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偉



[摘要] “深度學習”是知行合一,是學、思、行的融合,是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統一。從實施階段上講,它包括“設計課程”“預備激發”“任務驅動”“自主思考”“集體研討”“反思總結”和“學以致用”七個操作過程;從評價設計上講,可以從“實驗班級對照”“課堂觀察量表”和“自我反思日志”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 深度學習;實施階段;評價設計;夢回繁華
“學”者,“覺悟也”(《說文解字》);“習”者,“訓練也”(《中文大辭典》)。“學”是“習”的基礎,“習”是“學”的鞏固。倘若僅僅偏向一方,都稱不上真實的學習。當下語文教學重基礎知識的“學”,輕問題解決的“習”,內容單一、知識孤立和思維僵化等膚淺學習現象較為顯著。為破解語文學習的虛妄不實,一線教師有必要將研究焦點轉向學生的真實學習,使得深度學習落地。實際上,“深度學習”是知行合一的有機過程,是學、思、行的高度融合,是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深度統一。因而筆者以《夢回繁華》自讀課教學為例,闡述“深度學習”理念下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實施過程及其評價方式。
一、實施階段:“深度學習”之過程
深度學習的實施過程是“以知識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1]的體現。在《夢回繁華》自讀課教學中滲透“深度學習”的因子,其實施階段涉及哪些方面呢?
1.設計課程
“設計課程”指教師以課程標準和學情為設計依據,以學生學習能力為組織線索,以具體文本整合為教學載體,開發出有意義、有計劃、有層次的專題性微整合課程。[2]如何設計《夢回繁華》的課程安排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3]《夢回繁華》所處的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初中生首次接觸的說明文單元,教材編者意在讓學生“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當的方法來說明的;體會說明文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基于此,筆者設計了表1。
2.預備激發
“預備激發”指教師在深度分析學情之后而激活學生先期知識和自如運用加工策略的前期過程,它為后續學習階段提供認知啟動的情感源頭。[4]《夢回繁華》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繁華熱鬧的市井景象,這既是汴京繁華的生動寫照,也是北宋經濟的歷史見證。[5]據此,筆者用提問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潛入文本的深度學習做足鋪墊——你們讀完文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呢?“繁華”二字學生脫口而出,原因是該文通篇寫“繁華”。具體而言,文首“出現空前的繁榮局面”,開篇點題,總領全文,點染北宋商業手工業的繁榮;第2段寫畫卷的意義是“夢回繁華的寫照”,點明創作動機,交代隱含內容,傳達期盼之情;第3段介紹“作品描繪了京城汴梁從城郊、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概述內容,總寫繁華,高度凝練;第4段細寫畫卷“一片繁忙景象”,呈現具體內容,刻畫逼真傳神,說明細致到位;文末從“繁而不亂”的畫卷內容過渡到對整個畫卷的藝術特點和歷史價值的全面介紹。
3.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指教師將微整合課程的整體學習目標轉換為切實具體的、有挑戰性的真實學習任務,進而通過具體問題來驅動學生對舊知識的運用和新知識的學習。[6]課堂教學應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展開,而“任務驅動”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有力抓手,指向深度學習的如期落地。考慮到《夢回繁華》具有“自讀課”的屬性,筆者在設計學習任務時著重突出“自”字,鼓勵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自我思考、自由交流、自信表達、自主評議和自覺運用等。任務設計如下:(1)整體感知“繁華”:《夢回繁華》最為突出的就是“繁華”二字,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具體印證這一突出特點?(2)局部細讀“繁華”:請從多個維度(諸如說明語言、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對課文進行圈點勾畫,思考文章是如何呈現“繁華”這一特點的。(3)夢回這場“繁華”:思考探究“透過此一觀念來審視這幅千古名作,我們會發覺那隱藏于繁華背后的心情”的深刻內涵,并嘗試用課文的具體語句來佐證你的觀點。
4.自主思考
“自主思考”指教師設計開發學習媒介,使得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系統框架中自主學習,其學習思維一步步向縱深拓展的“覺知”階段。[7]《夢回繁華》是一篇內涵豐富、意蘊深厚、文化濃郁的文藝性說明文,是值得反復思考、咂摸和體悟的優秀語料。針對上述學習任務之二“局部細讀‘繁華’”,筆者對部分學生的學習思考進行了整理。
思考之一:諸如“疏林薄霧”“握篙盤索”“沉檀香料”等四字詞語在文本中的有機點綴,既準確細膩,又典雅別致。這種文藝氣息濃郁的語言與文章說明對象的突出特點水乳交融,讀來朗朗上口,品來回味無窮,思來留有余味。
思考之二:從“畫面開卷處描繪的是汴京近郊的風光”“畫面中段是汴河兩岸的繁華情景”“后段描寫汴梁市區的街道”這些線索語句可見,“畫卷開卷處”“畫卷中段”和“畫卷后段”分別對應著“汴京近郊”“汴京兩岸”和“市區街道”三個場景,即按照從右到左的空間順序說明畫卷中所描繪的繁華景象。
思考之三:“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5.5厘米,橫525厘米”和“畫中人物達500之多,形態各異”二句均列出數字,但不同的是前者列舉確數,說明畫作的尺寸和規模,是課文語言“科學性”之典范;后者列舉約數,說明畫作中人數之繁多,是課文語言“文學性”之代表。
5.集體研討
“集體研討”指教師在學生討論“誤入歧途”之時,為學生提供精要信息,適時出示知識貼片,精要講授背景知識,為問題研討保駕護航的知識“精加工”階段。[8]在上述學習任務之三“夢回這場‘繁華’”中,學生由于缺少對北宋歷史的了解而無法觸摸文本內核——盛世繁華背后的憂患情結和勸諫之意。此時,筆者給出如下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結合“那正是北宋統治者在覆滅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蓋內憂外患的時期”這一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析課文第4段中描寫繁華景象所表達的意圖。
《澶淵之盟》是宋朝政府以歲貢為代價換取安寧。北宋朝廷每天都從鄉下搜刮財物,通過漕運送到東京,一方面是為了供養東京龐大的人口和軍隊,另一方面也讓地方在經濟上失去和中央叫板的能力。
6.反思總結
“反思總結”指教師借助學習媒介,引導學生總結前幾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完成“專題學習優質報告”任務的學習過程。[9]經由以上三個任務驅動的學習,學生一邊在文章的“科學性”中感受嚴謹與冷靜,一邊在文章的“文學性”中領略風姿與綽約。對“盛世危圖”這一核心觀念的理解,學生紛紛舉例闡釋——“忙碌的船工從停泊在河邊的糧船上卸下沉重的糧包,纖夫們拖著船逆水行駛,一片繁忙景象”,這片繁忙中的“逆水行駛”和“沉重的糧包”似乎在說船工和纖夫的不堪重負。比如,第4段接下來一句“其橋無柱,以巨木虛架而成”,實質上暗示:規模宏敞的拱橋徒有其表,精美表面的背后潛藏著巨大危險,隨時都有“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又如,“船正在放倒桅桿準備過橋,船夫們呼喚叫喊,握篙盤索。橋上呼應相接,岸邊揮臂助陣,過往行人聚集在橋頭圍觀。而那些趕腳、推車、挑擔的人們,卻無暇一顧。”這里直接在說船過虹橋時緊張的一幕:當船上的桅桿快要觸碰到拱橋時,在橋上和岸邊人們的高聲呼喊之下,船邊上的纖夫才停止拉纖,船頭上的船工才立即放下桅桿,而舵公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趕緊轉舵橫擺。這種緊張感和危機感源于眼看悲劇即將發生,人們才手忙腳亂地采取措施,大有一觸即毀的危險。
7.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指學生將所學知識批判性理解和創造性運用,即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的實操過程,是“學”之后的“習”的終極階段。[10]《夢回繁華》所描繪的不是一般熱鬧場景,而是通過對各階層人物活動的生動再現,深刻揭示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可見,這里的“夢回繁華”有兩個層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夢中回繁華,即南渡的北宋遺民對汴梁過往繁華的回顧與眷戀;另一方面是繁華總歸夢,即活在當下的我們因審視繁華背后隱藏的假象和危機而留下無盡的回味。基于此,筆者設計如下的“用件”式研究性寫作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捕捉問題,分析資料,進而確立主題,達到“讀寫結合”。
根據下則材料,思考“他們”“我們”兩個人稱視角的轉換表達,并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評論性文章。
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懷念故土,在他們眼中這幅圖卷必有其特殊的意義,這正是他們回首故土,夢回繁華的寫照。透過此觀念來審視這幅千古名作,我們會發覺那隱藏于繁華背后畫家的情感。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的“設計課程”“預備激發”“任務驅動”“自主思考”“集體研討”“反思總結”和“學以致用”這七個階段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一一銜接的操作結構(如圖1)。質言之,前一階段是下一階段的鋪墊,下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呼應。除此之外,課程時間可按照1:5:2:2的原則分配,即10%的時間用于教師的“設計課程”和學生的“預備激發”“任務驅動”;50%的時間用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集體研討”;20%的時間用于學生的“總結反思”;剩下20%的時間用于學生的“學以致用”。
二、評價設計:“深度學習”之關鍵
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評價設計,基于“深度學習”的《夢回繁華》自讀課教學自然也不例外。“認知”“人際”“自我”是該教學活動所指向的三大目標領域,是設計評價活動的三個有力抓手,是落實“深度學習”教學理念的關鍵所在。
1.基于認知領域的實驗班級對照
“認知領域”指向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落實,致力于使學生形成復雜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實驗班對照是其評價方式之一,測評對象即為實驗班與對照班的選擇。選取a教師執教的兩個平行班級,一為實驗班(a1),一為對照班(a2),再選取b教師所教的與之前兩個班級原始入校學業成績相當的班級(b3)。為了實驗數據的精準有效,筆者選擇的測評時間都在第二天的早讀課,測評方式為紙筆測試,測評內容是課文《夢回繁華》語段的“閱讀理解”(具體如下所示),測評結果顯示“a1>a2>b3”。由此,盡管存在教師個體素養的無關因素干擾,但也能證實深度學習視域下的教學效果要優于傳統模式下的常規教學。
(1)課文《夢回繁華》是怎樣圍繞“繁華”來說明《清明上河圖》的?
(2)舉例闡述課文《夢回繁華》中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的作用或表達效果。
(3)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談談對標題“夢回繁華”的多維理解。
2.基于人際領域的課堂觀察量表
“人際領域”指向學生與他人溝通、合作和社交能力的養成,重在使學生掌握社會性素養。合作能力課堂觀察量表是其評價方式之一,包括“合作程度”和“問題解決”兩個組成部分。其中,前者考查學生的參與程度和遵守的合作準則;后者考查問題解決的意識態度和行為能力。在實踐操作中,筆者指派班級中的學生兩兩互為一組,形成彼此測評與被測評的關系,互相對合作涉及的相關指標進行行為記錄和測量,并給出反饋意見。對于《夢回繁華》自讀課的測評,筆者設計了課堂觀察量表(如表2)。
3.基于自我領域的自我反思日志
“自我領域”指向學生自我反思與學會學習,力圖使學生通過反思學習掌握元認知策略知識。TELL自我反思日志是其評價方式之一,其中“T”指“感謝”,“E”指“評價”,第一個“L”指“學到”,第二個“L”指“列出行動計劃”。具體而言,學生在日志開篇先抒發學習《夢回繁華》的感謝之言,即反思的引子;然后對自我學習成效和疑惑作一番評價,即反思的開端;再羅列出在學習中習得的知識、方法和體驗等,即反思的過程;最后建立起日后學習的新內容、新目標和新方法,即反思的終點。諸如此類,檔案式的評價是學生依據深度學習前后的行為變化而開展的自我反思,這不僅能測評出學生學習的真實結果,更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學情分析。
一言以蔽之,深度學習下的語文教學是以教師自主開發的整合課程為學習內容,以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維度的全方位投入為顯著表征[1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學習為教學方式,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為目標方向,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學習素養為最終旨歸的新型教學范式。它超越語文學科的知識內容,深入語文知識的形式學習和旨趣體悟,進而形成高階思維,創生個體緘默知識,使學生獲得豐富而又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內在學習品質的優化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與方向:兼論深度教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6):5.
[2][4][6][7][8][9][10]李敏.深度學習: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李莉.末路繁華 繁華末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夢回繁華》解讀[J].讀寫月報(語文教育版),2018(3):39.
[11]徐鵬.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語文教學變革[J].中學語文教學,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