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第二十一中學 李清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已日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視。課堂教學雖然只有一方小小天地,但是創設多種語文教學情境,有助于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注意到了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會主動產生求知欲。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因勢利導,并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出富有興趣的教學情境,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我們知道,興趣屬于一種非智力因素,這種非智力因素是可以培養和激發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可見,教師想盡辦法讓學生親自參與并能獲得成功的快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比如,對說明文的學習,即使是智力高、學習意志強的同學也頗感興味索然,這就看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在學習《臥看牽牛織女星》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課下搜集和牛郎織女有關的故事、古詩詞等,把課文中涉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有關知識用簡筆畫畫出來,上課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加以展示。如此一節課,學生能饒有興趣地自主學習,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效果也令人滿意。又如,戴望舒《雨巷》這首現代詩,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讓學生搜集了有關“丁香”這一意象的詩句。有南唐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如此不僅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這種趣味化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所學內容,充分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想象是創造力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生活。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想象,那必然是索然無味的,教學效果必然是不佳的。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他們對語文學習就越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想象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中學生雖然非常富于想象,但由于他們的知識和經驗不夠豐富,雖然有想象的靈感,但往往轉瞬即逝。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想象的靈光,并通過設置恰當的語文學習環節引導學生表達出來,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人的思維是極富個性化的,正如一千個人眼中就會有一千個林黛玉一樣,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理解也是千變萬化的。因此,營造一個使個性充分發展的寬松氛圍,是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教師根據情況設置一些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問題,特別能鍛煉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李白的《蜀道難》,這首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在詩中他馳騁自己的想象力,加入神話傳說,采用比喻和夸張等修辭方法,創造出一個離奇的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情感傾注到所描繪的對象中,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真所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充分引導學生理解了這首詩后,我讓學生模仿李白的這首詩,運用想象、夸張等手法寫一首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學生學習興趣十分濃厚。雖說他們的創作還有不少瑕疵,但通過這次活動,鍛煉了學生創作性思維。這個收獲遠比詩歌本身更重要。關于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說紛紜。針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查閱資料,寫一篇小論文,談談自己對這首詩立意的見解,學生們饒有興趣,都寫出了自己的小論文。以上兩個教學環節充分實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的創作思維,還給他們帶來了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是他們以后人生學習的永恒動力。
教師引導性置疑。學貴有疑,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沒有疑問,只是被動接受,那么他們所學知識必然不牢固,也不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談不上創造性思維。在語文課堂上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受閱歷和知識的限制,思維不夠發散,語文課上似乎一聽就明白了,沒有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打破這種局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于每個學生學習狀況不同,在設置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巧妙尋找到質疑的突破口,盡量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如對古詩詞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只知是千古名句好,卻不知好在何處。如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對語文素養較高的學生,可讓他們從語言、修辭、詞語運用等角度寫一寫對這兩句詞的感受和評價,歸納總結鑒賞方法。而對于語文素養暫時較低的學生,就只讓他們品味一下“羽觴”“飛”這兩個詞在句中的妙處就行了。通過這種分層引導,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產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自主性置疑。在課堂上如果由教師一味地提出問題,那就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久而久之,學生定會產生某種厭學情緒、懶學情緒。而如果讓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的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置疑,學生所提的問題中會有被教師忽視而對文本學習十分重要的問題。學生所提問題在被教師肯定后所獲得的成功的體驗,會使學生產生更為強烈的求知欲。如教學曹禺的《雷雨》時,學生就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的問題,分成了兩種不同的見解。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賽,雙方同學熱情高漲,查資料,尋找辯論突破口,學習辯論賽的環節等。這一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雷雨》的理解,也讓學生對辯論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體驗到了質疑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通過自主質疑,不僅使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而且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持久的動力。
情境教學為在課堂上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多種可能,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學起來興趣濃厚,師生雙方教學相長。在課堂上實現學生的主體性,情境教學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更多的積累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