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秋萍
【摘要】故事是思想的烙印,更是靈魂的交流。把“講好中國故事”融入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化抽象邏輯為生動情節,有效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提高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強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浸潤小學生的心靈,進而引導小學生從小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政治認同。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創新實踐:講好黨史故事,弘揚紅色基因;講好歷史故事,增強文化自信;講好發展故事,培育民族自豪感;講好身邊故事,提升道德修養。
【關鍵詞】小學;思想政治;講故事;潤童心
“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展形象”的重要使命任務。思政課教師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溫度;講清事實道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厚度;堅守信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為此,我們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進行了以下的創新實踐,收到良好效果。
一、講好黨史故事,弘揚紅色基因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全校師生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十分必要。我們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開展“黨史每周講”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紅軍不怕遠征難》《一封家書》《八女投江》等,一個個感人的黨史故事,讓全校師生在學習黨的光榮傳統、感受黨的偉大成就、感受革命精神中,弘揚紅色基因、傳承革命之志。
在《八女投江》故事中:抗日戰爭時期,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投江殉國,在她們生命最后一刻仍然進行殊死抗戰,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八名女戰士的年輕熱血染紅烏斯渾河。她們的軀體,連同她們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融入江河,同時,也在全校師生心中鑄就起一座尊嚴不可欺的偉大豐碑。聽完故事,我們還布置師生通過網絡觀看歌劇《八女投江》,不少師生都表示抗聯女戰士們寧死不屈,是氣節;忍辱負重,是真正的堅強。她們為了新中國而奮勇獻身令人感動落淚,學生們也深深感到新中國來之不易而立志報國。
二、講好歷史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的主陣地,同時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每學期的“思政第一課”,我們精心選材、用心準備。如,《永遠跟黨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充分發揮“思政第一課”引領政治立場的重要作用。各年級日常的思政課,我們開展體驗式實踐研究,增強課程實效。如,《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8課《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我們通過精美課件、視頻,讓學生們充分感受漢字的寫意之美、形體之美、書法之美,通過猜古漢字、找古漢字、寫古漢字、欣賞古代名家書法等活動,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絢爛多姿,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通過體驗性學習活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效,讓學生們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立志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才。
中華傳統文化除了書法,還包括對聯、傳統節日、古詩詞、戲劇、曲藝、國畫、燈謎,等等。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蘊藏著華夏文明的精華。我們充分挖掘這背后的資源,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自信,培育民族自豪感。因此,我校注重在傳統節日開展有意義的活動,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深深埋在學生們的心田。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就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機。如春節,我們以“一起感受春聯之美”為主題,開展貼春聯賞春聯的活動,讓學生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參與除舊迎新貼春聯并收集三副自己最喜歡的春聯。“國泰民安逢盛世? 風調雨順頌華年”祝福祖國,“平安富貴財源進? 如意吉祥家業興”努力奔小康,“福星永照平安宅? 好景常臨康樂家”祈求平安喜樂……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春聯,不但讓學生們感受傳統節日的喜慶,而且通過收集春聯感受到人們對祖國富強、社會和諧、家庭美好的向往與追求。清明節,我們每年都會以“緬懷先烈,繼承傳統”為主題,組織學生們到學校附近的陳海濱烈士墓進行緬懷活動:聆聽革命烈士故事、敬獻鮮花、向烈士鞠躬默哀等。此外,我們還把活動做延伸,相繼開展“觀紅色影片,憶時代英雄”“學英雄,做先鋒——我是小小演講家”等活動,學習革命先烈故事,表達敬仰之心。
三、講好發展故事,培育民族自豪感
我們將思政課堂做了拓展和延伸——國旗下課程。周一是一個新的開始,學生們從周末休息的“巢穴”里來到學校,拍打著身體和精神的“翅膀”,整裝待發。他們需要激勵,需要鼓舞,需要洗滌,需要像一個出海打魚的漁翁一樣充滿斗志,而學校就是學生們出發前的那個海港。所以,我們把周一早上的“國旗下講話”做成一門課程,摒棄以往照本宣科、泛泛而談、脫離實際、無針對性、形式單一、流于表面的做法。而是站在學校“和合”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學生需要層面進行考慮。基于此,我們采用“校長講故事”的形式,小處見大,平中見奇,力求將每一個簡單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展現得更為生動,讓學生們“鉆”進故事里,自己去領會,去學習。如,2020年5月27日11點整,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頂。跨越了45年,我們中國人同一天登臨珠峰。又如,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衛星成功發射!相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這標志著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標志著北斗系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是中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標志之一。這是非常好的教育題材和教育機會,我們分別以《我們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北斗·后浪》為題,用故事的形式把好消息娓娓道來,激發學生們為祖國而自豪、為科技發展而發奮讀書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講好身邊故事,提升道德修養
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好聽,更多是為了致用,引發學生共鳴,觸動學生心靈。我們讓“國旗下課程”走向學生們的生活,從學生們中來、到學生們中去,從學生們中尋找資源、為學生們的現實生活提供服務和引導。如,我們在樓道發現有午餐吃過的雞腿骨頭,所以,我們以《一塊骨頭的游歷記》為題給學生們講故事;又如,我們發現有學生把洗手間的紙巾撕來玩耍,對此,我們沒有批評教育,而是以《紙巾家族的告白》為題給學生們講故事。學生們聽完深受觸動,類似現象基本絕跡,學生們愛校愛家的生命自覺大大增強。
最是故事潤童心。我們把活動陣地設在課堂、校園、校外、家庭,時時處處“講好中國故事”,全方位、多渠道亮出“中國名片”,讓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故事,對中國好故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思想性與實踐性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李唯.國旗下課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