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云
【摘要】師生關系和諧融洽有利于班級的建設和發(fā)展,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發(fā)揮教育藝術,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使學生在團結友善、信任關愛中不斷進步,實現(xiàn)教學相長。本文簡單分析了“散漫無度型”和“陽奉陰違型”兩種極端師生關系現(xiàn)狀,然后重點分析了“民主、溝通、制度、愛心”幾個因素對班級建設的影響,并結合教學實例闡述了班級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班級管理;師生關系;民主;溝通;制度;愛心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050—02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構成單元,班級的成長決定了學校的發(fā)展,而班級成長的關鍵要素在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班集體。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老師和學生友好共處,傾心交流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師生之間和諧共處才能使班級建設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一、班級管理中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
班級管理是教育工作中比較困難的一項工作,有的班級師生之間“親密無間”,但是班規(guī)班紀的約束力就下降了,甚至可能會散漫無度。有的班級師生之間呈對立關系,看似威嚴的班主任背后是學生的陽奉陰違,班級管理依然達不到預期效果。
1.散漫無度型。有的班主任過度信任學生,認為與學生沒有距離感就可以搞好師生關系,學生偶爾犯規(guī)也不嚴懲,怕傷了師生之間的和氣。殊不知學生有時并不自覺,把教師的寬容無限拉大,犯錯的幾率越來越高,甚至開始無視班規(guī)班紀。一旦開了先河,之后犯規(guī)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此時教師如果再想重整班風班紀,就是難上加難。這種情況往往容易在新教師身上發(fā)生,新教師把握不好寬嚴的“度”,容易對學生妥協(xié),原則性不夠,最后使班規(guī)班紀變成一紙空文。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一定要有藝術性,“度”的把握更需要智慧,準確分析學生心理,恰當給出應對策略。
2.陽奉陰違型。有的班主任秉承“嚴師出高徒”,治班只有一個字“嚴”,只要違反班級紀律,不問原因先按規(guī)定懲罰,不給學生講理的機會,最終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通常表現(xiàn)為班主任苦口婆心講規(guī)則,學生背后瞪白眼,雖然表面上學生不反駁,私底下把老師的要求當成耳旁風。甚至整個班級都會互相打掩護,班主任很難發(fā)現(xiàn)班級存在的問題,師生之間根本無信任可言,這樣的班級也不會有大的進步。班主任覺得自己的嚴格都是為了學生好,但是學生并不領情。所以說,教師的“嚴”要以“愛”為基礎,只有讓學生先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學生才會自覺自愿按規(guī)矩行事。否則,學生便會陽奉陰違,與教師在班規(guī)班紀的縫隙里捉迷藏。
二、影響師生關系建立的因素分析及改善策略
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離不開民主、溝通、制度、愛心幾個因素,如果教師能夠做到民主平等、自然溝通、制度保證、愛為初衷,就可以建立起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班集體[1]。
1.民主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民主平等”的意識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滲透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班級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共建共創(chuàng)才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在平時的學習與活動中,班主任要充分鼓勵學生,讓學生敢于對班級建設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或建議,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更好地成長。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決定了班級發(fā)展的方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樹立“班級是我家”的意識,也才能讓學生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以此來營造民主共建氛圍。對于班級的事務,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進行民主決策,從而讓學生樹立起“我是班級小主人”的意識,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如班干部選舉、評選文明之星等活動,班主任要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讓學生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自己認可的對象,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也才能讓學生更加喜歡老師。當然,民主并非放任,教師要讓學生在允許的范圍內民主,寬嚴適度才是班級管理的高級藝術。
2.溝通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沒有溝通就沒有教育”,溝通建立起師生交流的橋梁,讓教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2]。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很想將自己的心里話與老師說一說,其實這就是溝通的最好機會。學生訴說的一些瑣碎小事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情況,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幫助與指導。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學生敢于跟你說話、樂于與你交流,這樣教師才能真正融入學生群體中,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如果班主任不愿與學生談心交流,也就不會找到觸及學生心靈的教學方法,從而錯失班集體成長的機會,影響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溝通可以是每時每刻,教師可以在課上、課下或一些活動中與學生溝通,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漫步管理”,課間到教室廊道轉一轉,了解學生的課間游戲;或者在校園看一看,了解學生的課間活動量。如果能“巧遇”班里的學生,則可以與之即興交流,哪怕是夸一夸某學生的服飾,詢問學生的一日三餐,都能夠讓學生感動,從而生發(fā)出親師情感,為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礎。
3.制度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保證。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對于班集體來說更需強化班紀、班規(guī),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在制定班紀、班規(guī)時,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來醞釀并形成草稿,再通過任課教師的共同參與形成定稿,這樣就形成了對所有學生和教師都有約束力的規(guī)范準則,從而在此規(guī)范下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而前提保障就是“有章可依”,讓學生在規(guī)范的約束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所謂“對事不對人”就是在規(guī)則的前提下行事,沒有制度就沒有約束力,而制度定下來后,將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視踐踏的,這也可以為學生以后進入社會遵守法律法規(guī)奠定基礎。
教師也是有情感的,對班里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可能會帶有天然的偏愛,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再乖巧的學生也會犯錯,此時教師的處理一定注意“不宜偏私”,盡量做到公平、公正,讓所有學生信服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在班級制度的約束下,所有的學生在享受班級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關義務。班主任就是要做到“公平公正”,觸犯制度的紅線,任何學生都應該得到相應的懲罰,這樣才能達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違章必究”的目的,也讓學生感覺到制度不是對個別人而定,而是對所有人都有約束力。由此,避免個別學生的消極心理,更好地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建立。
4.愛心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根本。“愛”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把班主任當成最可信賴的朋友,也才能實現(xiàn)“師愛生,生尊師”的良性循環(huán),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李鎮(zhèn)西說過:“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對于班級來說,讓學生樂于接受你的教育,就需要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這樣學生才能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才能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接受到你的思想與方法,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愛”是崇高的,體現(xiàn)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愛應該是無私滲透的,“潤物細無聲”是教師的基本品德與修養(yǎng),也是獲得學生信任的關鍵因素。只有在“愛”的前提下,創(chuàng)建民主和諧的氛圍,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感受學生的所知所想,從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班規(guī)、班紀,才能確保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4]。
曾經有一次,班里有個女生在上課鈴打響的剎那間闖進了教室,雖然沒有遲到但是非常匆忙。一會兒,家長的微信消息來了,問孩子是否到校,并解釋了孩子遲到的原因是起床晚了,還透露出孩子沒吃早飯就趕去上課了。于是我抽空跑出去買了一份早餐,第一節(jié)下課把那個女生叫到辦公室,啥也沒說,只是讓她把早餐吃掉。學生帶著疑惑的神情吃了兩口,我說:“你只管先吃飯,其他都不要想,餓著肚子學習沒效率。”孩子默默吃完以后表示以后一定準點起床,按時吃飯。這以后,這名學生在學習中更努力了。因此,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愛的初衷,讓學生信任老師,尊重老師,并自覺自愿遵守班級紀律,這樣班級管理會更加輕松愉快。
總之,要想構建一個和諧的班集體,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班級成長的最重要因素。培養(yǎng)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在于教師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營造出和諧的氛圍,充分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這樣學生也會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你,親近你、配合你,從而建立融洽和諧的良好氛圍,使班集體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也使教育教學工作發(fā)揮出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燕學敏.教師專業(yè)標準解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3]張運玲.現(xiàn)代教師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M].鄭州:海燕出版社,2012.
[4]費書干.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J].新課程·中學,2010(10).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