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衛 武岳 鄒仲平 周秀艷 周瑩 張姿


摘? 要:隨著新工科建設的逐漸深入與推進,各行各業對創新創業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倍增。為適應高校提質增效轉型的階段趨勢、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以理工科本科生創新創業素養培養為切入點,聚焦創新創業意識引領、課程體系搭建、師資資源分配、實踐平臺建立等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路徑,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實現社會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關鍵詞:新工科;創新創業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6-0038-04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has doubl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has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universities and make our country an innovative one, we start from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undergraduate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therwise, focusing on the deficienc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er resource allocation, practice platform establishment and so on, targeted solutions are proposed, which will promote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ocial industrie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path
2017年2月,為推進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發展,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與會專家共同探討新工科的內涵特征與發展路徑等,以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與新材料為主元素的新工科建設正在加速推進。面對新工科背景下的新理念與新要求,聚焦科學精神、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此背景下,以學院新工科創新創業教育為基礎,面向山東省省內6所高校,1600余名學生進行問卷及訪談調查,探究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與革新,深挖產學研用體系和協同育人價值體系搭建,推進高校提質轉型發展,為社會培養較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創新創業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本科生創新創業素養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根基
新工科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戰略應對,是一次學科創新與教育革命,注重的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實踐創新素養作為當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解決問題、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本科生創新創業素養是高等教育提質轉型的關鍵所在
學生創新創業素養作為學科專業轉型、人才培養升級和科技創新發展的基石,對學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肩負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核心使命,需要以創新為活力源頭、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推進學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以創新型全面型人才培養為內在動力,扎實推進學校提質轉型,助力區域經濟和國家發展。
二、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應具備的創新創業素養特征
(一)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發展之源,具體而言是打開視野接收開放性信息、平衡不同信息,觸摸問題底部、洞悉事物本質,摒棄跟蹤模仿和標準答案。
(二)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是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信仰追求,其包括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等,是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精神燈塔。
(三)健康心理品質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主要涉及創新創業自我效能感、壓力承受力以及積極進取的樂觀心態等,自我個體能力的正確評估及遇挫耐受力是影響創新創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四)社會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實現動力,是創新性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是獨創性思維的積極表現,任何外部的知識、技能、行為等都需要通過人這個主體的“內化”才能再次轉化為外顯行為,因此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的“內發性”尤為重要。
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創新創業素養培養面臨的問題
(一)創新意識引領存在割裂斷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成為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調查發現,48.25%的學生看重自身創新創業素養的養成,50.75%的學生愿意主動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但僅有28.46%的學生認為已有的知識能夠指導日常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30.27%的學生表示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創新創業培訓活動,但收獲不大。而超過60%的學生認為高校創新創業專業導師的指導、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及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對個人創新創業素養養成發揮著重要作用。數據表明,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逐漸養成,但創新創業教育的統籌規劃與學生需求間存在割裂斷層,需要整合學校平臺、資源、師資力量等校內外資源,對學生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引領與支持。
(二)學科課程內容體系不完善
科技的創新、突破與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目前,學科課程體系內容仍按照原有培養方案構建,教育教學內容滯后,其時代性、前沿性和綜合性不足。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無法滿足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知識的需求與期望,在調研的1602名學生中,有62.23%的學生期望課程內容中有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等實際性、生活性內容,有58.55%的學生期望增加創業案例分析,有57.24%學生期望課程中含有市場營銷等經濟學知識,其充分表明學生對于課程內容體系存在多方面的訴求(見圖1)。
另一方面是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主要通過講授式進行,學生處于不斷接受知識的過程中,缺少自我思考、自我創新。調查發現,學生期待形式多樣的課堂講授方式,比如實驗實踐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想通過課程學習提升調研分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決策能力等(見圖2)。
(三)導師創新指導能力不足
新工科背景下,部分教師專業科技知識、創新創業知識儲備量不足,自身接受創造性訓練的機會偏少,對學生們在創新創業中出現的突發性問題難以有效應對。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創新創業導師的身份呈現繁雜性,調查發現,擔任創新創業導師群體中有65.42%是學校的專業課教師,46.5%是學校的行政人員,其知識全面性、系統性、連貫性、融合性等要求難以達到標準。二是創新創業導師的整體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及期望。據調查,75.72%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授課教師需有一定的創業經驗;70.29%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導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68.41%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導師需通曉專業領域的前沿動態;53.87%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導師應有出色的教學能力和課堂掌控能力;同時82.9%的學生認為提高創新創業素養較為有效的途徑是專業導師帶領其參與創新創業賽事、活動。這說明隨著時代的進步、新工科的深入建設,學生及社會對創新創業課程教師的期望及要求隨之增高,需要創新創業授課教師融合多學科發展、通曉專業領域前沿動態、及時指導學生具體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見圖3)。
(四)缺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學生社會實踐平臺是整合梳理校內校外資源、筑實學生創新創業理念的重要發展平臺。調查發現,63.86%的學生接觸過學校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但只有32.52%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效果很好。目前各學校的創新創業平臺主要有勤工助學類崗位、微企業類實體、實習實訓崗位、校企合作基地等,這表明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立需要進一步統籌協調各方資源,而非形式上、簡單化的提供實習實訓崗位。
四、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創新創業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探索校企協同與產教融合、本碩連貫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高校內部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工作室,開展該領域的改革理論和實證研究;探索建立跨學科、跨專業交叉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多學科融合型轉變。
同時將產教融合、創新創業素養提升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修訂并實施新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靈活多樣的創新創業選修課程模塊,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防止割裂斷層。
(二)優化學科專業及學分管理制度,激發創新內驅動力
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結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進一步完善學科專業預警、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設調整優勢特色專業;同時改革學籍學分管理制度,實施彈性學制,逐步放寬參與創新創業類實踐學生的修業年限;完善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建立順暢機制給予學分認定;建立創新創業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學生創新創業成績單,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內驅力。
(三)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現課程育人
根據新工科人才培養定位和社會發展需要,按照專業“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架構,合理設置創新創業教育各種學習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研究方法、創新創業思維訓練等通識課程;開設體現行業特點、學科專業前沿融入的專業課程;對有創業意向意愿的學子開設創業指導及實訓類課程;對已經開始創業實踐的學生開展企業經營管理類課程,構建多角度、多層次構建課程體系。
(四)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
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專項教研項目,探索實施翻轉課堂、慕課等適應新時代特點的教學新模式,采用探究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加強平時成績和實踐環節的考核,將課堂研討、隨堂測驗、課外作業等納入課程考核,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多元學習、互動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思辨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
(五)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協同師資力量資源
加強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聘請各行業優秀人才,擔任教學、培訓、實踐導師,充分協調發揮校內外師資力量與資源;其次探索成立創新創業類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中心,開展相應培訓;最后將教學成果、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等納入到綜合評價體系中,逐步探索建立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機制,形成一支專兼職結合、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
(六)實施本科生專業導師制,實現全過程的引領與服務
探索實施全過程本科生導師制方案,輔導員與班主任、科創導師三駕馬車齊驅,輔導員做好入學職業規劃與引導;班主任有效指導專業學習與發展;科創導師根據自身研究方向,組建、培育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定期進行創新創業指導和實踐,組織本科生參加各項競賽與項目研究,真正發揮關鍵性作用。
(七)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構建實踐訓練體系
充分利用高校創新創業資源平臺,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依托就業創業服務平臺開展咨詢指導、項目推薦、資金幫扶等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專業創客空間運行體制機制建設,統籌開放實驗室資源,服務于學生創新創業研究和實踐。同時重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依托于綜合性工程訓練中心或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舉辦實驗室開放日、實習實踐等活動,構建實踐訓練體系。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本科生創新創業素養培養的現狀研究及路徑分析,涉及校內創新創業思想引領、人才培養模式更新、課程教學體系完善、優質資源共享、學分管理優化、實踐平臺搭建等方面,聚焦本科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助力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建設。
參考文獻:
[1]孫德林.創新創業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視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劉文杰,陳亮.構建“專創融合”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1-16.
[3]吳愛華,楊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設引領高等教育創新變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
[4]成洪波.地方理工類高校新工科建設:價值審視與實施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26-32.
[5]喬國朝,張爭艷,張建輝,等.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21):85-88.
[6]趙軍,申怡,夏建國.產教合作命運共同體導向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8(7):75-78.
[7]陶西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課程改革[J].創新人才教育,2016(4):27-32.
[8]朱曉蕓,梅偉惠,楊潮.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2(9):82-85.
[9]劉修財,蔣翠珍.我國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9(10):62-68.
[10]仝煥君.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6.
[11]鐘穎.雙創背景下本科生創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8.
[12]孟祥強.山東省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