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吳冠斌 通訊員 焦 敬
2018年10月12日,對衡水市新苑小學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全國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河北衡水站)乒乓項目冬令營活動在此拉開序幕。三年前的這一天,學校發展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校長張恒提出的“依托‘和’文化,辦一所有思想的學校”的辦學愿景。一年后的這一天,衡水市委研究室調研組撰寫的《建設一所有思想的學校——關于衡水市新苑小學“和”文化的調研與啟示》一文,被市委機關刊物《九州論壇》以內參的形式報送衡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辦公室。自此,新苑小學在全市中小學中嶄露頭角,綻放“和”氣。
在衡水市基礎教育界,張恒的名字幾乎盡人皆知。他的從教經驗豐富,在同齡人中算得上是“傳奇”:19歲從師范院校畢業,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憑借著刻苦鉆研的精神和敢闖敢拼的勁頭,21歲就被提拔為副校長;先后輾轉四所學校,去一所學校、興一所學校,被當地百姓稱為“救火校長”。這樣一位師生愛戴、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好校長,上級領導自然也很欣賞。在任職新苑小學校長之前,張恒至少有兩次機會調入區教育局。對于他的選擇,很多人無法理解,但他了解自己——到一線去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事實上,張恒與新苑小學的緣分由來已久,他于1997年調入該校,2000年以副校長的身份離開。時隔十年,張恒再次回到“大本營”,不單因為他對老單位的懷舊情結,更為主要的是當時新苑小學的發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那時的新苑小學真的是充滿了內憂外患。”張恒回憶說,“在學校內部,少數領導班子表面上一團和氣,背地里卻你爭我斗;對集體決策口頭上表示擁護,行動上我行我素。而同類學校之間,更多的是圍繞升學率、優秀率、學生在各類競賽中的獲獎情況等展開競爭。由此導致教師工作強度大、學生課業負擔重、課堂教學質量差,這種‘低效’又反過來讓師生不得不加班加點,并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
為了改變現狀,張恒幾乎天天泡在學校,連節假日也如此。多年來的辦學經驗告訴他,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一所學校要長遠發展,就要把教育思想輻射出去,形成獨一無二的教育文化。可是,新苑小學的文化又該如何定位?他研讀教育名著、遍覽史冊典籍,最后發現學校所在地——衡水,是董子故里、大儒之鄉,凝聚了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張恒追溯歷史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人處事的準則就是“和”,歷代政治家秉持的治國理念也是“和”。人際關系講“和”,能“寬則得眾”;政治講“和”,能“政通人和”;經濟講“和”,能使溝通順暢,促進生產發展;文化講“和”,能“博眾家之長”;人與自然講“和”,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源于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讓張恒茅塞頓開:傳承“和”文化不正是新苑小學歷史底蘊、文化承載、特色發展所賦予的辦學價值追求嗎?
縝密部署,謀而后動。經過反復思考和論證,張恒將“和”文化確立為新苑小學的核心文化,制訂出“辦一所有思想的學校”的發展目標,著力培養有思想的學生、成就有思想的教師。
在重塑學校文化的過程中,新苑小學“尚和”卻不盲目附和。據介紹,該校的“和”文化,既汲取了優秀傳統文化中“和美與共、和生萬物、和衷共濟、和諧自由”等價值追求,也被賦予了“知行合一、和融共生、與時俱進、和而不同”等核心理念。
新苑小學“基于‘和’文化的有思想的學校”的辦學愿景,簡單地說,內涵如下:一是服務,要牢固樹立服務于黨和國家、服務于社會和家庭、服務于教師和學生的思想;二是開放,要眾籌多方力量和智慧,推動學校發展;三是民主,要增強教師、學生及家長的主人翁意識,發揮主人翁作用;四是發展,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機會,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保障。
這并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就章”,而是一項貫穿于教育教學各個層面的系統工程:構建并完善“三型六類”課程體系,打造“五環式自主合作課堂”,鼓勵教師外出學習,扎實開展集體備課……樁樁件件,都指向師生的和諧發展,指向“和”文化這一新苑人的教育初心。
“和”文化向下扎根,催生出和雅課程;和雅課程走向微觀,則聚焦于和樂課堂。
在新苑小學,完善的課程與高效的課堂,已經成為張恒帶領教師們踐行“和”文化的抓手,扭轉了生源“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劣勢。
“學校不能脫離了學生談課程。”張恒向記者介紹起學校課程設置的初衷。新苑小學是一所典型的城鄉校,它的成長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的縮影。張恒清楚地記得,2010年全校僅有1524名學生,如今55個教學班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另外,學校周邊大多是新建樓盤與拆遷農民安置區,家長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成為張恒反復思考的首要問題。
2016年11月,新苑小學基于“把喜歡培養成興趣,把興趣發展為愛好,讓愛好成就一生”的育人觀,致力于和雅課程的構建,即“三型六類”課程體系。具體來說,“三型”指的是基礎型、發展型、拓展型課程;“六類”包括文化類、德育類、藝體類、手工類、科技類、心理類課程。就拿德育類課程來說,有國家必修課程——道德與法治,有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主要內容的校本必修課程——“平‘語’近人”,有校本選修課程——“情系敬老院,節日送溫暖”。課程多層次、內容有側重,不變的是始終以學生為中心。
在課程安排上,新苑小學通過校企共建、家校合作等方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為了強健學生的體魄,張恒在校內組建了一個省級青少年俱樂部,專門從校外聘請了足球、乒乓球、圍棋、國際象棋、太極拳等專業教練,并在每個學期定期組織足球、乒乓球、圍棋三大聯賽,讓學生的運動技能在專業賽場上得到提升。
在新苑小學,學習的魅力不完全由和雅課程決定,更多地來自和樂課堂。
張恒告訴記者,一堂典型的“和樂課”包括了五個環節:預習展示—學習新課—拓展提升—匯報學習成果—梳理總結,其實質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其重要組織形式為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在全校推廣“五環式自主合作課堂”,并保證教學質量,新苑小學的做法是:設置教育科研中心、德育教育中心、教學管理中心、藝體發展中心、后勤服務中心、安全保障中心等六個中心,分別從課題研究、德育活動課程化、教學改革指導、文體活動規劃、后勤服務保障、安全教育等方面為課堂教學提供支持。“六中心”在做好各自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選骨干教師組建了教學督導團隊。以年級為單位的德育督學,負責班級管理經驗的總結與推廣;以學科為單位的學科督學負責給課堂評分,評選教學能手,協助教師的評優評先工作。
在“六中心”之上,是學校發展規劃委員會。張恒介紹說,學校發展規劃委員會的一項基本職能,是通過研究教學過程、總結教學規律、指導教研活動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無論是查課堂,還是評教師,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
2017年3月,李培培在桃城區抗干擾學習公開課評比活動中獲一等獎;2018年5月,她在第三屆全國游戲化學習案例評選活動中獲二等獎。在新苑小學,像李培培這樣的優秀教師還很多。
張恒說,“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礎,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更不可能有學校的發展,因此我們將教師看作學校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多舉措促進他們專業成長。”
培訓是張恒助推教師快速發展的第一招。
近年來,張恒積極聯系“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中國學校體育聯盟”“北大游戲化教學教育研究會”“北師大骨干教師培訓中心”等組織,為教師創設外出學習的條件。2018年,40歲的李巧云老師從北京培訓回來后感慨道:“培訓期間晚上交流,回來的火車上也溝通,真是大開眼界。”45歲的劉敬老師一回來就對張恒說:“以前我總覺得參不參加培訓無所謂,這次真的受益匪淺,以后有這樣的機會我還報名!”之前,張恒先后給劉老師做了三次動員,劉老師才答應。
比起外出培訓,張恒更看重的是集體備課。
新苑小學的集體備課分為六個環節,即研前自備—分組研討—形成教案—教案調整—實施教學—課后反思。張恒向記者分析了這樣做的好處:“這六個環節讓集體備課充分發揮了集體的智慧,達到教師優勢互補、整合經驗、共享資源,實現了群體優勢和個性特長的完美結合。”
集體備課的有效保證是健全的制度。為此,學校專門制訂了《新苑小學集體備課制度》《新苑小學集體備課實施方案》,從集體備課的程序、備課人職責、參備人職責等方面對集體備課工作進行了規范管理。與此同時,學校在提升集體備課執行力上堅持做到:執行前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操作性內容清晰,易實踐;執行中要隨時跟蹤,詢問備課任務的執行情況;執行后要總結執行情況,做到該獎的獎、該罰的罰。
為了將集體備課制度落到實處,新苑小學在學期初就要求各備課組形成一個總的教學計劃,各年級各學科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盡可能統一作業布置。集體備課形成統一的教案,不要求教師再重新抄寫,但要求教師根據學情及教師的個人特點對教案提出整改意見,并在教學后寫詳細的教學反思,以便今后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
另外,學校注重教師自主學習。學校定期為教師購買書籍,請專家為教師舉辦理論講座。張恒自己還建了一個教師讀書微信群,經常在上面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鼓勵教師多思多寫。
學校文化品牌形成的過程也是樹人的過程,今天的新苑小學,已成為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河北省文明校園、河北省少先隊活動創新示范校;師生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類競賽,獲得榮譽及獎項近千人次。相信,未來的新苑小學將繼續以“和”文化為圓點,不斷充實教育內涵的半徑,畫出一個個師生和諧發展的教育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