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彬
【摘要】文藝評論是評論者在文藝欣賞的基礎上,在某些文藝理論的指導下,對文藝創作、文藝思潮等文藝現象、文藝實踐活動進行的闡述和評判。教學好這類文章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
【關鍵詞】文藝評論;《論中國詩》;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0—0088—03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是高中階段唯一一個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要提升閱讀這類文章的能力,只能通過這三篇文章的教學來實現。下面,筆者以語文學科素養為導向,以錢鐘書《談中國詩》為例,重點談談自己在文藝評論類文章教學中的探索與嘗試。
一、走進作者作品,激發學習興趣
朱光潛、林庚、錢鐘書都是文學大家,但很多學生對他們都不甚熟悉。因此,課前教師要布置學生自查資料,了解作家及作品。教學《談中國詩》時,教師可利用早讀時間范讀楊絳《我們仨》中的感人段落。目的有二:一是引發學生對錢鐘書的探究興趣;二是增強學生閱讀《我們仨》的積極性。在教師深情誦讀的感染中,在錢楊伉儷情深的鋪墊下,再進行文本研讀,能夠水到渠成,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二、鼓勵自主探究,發揮學生能動性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在初、高中小說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體驗,初步掌握了一些小說的文學常識和理論知識,有條件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學好這類文章。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
1.速讀課文,篩選信息。用10分鐘自讀原文,勾畫出每段重要的一兩個句子,梳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
2.小組討論,明確觀點。從標題“談中國詩”入手去解讀文章的重點內容及作者的觀點,再聯系背景介紹,能使學生很快總結出本文介紹中國詩特征的觀點,很快篩選出中國詩“歷史悠久”“篇幅短”“富于暗示”“筆力輕捷、詞氣安和”的具體特征。
3.質難問疑,解決難點。本文內容總體把握較為容易,但具體到一些段落和語句,學生就不易讀懂了。諸如文章的寫作意圖、首段的中心內容、末段一些語句的理解等,需要學生做深入探究,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三、教師適當點撥,進行學法指導
沒有學法指導的自主探究,學生只能做做自主學習的樣子,只能對文本進行膚淺的理解罷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指導很重要。
1.看標題,抓關鍵。很多文章的標題都有交代寫作對象、主要內容、主題情感等作用。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閱讀試題的練習,都可以指導學生從標題入手,快速抓作品的重點和主旨。《談中國詩》一文的觀點不容易把握,教師可適當點撥。從標題看,本文主要在“談中國詩”,進一步引導,“中國詩”的概念比較抽象,可以是“中國詩的歷史”,可以是“中國詩的發展”,可以是“中國詩的分類”,也可以是“中國詩的特征”等。點撥之后,結合文本內容,學生會欣喜發現,本文主要講“中國詩的特征”。如此舉一反三,可以讓學生明白標題的重要性。在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和詩歌鑒賞等各類閱讀練習中,由標題入手去迅速準確地把握文本的重點內容是個很好的方法。
2.看結構,明條理。文藝評論屬于理論性文體,其觀點鮮明、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很適合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類文章基本都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組織內容的。由此入手去梳理文章的思路及結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很多文章的寫作思路也可從標題入手去梳理。比如《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有關紀念劉和珍的重點內容在文本的第二、第四部分有體現;《說“木葉”》中“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征在中間部分;《談中國詩》也如此,重點分析中國詩特征的部分在第二、第七分寫部分。從標題入手判斷出課文的重點內容,在文中找到相應的段落,剩下的自然就是開頭和結尾部分了。開頭部分提出問題,中間部分分析問題,結尾部分解決問題。教給學生這樣的閱讀方法,不僅能使他們又快又清晰地理清寫作思路,還會令他們因掌握如此簡單易行的方法而興趣大增,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學習的樂趣。
3.巧引導,深探究。在小組討論探究的基礎上,請小組成員交流他們勾畫出的首尾兩個自然段的重點語句,并說出勾畫理由。接著循循誘導:本文是作者給美國人所作的演講,那么他演講的目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學生會脫口答出首段的中心句“因此,說起中國詩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這立場是比較文學的”[1]。教師引導,這兩句是“談中國詩”的立場,意在比較中突出中國詩的特征,不能算文章的觀點句。也有學生按思維慣性找出末段的中心句“所以,你們講,中國詩并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教師要肯定學生通過總起句、總結句及語言標志“所以、因此”等快速篩選信息的做法,進而引導學生用這兩段中心句來回答“寫作意圖”的問題似有答非所問的嫌疑。還會有學生不假思索地給出“給美國人介紹中國詩的特征”這樣淺顯的答案。教師再追問“錢先生為什么要在1945年12月對美國人做關于中國詩的演講”,學生除了回答“傳播中國文化”之外,再也無法說出其他原因了。此時,教師適時引導他們注意末段“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的句子,學生會思考得出本文的寫作意圖:作者站在比較文學的立場,說明中國詩并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目的是有力地批判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表達反對中西本位文化論的觀點。如此,學生就會明白初讀文章時理解的膚淺,更能明白作者思想的深刻和構思的獨特。
4.品語言,明風格。曹丕《典論·論文》言:“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2]由此可見,文章的體裁不同,語言風格各異。語言風格還與每個作家的語言習慣有關。錢鐘書作品的語言就以善設譬喻、幽默風趣見長。《談中國詩》的語言充滿了幽默風趣。比如,談到中國詩的“富于暗示性”,錢老這樣講:“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比如,談到“中國詩只是詩,比它是‘中國的’更重要”,用不管是叫“北京狗”“西洋狗”“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都是狗的比喻來形象說明,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四、鏈接高考,遷移提高
2020全國新課標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對文藝評論類文本閱讀的說明是:“閱讀中外文藝評論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文藝評論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這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3]。”
《咬文嚼字》《說“木葉”》和《談中國詩》都非常適合做文藝評論類文本的閱讀練習,對這幾篇文藝評論類文本的教學,可以按照做論述類文本閱讀的三道選擇題的方式進行嘗試。可以把課文作為閱讀材料,從對內容的理解分析、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根據原文推斷理解的三個方面設題教學。以第二題“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為例,《談中國詩》可以從全文總分總的角度,從第二自然段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的總分關系角度,從第三到第七自然段的并列關系角度去設題考查;可以從對中外詩歌比較論證、比喻論證的角度去設題。
五、聚焦群文閱讀,彰顯語文魅力
群文閱讀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單元整合”是群文閱讀的一種最直接的形式,通過群文閱讀,將單元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提升,呈現“以單元為板塊單篇精讀,多元拓展”的格局,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4]。
必修五文藝評論單元的三篇文章,在內容上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在教學中可整合后進行群文閱讀。《咬文嚼字》可以說是三篇文章的論點部分,在文中,作者提出論點:“在文學,無論是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或者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此文談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說“木葉”》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的典型例證。作者列舉了文學作品中的大量事例,說明了“‘木葉’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這樣就有力地證明了《咬文嚼字》中提出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的觀點。《談中國詩》則是站在中西方比較文學的高度,用睿智而幽默的語言講中國詩與外國詩的區別,同樣是講中外文學作品中文字與思想感情方面的異同。
還需指出的是,三篇作品的作者都是文學評論領域的大師,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幾位大師貫通古今中外的淵博學識,注意他們在寫作中對于相關事例的信手拈來,啟發學生多讀書,以提高自己的學識與修養。
總之,教材所選的三篇文藝論文和隨筆只是學習文化論著和專題討論的憑借。在教學中,教師只是通過有限的文本教給學生閱讀及寫作方法,使其完成這一任務群的學習。而更多的學習需要學生在課后多實踐,以課內所學去指導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閱讀文學論著之后勤思考、善鑒別的習慣,養成寫閱讀筆記、文藝評論的習慣,可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使之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敬敬.高中語文文藝評論教學策略探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9.
[3]中學語文課程研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