間,需要與物互動。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校的重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形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為學生提供勞動機會,還要靠家庭,只有家庭承擔起勞動教育的職責,才能讓勞動教育扎實有效。
(吳維煊)
6歲男童當志愿者維持秩序,不是幫忙是添亂
1月,河北保定的一位小志愿者在父母陪同下,拿著擴音器在核酸檢測現場幫忙維持秩序,引來眾多網友點贊。平心而論,6歲男童當志愿者,體現“人小志氣大”,確實不簡單,但是筆者以為,6歲男童當志愿者維持秩序,不是幫忙是添亂。因為維持秩序的志愿者要冒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讓6歲男童置身于這樣的環境,嚴重低估了病毒的危害。另外,6歲男童拿著喇叭喊話,淡化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嚴肅性。6歲男童宅在家里看看書,寫寫作業,做好自我防護工作,才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在為疫情防控做貢獻。
(維揚書生)

對博士生“最大一次清退”要有冷思考
最近,河海大學研究生院發布公告,125名博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學處理,這是有據可查以來,我國高校公開清退博士生數量較多、力度較大的一次。對不合格的高校學生進行清退,近年來有加強的趨勢,并成為“嚴出”的一種標配。但問題在于,造成如此現狀并非“剃頭挑子一頭熱”,僅把板子打在學生身上也有失公允。從調查的情況看,這些研究生“超期”的形成并非偶然,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積累,學校是如何進行過程管理,有沒有盡到應有的促進責任,同樣值得追問。只有加強導師的崗位管理,強化對學生日常的過程評價,用多元化的學術成果來評價博士生的學術水平,才能用平常的嚴格管理,形成對所有學子的最大保護。
(堂吉偉德)

讓留校學生過好年,高校要擔當作為
近日,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系統寒假疫情防控和留校學生生活保障工作視頻調度會議,要求維護假期校園安全穩定,妥善安排留校學生生活。春節期間,人流量大,建議民眾就地過年,避免人員密集流動,既必要又科學。大學生留在就讀高校所在地過年也是疫情防控之所需,各高校要以實際行動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對留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安排、校園的安全、文娛活動的組織等,更要早作打算、細化部署、硬化措施,千方百計讓留校學生過個暖心年。
(王紅峰)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