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頭市青山區民族路小學 屈美香

青山如黛,黃河天來。青山區教育史上第一家“名校辦分校”的優質品牌,在陰山腳下成功鑄就!民族路小學共有兩個校區。迎賓校區建于1981年,當時只有5個班,經過幾代民小人40年的辛勤耕耘,成為青山區及周邊家長們信任的一所優質校。2013年秋已發展為32個班,擁有1800多名學生,可占地面積僅有7500平方米,建筑面積7100平方米。學校管理的壓力、安全的壓力,生均面積、庫室的嚴重不足可想而知,但民小優質的教育教學質量,還是吸引著許多家長選擇迎賓校區。2014年春,青山區委、政府、教育局準備將包頭市第四十八中學的中小學剝離,并將小學的10個班380名學生、25名教師和一個15600平方米的校園交付民族路小學管理,確定為民族路小學的萬達校區。
如何引領教師辦好這所學校?作為兩校區的負責人,雙肩擔起的是沉甸甸的責任以及重大的壓力。經過深入、仔細思考,周密計劃后,學校領導班子抓住了一個“干”字,努力想辦法、謀策略,最終決定從找準名校辦分校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入手,圍繞兩校融合過程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工作,系統規劃發展模式,激活名校優質資源,增強辦學活力。兩校區秉承“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基,讓每一個孩子在原有不同的起點上得到最大最好的發展”的辦學理念,遵循“科研教改是學校發展永不枯竭的原動力”的辦學思想,形成了“以發展科研發展教師,以發展教師發展學生,以發展學生發展學校”的辦學模式。學校始終堅持一套班子、一種辦學理念、一套管理制度、一個方案,在兩校區同步實施,科學運行。歷經七年的征程,現在的民族路小學以迎賓校區26個教學班、萬達校區42個教學班,共計68個教學班、3600名學生,成為青山區名校辦分校的典范,也在全市教育均衡的里程碑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兩校區在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迎賓校區不斷“輸出”教師資源到萬達校區,創生新的優質校。為了達到兩校區共同優質發展的預期目標,學校領導班子最終將民小兩校區的發展定位在 “融合”上,統一定目標、統一找出路,確定出“打造新民小,實現新跨越”的新目標。明確了出路:不是要單單進行硬件的建設,而是要進行軟件的融通,把迎賓校區的優質資源帶到萬達校區。也就是要把民小迎賓校區形成的先進辦學理念,教師愛崗敬業奉獻的精神、精鉆細研的治學作風、積極進取生機勃勃的狀態、做最好的自己的優秀習慣帶到萬達校區。

學校的發展光靠校長一個人是不行的,必須是靠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在兩校融合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管理方略經過多次改動后定版執行,每年、每學期、每個月干什么,達到什么目標,都做了明確細致的規劃。
學校以優質資源共享、開拓雙贏的思想為指導,立足“青山”教育大局,本著兩校區優質均衡與穩定的原則,堅持高起點,創名校,借優勢,強管理,打造兩校區一支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依據《民小兩校融合三年規劃》,學校從師資融合入手,將迎賓校區的教師隊伍建設、教科研機制、考核評價辦學等制度進行移植、滲透,帶動萬達校區高起點、快發展。堅持以強帶弱,同步發展,科學運行,以及時解決萬達校區困難為原則,以培養優秀師資力量為突破口,進行優勢互補,將迎賓校區骨干教師成批派往萬達校區,實現教師優質資源共享,教育教學活動兩校區同步進行!
2014年秋,開啟了一校兩址新征程,第一批從迎賓校區派往萬達校區的7名老師,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高桂梅帶隊;畢業班年級組長段麗俊帶領骨干教師負責萬達校區管理工作及新招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工作。此后,學校逐漸形成了萬達校區新招一年級班級的教師由迎賓校區畢業班年級組長帶隊前往任教的教師調配制度。按萬達校區班級“4+1+1”設置、迎賓校區班級“2+1+1”設置的模式配備兩校區教師。即每年迎賓校區畢業6個班,其中4個班的老師派往萬達校區任教,只留2個班的教師仍在迎賓校區任一年級教師,原迎賓校區的年級組長任萬達校區一年級年級組長;萬達校區當年畢業的兩個班級教師,一名留萬達校區,另一名去迎賓校區;新分配的大學生教師兩校區各一半。這就是兩校區“4+1+1”“2+1+1”教師分配制度。基于“迎賓校區引領,萬達校區分流”的管理方式,民小很快達到了步調一致的工作格局,加快了質量均衡的步伐。

此外,學校會每兩個月給萬達校區的家長開一次會,告知家長:老師們都在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并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舉辦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親身感受學校和自己孩子發生的變化。

在理念滲透、教師融合、家長認可、民心穩定的基礎上,學校開始整建硬件設施,逐步重塑一致的校園文化。萬達校區經歷了初中理化生實驗室改小學音體美庫室的無奈,更經歷了幼兒園樓改教學樓的艱辛。經過一千多個日夜的奮斗,在加強軟件建設的基礎上,校園的每一處都重新修建或改動。如今的萬達校區,校園寬敞、庫室齊備、活動豐富多彩、課堂高效……頗受家長好評,良好的學校形象、師生形象、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名校文化,已悄然展示在社會面前!
“用明天的夢想激勵今天,用今天的變化走向明天。”我們以此言正激勵著所有民小人努力向前,實現著一個又一個跨越。經過七年努力,現在的萬達校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青山區最大規模的小學。
2017年秋,學校實施了新三年規劃,即《兩校深度融合三年規劃》,兩校區依此方向蓬勃發展。到2020年秋,萬達校區啟動了《第三個三年深度融合規劃(2020.9-2023.8)》,迎賓校區由32個班壓縮成26個班。片內學生各回各的片區,實現了辦好家門口的學校這個目標,為青山區教育局名校辦分校,促進教育均衡的正確決策,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質量是立校之本,青山區教育多年來在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這是目標、是引領。民小也在努力探索一校多特色。
從2013年秋開始,學校開設了“規范書寫”校本課程。具體做法如下:
1.確定打造“規范書寫”特色目標。
2.結合學校實情制訂《規范書寫實施方案》,并有序實施。
3.研究課堂寫字教學模式。
4.糾正學生讀寫姿勢、坐姿,保障學生視力健康。
5.編制隨語文課本的一課一練。
6.五次請專家親臨學校為教師培訓,課堂示范寫字。
7.軟件配備,科學規范指導。(與語文課本配套)

8.培養寫字教師隊伍,培養尖子教師引領示范。
9.加強規范書寫管理與考評。
現在,家長們高度認可寫字課,以自己的孩子能寫一手漂亮的字為榮。做一件事并不難,難的是就一件事天天做,數年為一日,做出成果、做出特色、做出內涵。學校很早就要求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每天上一節體育課,每班有一個大合唱,每月進行一次大合唱文體活動,每周開展一節寫字課,每周上一節勞動課,每月組織一次勞動實踐活動,即“七個一”,經過多年實踐,成效顯著。
迎著青山教育課改的春風,學校率先成為了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家數字美術教育研究中心的實驗校。
數字美術是信息技術與美術教育整合的產物,通過運用電腦軟件和數字繪圖工具,讓孩子們在電腦上進行繪畫。孩子們手中的畫紙,變成了數位板和電腦屏幕,用一支神奇的畫筆——壓感筆,任意選用不同類型的繪畫工具,設置畫筆尺寸,選擇喜歡的顏色,運用筆的重力感應,輕松地創作出水墨畫、油畫、水彩畫、素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可學習構圖、造型、色彩等傳統美術知識,同時又能體驗別具一格的創作方式,豐富視覺效果。在數字美術學習中,學生的創意與個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更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1.探索求進,搭建平臺,調整課程。
在數字美術實驗初期,學校經常聘請蘇杰明老師和賈小川先生對教師進行培訓,不但進行技術上的指導,還介紹了前沿的美術教育動態及教學改革成果,開拓了教師的教學思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教師和南京蘇州等地較為成熟的美術教師建立了友誼,共建了交流平臺,使組內每一位成員在經驗借鑒的基礎上,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2.整合課程,編制參考材料,形成學習氛圍。
為了保障數字美術研究的持續性、實效性,民小聯合《中國美術教育》、數字美術教育研究中心、包頭師范美術學院共同編寫了《神奇的數字美術》一書,目前已作為數字美術教學參考材料使用。該書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了計算機知識和美術知識的傳授。學生可以通過對軟件的逐步熟悉,去感受不同畫種所展現的藝術特色,激發了學習興趣。
為鼓勵學生的創作熱情,學校還開展了數字美術展示活動,評選數字美術小明星,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學生興趣高漲。

目前,數字美術已是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深受學生喜愛,得到了家長的認可。2015年6月,學校承辦了首次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行的“全國中小學數字美術教學研討會”,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人民教育出版社及《中國美術教育》雜志社的有關領導和專家,以及來自全國12個省、市、區的400多位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教育改革永遠在路上,我們將會繼續改革創新,將數字美術,在民小這塊沃土上續寫輝煌!

教育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作為校長的我們,深知自己的責任和作用。校長是研究教育的人,是做學問的人,是引領教師落實辦學目標的人,是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嘴上的教育方針,落實在具體教育行為中的人,是讓受教育者成為最好的自己的人。我們一定要敢于肩挑重擔,不忘初心,做教育癡情的守望者,以實際行動、輝煌業績向建黨百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