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近日,筆者閱讀了《河北教育》綜合版的“世界讀書日·思想之光”欄目,感觸頗深,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幾位作者分享了他們與讀書結下的不解之緣。摘錄其中部分段落,以饗讀者:
讀書讓我們的擁有更豐富、眼界更高遠、腳步更堅定。在黯淡的時刻、在艱難的時候、在平淡的時日,當我們捧起書,就是捧起了一路火種,它點燃、照亮、引領,我們的精神藤蔓就有了攀升的方向。
閱讀是人類自有文字以來一種至為美好的人生體驗。在我們的語言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給人以美好想象的描述,比如“黃卷青燈”“懸梁刺股”。可是,這種人類與書本深度接觸且甘之如飴的情景似已漸行漸遠。曾幾何時,在人與書之間突然冒出了一個“第三者”——電子化閱讀。隨著WiFi信號以一種無孔不入的態勢席卷生活的每個角落,隨著電腦的便攜化和手機的智能化,閱讀變得無比簡捷、豐富和多元,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讀。
或許有人覺得,電子閱讀、互聯網閱讀的出現給了全民閱讀一股助力。殊不知,它們與傳統閱讀之間有著質的區別。電子化閱讀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淺閱讀”的盛行和閱讀的“碎片化”。閱讀只是在消磨時光時,我們便懶得思考與探究,很多閱讀內容“隨拾隨扔,過目即忘”。當閱讀過多地變成群體間的“推送”和“分享”時,個體的鑒別與批判變得不再重要,大腦開始讓位于手指。
誠然,電子書有其難以取代的優勢,比如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但這些優勢往往同時也造就了它的劣勢——習慣于便利的超級鏈接,常常打斷了深入細致的思考;過多依賴于搜索引擎,往往縱容了思想層面的惰性。這種閱讀碎片化、思維平面化的傾向,導致的后果便是人們思維品質的退化。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生活方式、閱讀方式也同樣是多元的,我們當然無須對電子閱讀抱以偏見,但“淺閱讀”不應當成為閱讀的主流方式。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拒絕浮躁的、獵奇的、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努力克服閱讀和思想上的惰性。當然,這要依賴于全社會——尤其是家庭、學校以及文化部門的協同努力。
全民閱讀,是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WiFi時代,更需要擺脫無效、無聊信息的困擾,好讀書、讀好書,讓書香浸潤我們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