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革
摘? 要:通過體育傳統教學模式與“雙課堂”教學模式對比,分析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優勢,提出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及實施路徑,實現體育“雙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推進“雙課堂”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施,為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大學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6-0101-05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realiz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ouble classroo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physical education,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research
隨著高校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人才培養質量要求不斷提高,面對連續多年在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中存在的問題:學生體能素質持續下降,體育課教學質量不高、體育鍛煉效果不佳等。不同專家和學者對大學體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實踐等方面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1]。2002年國務院、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綱要》明確提出:“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3],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4]等等。國家相關政策的頒布實施為大學體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指導思想。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為目標,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健全體教融合的育人機制,促進思想文化教育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5],已然成為當前學校體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發展的意義
體育“雙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全面的教育效能,可以在“雙課堂”教學模式下學到教師傳授的體育知識、技能及思政教育內容,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及理念對學生學習技能和健康知識的影響越來越不可忽略。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互相促進,彼此發展,體育“雙課堂”教學的實施最終體現為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彰顯。所以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展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增長有促進作用,對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準確把握和評價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應,對于促進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研究
(一)研究內容
以“雙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認知、體質狀況和運動技能等影響作為研究內容。
(二)研究對象
以青海大學2019級乒乓球選項課2個班級為實驗班,采用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再選取2個對照班沿用傳統教學方法。在實驗的前后,對兩組學生進行體測以及技能測試。最后,對試驗結果進行討論。其中兩個實驗班和兩個對照班男生人數各為60人,女生人數各為30人,共計180人;第一次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76份,第二次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
(三)研究方法
首先在實驗之初,對學生發放第一輪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對“雙課堂”的了解,以及對即將引入到體育課堂當中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看法及期望。其次在實驗組每堂乒乓球課下課前,通過雨課堂、微信群或現場布置課外體育鍛煉內容,然后在實際課堂中以研究對象為主體進行知識反饋,以及對布置的課外鍛煉的效果進行測評。在整個實驗過程結束后再次通過發送第二輪問卷的形式,對比分析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對實驗對象的影響。最后通過對兩輪答案的數據分析與橫向比較,驗證乒乓球“雙課堂”體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實施效果。
三、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對乒乓球“雙課堂”教學模式的認識
表1反映了學生對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的認識,其中排序第一位的是91.89%的學生認為乒乓球課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適合自己掌握運動技能”,這說明體育課“雙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排序第二位的是“豐富課外體育活動”,選中比例為83.68%,這說明“雙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僅體現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上,而且注重課外的延伸;排序第三位的是“實現課內外合作學習”,選中比例為72.97%,說明“雙課堂”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注重課內教與課外學的銜接,增加了技能練習的頻次,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
(二)乒乓球“雙課堂”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調查
表2表明:課堂與課外單一評價為主的選項比例較低,而以“課堂評價為主,課外評價為輔”的聯合評價方式占比高達78.38%。說明“雙課堂”教學模式學習評價區別于當前的乒乓球教學單一評價方式,評價的不僅是終結性的成績,還有過程性的評價。“雙課堂”教學評價機制納入了課外體育活動、運動競賽、訓練、參與活動頻次等內容。這就使得學習評價機制更加立體,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反饋得更全面。
(三)乒乓球“雙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質指標影響分析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學生體質測試主要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主要分析兩組學生身體指標變化情況。實驗前數據測試時間是2020年10月,實驗后數據測試時間是 2021年10月,間隔1年。
通過表3、表4可以看出,實驗前后,男、女生身高體重呈現正常的生長發育規律,實驗后二者并無顯著差異,這說明經過一年的體育“雙課堂”教學,對于生長發育期的男、女生影響不大,伴隨身高體重的增加,肺活量也相應增加。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50米、1000米、800米、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立定跳遠等項目成績都有所提升,但是實驗組提升幅度略大。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學校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學生成績的提高也可能是體育鍛煉干預的結果。除此之外,項目測試成績除了對照組成績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外,實驗組前后成績均有差異。
(四)乒乓球“雙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分析
1. 體育傳統模式與“雙課堂”教學模式技能考核評價指標的比較
表5表明:優化傳統技能考核評價標準,推進“1+N”體育學習評價辦法,即學生每周上1次體育課的同時要參加N次課外體育活動,學生參加課外鍛煉的次數(頻數)計入每學期體育成績。這種學習評價機制的優化,使得評價內容更加立體和全面,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高漲。
2. 體育傳統模式與“雙課堂”教學模式對技能考核成績的影響
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期末體育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分析兩組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技能成績變化情況。實驗前數據測試時間是2020年12月,實驗后數據測試時間是 2021年6月,間隔半年。
通過圖1可知,實施“雙課堂”教學模式后,第一學期技能成績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優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兩組技能成績對比差異不大;第二學期技能成績結果顯示:實驗組優良率明顯增加,80分以上成績占實驗班級人數的66%,對照班級80分以上人數占班級總人數44%。由此可見,經過1年乒乓球“雙課堂”教學,學生的技能水平有顯著提升。
四、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
表6表明:體育“雙課堂”教學的互補、互動有利于形成教學共同體,有利于形成更加全面立體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將課外體育第二課堂納入到教學第一課堂,實現了體育教學和校園“陽光體育”等活動的有機融合,為學生體育鍛煉的時空延續提供支持和保證。
五、乒乓球“雙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路徑
1. 構建課前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預習技能動作要領、體育基礎理論知識。
2. 構建課堂技能學習模式,課堂教師傳授技能和體育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學習技能動作和理論知識,提升運動技能水平。
3. 構建課外體育活動第二課堂學習模式,延續學生課后學習的需求,見圖2。
六、結束語
體育“雙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發展新思路,形成了以體育課程教學為中心,輻射校園體育文化生活,激活學生課外體育主動參與意識,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雙課堂”教學新模式[6]。從改革和實踐的效果看,體育“雙課堂”的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具可操作性和科學性,有利于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有利于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終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有利于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仇婷婷.普通高校體育課內外雙課堂聯動機制研究[J].體育師友,2018,41(2):8-10.
[2]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EB/OL].[2002-06-21].http://www.moe.gov.cn/s78/A10/moe_918/tnull_8465.html.
[3]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EB/OL].[2006-12-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443/moe_1463/tnull_21505.html.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鄭琳川.新時代高校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內涵、原則及其路徑[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6):59-63+69.
[6]梁俏梅.大學乒乓球選項課課內外一體化互動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