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
【摘要】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之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課堂要求教師為學生搭建思辯的平臺,有效制造思維“碰撞點”,引領學生去質疑問難、整合對比、辨析爭論,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發展與提升;質疑問難;整合對比
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從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來講,理想的學習狀態應該是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的深度學習,而非被動接受知識、儲存信息的淺層次學習。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的思維碰撞課堂就是要運用質疑問難、整合對比、辨析爭論等教學策略,聚焦思維碰撞點,不斷地在聚合、發散、再聚合的碰撞過程中將學生思維推向深處。
一、質疑問難,引發思維碰撞
問題是創造的先導,思維的起點。基于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的課堂,其核心支撐是學生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的形成。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構建過程,學生應該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是教師提問,學生應答,教師追求的是“標準答案”,學生思考的是“什么是標準答案”。課堂上學生是被動接受為主,學生的思維沒有喚醒,參與度低。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鼓勵學生自己提問,拉動學生思維張力,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當然,教師也必須明白,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非都有思維價值。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合,再優化問題,讓“疑難”真正成為課堂思維碰撞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縱向提升,產出思維成果,最好是高階思維成果。
【案例】《木蘭詩》課前問題清單:
生1:為什么要寫“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生2:木蘭女扮男裝怎么可能不被發現?
生3:木蘭從軍是因為孝順還是因為愛國?
生4:如何理解“木蘭不用尚書郎”?是因為她的女兒身不敢而不是不慕名利嗎?
生5:天子知道木蘭是女兒身嗎?為什么沒有追究她的欺君之罪?
……
將以上問題進行整理歸納,不難發現多數問題都聚焦在質疑木蘭的“女兒”身份上,而部編版教材預習提示中明確指出“這首民歌既展現木蘭的英雄氣概,也表現她的女兒情懷”。于是,教師以“你更欣賞花木蘭的英雄氣概還是女兒情懷?”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理解人物暗藏于英雄氣概下的女兒柔情。
“你更欣賞花木蘭的英雄氣概還是女兒情懷?”這個問題,具有限定性和開放性相結合的特質,是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的高階問題,學生圍繞主問題展開討論探究,深入到文本的內在本質,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因此,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語文課堂,基本原則是遵循“學”的邏輯,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產生深度探究的強烈愿望。再次,教師要講究問題設計的方法和藝術,要因勢利導,用好學生的閱讀初體驗,歸納提升學生的問題,讓它為課堂所用。
二、整合對比,聚焦思維碰撞
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語文課堂,還可以通過多文本的比、對、讀、議,實現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其課堂應該具有多文本、多視角、重探究、重統整的特點,其精髓在于整合、聚焦思維,形成結構化理解。這是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方法,更是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案例】七年級下《短文兩篇》
本節課教師以學歷案的形式,設計了四個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一:問題聚焦
誦讀課文,思考:為什么編者把《陋室銘》和《愛蓮說》兩篇文章放在一起?
課堂活動二:探究研讀
結合文本,說說兩位作者分別認為君子應具有怎樣的情操?
課堂活動三:對比分析
結合文本,同時聯系劉禹錫、周敦頤的主要事跡,說說你更認同和欣賞誰?
課堂活動四:品鑒情感
結合你的閱讀積累和生活體驗,聯系實際,談談你心中的君子還應該有怎樣的品質?
【案例】《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對比閱讀
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自學課文,從線索組織、表達方式、寫景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比較其不同之處,且探討了表現手法、寫作順序的相似之處。然后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享,深化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案例】古詩群文閱讀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共有古詩13首,教師將全班分為6個小組,要求學生任意挑選其中2-3首組合(也可以結合課外),由學生自選課文,自定比較角度,學生主講,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這個群文教學共分8節課完成,課題分別是:“《望岳》和《登飛來峰》主題比較”“《改革者龔自珍》和《己亥雜詩(組詩)》對比閱讀”“《春夜洛城聞笛》和《望岳》對比閱讀”“《泊秦淮》和《賈生》對比閱讀”“《登臨詩》對比閱讀”等。
以上課堂的共性是教師著眼于適應未來社會的閱讀素養需求,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詳細研讀年段目標,充分領悟教材編寫者的精神來進行素材開發,以“一”帶“多”,豐富教材內容,把課外閱讀材料巧妙植入課內。同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地保障學生自讀自悟、質疑探究、討論分享的時間。交給閱讀方法,在挑起學生的閱讀欲望、探索欲望后,適時搭建“腳手架”,運用整合、比較、甄別、篩選、判斷、評價等一系列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比較力、判斷力。
三、辨析爭論,深化思維碰撞
“通過對話和各自闡述自己的理由進行爭論,這是21世紀教育需要的手段”。思維碰撞的課堂還需要教師能隨時抓住學生的思維的火花,適時進行引導,帶領學生辨析爭論,使思維碰撞時刻發生。
【案例】《未選擇的路》課堂實錄片段
師:如何理解詩中最后一段?人教版教師用書上說:“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惆悵是傷感、愁悶、失意的意思。你贊同嗎?
生1:不贊同!我知道詩人38歲時,放棄他在一所師范學校教書的職業,選擇寫詩。后來他四次獲得普利策獎,被譽為“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根據知人論世的原則,我認為他是不太可能傷感愁悶,而應該是無怨無悔的。
生2:我不認為如此。并不是說最后成功了,就一定不會惆悵。奮斗的過程中,有惆悵,有失落,是人之常情。
師:兩位同學說得似乎都有道理,同學們能不能從詩中找到依據?
生3:詩中最后一節提到“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既然是嘆息,那肯定是有遺憾有失落的。
生4:你應該注意到“輕聲嘆息”的“輕聲”二字,是“輕聲”而不是“沉重”,說明這種嘆息就是一種淺淺的惆悵,它應該超越了具體的人或事,是有哲理意義的。
生5:最后一段第一句“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也許”說明這種嘆息只是作者的猜想,也就是作者預料到某一天自己會輕聲嘆息,但是作者依然做出了選擇,這更說明,作者對自己的選擇是義無反顧的,他堅信“所有的一切皆由此而鑄”
生6:詩中出現了多處“但”“雖然”,可見,選擇這條路,作者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他知道今后會面對什么。所以,他對自己的選擇是堅信的。
師:同學們的發言很精彩,其實我們閱讀詩歌,就是應該這樣,既要知人論世,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也要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二者都需要我們從作品出發,緊扣文本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解讀詩歌。
……
本案例中,教師利用了課堂生成的教學沖突——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是否是“惆悵”的,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讓他們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通過不斷地辨析爭論,深入到文本的內在本質,從而將思維引向深入。在這節課中,參與辯論的學生將自己的思想通過組織語言表達出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碰撞時,臺下的學生也隨著辯論的深入有豁然貫通之感,使學生的思維內容更全面、思維品質更深刻。
當然,思維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結合自己對學習目標的理解,有梯度、有計劃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設思維碰撞型課堂,利用質疑問難、整合對比、辨析爭論等策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思維訓練,使思維的批判性、深度性和邏輯性得以發展。
[本文系廣州市天河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初中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Y068)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