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俊 李鴻晶






摘? 要:“互聯網+黑板+移動終端”是我國高校教學信息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首先,從授課形式、課堂管理、成績統計、溝通途徑和大班化教學等方面分析了課程教學的現狀。其次,針對傳統授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雨課堂智慧型、數據驅動型優勢,構建了基于雨課堂互動系統的課前-課上-課后全過程課程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以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課程為例,說明了雨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最后,對雨課堂教學的優勢進行了分析,根據匿名調查結果和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對雨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研究與實踐表明,雨課堂智慧教學提高了課堂管理的效率,提供了精準教學的支持,實現了教學全程的覆蓋,拓寬了師生互動的途徑。90%以上的學生贊同雨課堂授課模式,認為雨課堂的引入使得教學過程更有趣、更有吸引力。進行雨課堂教學改革后,課程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關鍵詞:信息化;雨課堂;微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5-0124-05
Abstrac: "Internet+blackboard+mobile terminal"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irst of al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form, classroom management, achievement statistics, communication ways and large-class teaching. Secondl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intelligent and data-driven in "rain classroom", the whole process course teaching model of pre-class-in-class-after-class based on "ra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On this basis, taking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eismic Desig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n practice is illustrated. Finally, the advantages of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a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 of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nonymous survey and the achievement of course objectiv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show that the intelligent teaching byusing"rain classroom"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provides the support of accurate teaching, realizes the coverage of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nd broadens the way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re than 90% of the students agree with the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and think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rain classroom"makes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After the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he achievement of each teaching goal of the course has been improved in varying degrees.
Keywords: informationization; rain classroom; WeChat; teaching reform
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不易調動學生聽課的熱情
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授課形式以“傳遞-接受”為主要特征,偏重于單向傳授知識,從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和權利。這種較為單一化的形式造成了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參與學習的熱情不高。
(二)有限的課堂授課時間難以保證課堂管理的開展
為了保證上課的出勤率,教師需要通過課堂點名等方式進行課堂管理,傳統的點名方式不僅占用了一定的課堂時間,而且效果也不盡理想,如學生代替點名、點完名后早退、點名前后以各種借口匆匆趕到教室蒙混過關等。課堂時間是寶貴的,尤其對于大班化授課而言,開展課堂管理占用了大量時間。
(三)原始的成績統計方法不便獲取目標達成的數據
達成情況評價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內容之一[1],為了獲取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需要根據每一項課程目標對所有學生的課堂測試、課后作業等平時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完全采用原始的人工統計方法不僅工作量巨大,而且容易產生錯漏。
(四)常規的溝通監督途徑無法掌握課下學習的情況
基于高校教師“有課來,沒課走”的現狀,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對學生的監督主要局限于課堂、課間和考試前專門的答疑環節,即使課后有交流,也僅限于少數學生。班級群也僅限于發送通知、上傳學習資料等,不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無法有效掌握每一個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具體情況。
(五)大班化的人數劣勢很難實現全體學生的參與
大班化教學學生人數多,一個教學班少則有三四十人,多則有六七十人。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沉默不語、不叫不理,學生學習動機弱、參與度低、被關注的份額少、主體作用難以發揮。教師身處這種環境中,也無法實時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
二、雨課堂系統與信息化教學
(一)信息化技術賦予了雨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交流溝通、協同工作、獲取信息、開展決策的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雨課堂將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前沿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創新教學模式,為所有教學過程提供智能化和數據化的信息支持,極大地增加了教學互動、豐富了教學過程。
與傳統的“互聯網+網絡課程+平臺網絡”教學相比,雨課堂通過實時的信息推送和互動,不僅拉近了師生和教學內容的距離,而且能夠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跟蹤監測和實時評價[2-3]。與其他教學互動系統相比[4-5],雨課堂采用了基于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帶設備)的教學模式,學校不需要投入購買、安裝任何新的硬件設備,師生只需要利用自己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教學活動。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課)等“互聯網+網絡視頻教學+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相比,雨課堂通過自由組合不同的教學資源,將PPT、MOOC、手機微信融為一體,賦予了教學更大的靈活性。
(二)雨課堂系統開啟了信息化教學的新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75萬名師生使用雨課堂開展教學活動,注冊班級超過6萬個,涉及的教學機構和相關單位超過5000個。其中,有超過83%的機構為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廈門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近20所國內高校全面開展了雨課堂桌面軟件的預裝工作,由此進入了智慧化、數據化教學時代。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評價雨課堂讓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了“抬頭的利器”,“以95后大學生的話語方式和時尚現代的呈現手段,把線上線下的學習成果展現出來,讓我聽后深受感染、深受啟發”。夏魯惠[6]在《教學信息化必須面向教改實際》一文指出,雨課堂預示著我國高校教學信息化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就是“互聯網+黑板+移動終端”。
三、基于雨課堂互動系統的課程教學構建
(一)課前:教師線下設計教學,學生線上預習課程
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是否適宜翻轉教學重構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充分規劃所需講授的知識點,融合蘊含的思政元素,關聯涉及的學科前沿。利用雨課堂互動系統有策略地設計課堂限時測試和課堂討論環節,包括測試的數量、題型、發送節點及討論的主題等,使課堂互動能貫穿于授課過程,起到對授課內容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并能反饋學生對課程目標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圖片、動畫、視頻、工程案例等多媒體課程資源,制作授課課件和預習課件,對于適宜翻轉教學的課程內容,預習課件配合微課、慕課和檢測預習效果的小測試。學生根據推送至手機端的預習要求和預習課件完成課前預習和測試,教師在手機端查看學生的預習反饋。
(二)課上:教師、學生線上線下互動教學、實時反饋
教師打開授課課件,微信掃碼登錄,開啟雨課堂授課模式。學生微信掃碼簽到,進入課堂,教師將二維碼暗號寫在黑板上,方便遲到的學生加入,教師根據系統實時統計結果掌握學生出勤情況。教師開始授課,學生手機端同步接收到課件。授課過程中,學生隨時點擊PPT下方的“不懂”進行匿名反饋。教師發送限時測試幫助學生加深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并向作答又快又好的學生發送紅包獎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隨時查看“不懂”反饋和限時測試作答情況,并及時了解全體學生對課程目標的掌握情況,動態調整授課進度和內容。教師利用彈幕互動、隨機點名等功能組織課堂討論,提高學生注意力和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
(三)課后:教師線下評估改進,學生線上復習提升
教師每次授課結束后接收雨課堂課程報告,通過查看課堂人數、學生數據、習題數據、課件數據等獲取課堂出勤率、學生排名情況、課堂限時測試作答情況和正確率、學生對課件內容的“不懂”反饋等,多維度了解學生對本次課程目標的掌握情況,以便下次授課時加以解釋和補充,提高教學效果。對本次授課中發布的主觀題進行評分和點評,發送階段性測試題目供學生課后復習提升。全部課程內容結束后,批量導出數據,通過查看習題總得分、到課率、課件查看率、互動總次數等匯總數據,為多元化評價學生的課程成績提供參考。
基于雨課堂系統的課程教學構建如圖1所示。
四、雨課堂教學實踐案例
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是一門理論難度較大,學時較少,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且授課學期學生以求職或考研為主,學習積極性不高[7]。針對這一問題,教學團隊進行了教學改革。下面,以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課程中的一講為例,簡要說明雨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建雨課堂授課環境
在雨課堂手機端中創建課程和班級,向學生發送二維碼,學生掃碼進入課堂,如圖2所示。
(二)授課并同步推送課件
開啟雨課堂授課,系統將講授的幻燈片逐頁發送到學生手機端,使全班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即時查看課件而不再忙于抄寫和拍照,使手機成為學習工具,如圖3所示。
(三)重要知識點問答互動
針對“地震災害屬性”這一重要知識點,開展隨堂限時測驗、課堂討論、隨機點名問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幫助教師實時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融入“工程倫理教育”這一思政元素,如圖4所示。
(四)查看并分析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結束后,根據“課堂報告”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如在下一講中對正確率不高的習題所對應的知識點進行回顧,幫助教師精準教學,如圖5所示。
(五)推送課后作業
向學生推送課后作業,學生完成后再發送至雨課堂平臺,供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與運用能力,如圖6所示。
(六)推送下一講預習材料
將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預習課件配合科學動畫、新聞等拓展視頻,幫助學生形象、生動地預習課程內容,并了解課程內容在現實中的作用,如圖7所示。
五、雨課堂教學優勢與效果分析
(一)以簡單易學的操作方式賦予了智慧教學的體驗
雨課堂是一款智慧教學工具,教師只需要一臺電腦和一部手機,安裝一個雨課堂的PPT插件就可以開展雨課堂教學,學生僅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進行學習。通過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賦予了全新的體驗,快捷地實現了大數據時代的智慧教學。
(二)以時尚高效的技術手段提高了課堂管理的效率
所有學生掃碼簽到的整個過程僅需要1~2分鐘,相比于傳統點名耗時7~10分鐘,節約了時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隨機點名和查看隨堂測試名單的方式檢驗掃碼簽到的真實性。課后,教師可以獲得進入課堂人數、簽到學生名單時間、未簽到學生名單等詳細數據。以本人教授的兩個教學班為例,采用掃碼簽到后,平均有效出勤率分別達到98%和96.3%,方差分別為0.020和0.018,相比于以往高年級課程70%~80%的出勤率有了顯著提高。
(三)以全面立體的數據分析提供了精準教學的支持
雨課堂會對教學數據進行全周期采集和分析,包括投稿次數、彈幕次數、“不懂”反饋等課堂互動信息,學生課堂答題正確率和得分統計,課后完成作業情況和得分統計,課前預習內容、持續時間和完成時間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量化學習情況,評價平時成績,反思和總結教學過程,幫助教師精準教學。
(四)以課堂內外的融合模式實現了教學全程的覆蓋
課堂教學結束后,雨課堂可以向學生推送課后作業和預習材料。作業形式既可以是試題分析,也可以是實踐(或實驗)活動。學生可以制作視頻或PPT發送回雨課堂平臺。雨課堂還內置了免費名校慕課視頻,教師可以將帶有慕課視頻、圖片、語音、習題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輕松翻轉課堂。
(五)以新穎實用的功能設計拓寬了師生互動的途徑
學生可以將上課過程中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標記,反饋給教師。開展互動討論時,學生可以通過手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呈現在屏幕上。開展隨堂限時測驗可以幫助教師實時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學習情況,將大班化教學中的人數劣勢轉為優勢。
課程結束后,首先對106名接受雨課堂教學的學生進行了匿名調查,統計結果如圖8所示。由統計結果可以看出:90.48%的學生贊同雨課堂授課模式;97.14%的學生認為雨課堂的教學使得教學更有趣、更有吸引力。
此外,以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課程為例,對利用雨課堂開展教學后的課程目標達成情況進行分析,并與傳統授課模式下的情況[1]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進行雨課堂教學改革后,課程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圖9所示。
六、結束語
本文在對傳統授課模式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雨課堂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構建了課前-課上-課后全過程雨課堂教學模式,并以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課程為例,開展了教學實踐;在此基礎上,對雨課堂教學的優勢和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分析。
教學實踐和研究表明,雨課堂系統是一種簡單易學、時尚高效的教學技術手段,賦予了教學過程智慧化的體驗,提高了課堂管理效率,通過數據驅動為精準教學提供了支持,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過程的全覆蓋化,拓寬了師生互動途徑,從而使得教學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對學生的學習幫助很大。進行雨課堂教學改革后,課程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廣俊,李鴻晶.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課程達成情況評價研究與實踐——以“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為例[J].中國建設教育,2019(6):4.
[2]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26-32.
[3]Sakai. The Sakai Project[EB/OL].http://www.sakaiproject.Org.
[4]李盛豐,崔鴻,陳麗莎.Clicker在交互式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20):19-20.
[5]汪麗,潘建斌,馮虎元.基于BYOD的高校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1):39-45.
[6]夏魯惠.教學信息化必須面向教改實際[N].光明日報,2016-7-26(13).
[7]孫廣俊,李鴻晶.“多媒體-工程案例-數值仿真”模式結構抗震原理教學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