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毅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給學校的學生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機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發展模式,進一步為高校管理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探討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高校信息化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廣大高校的信息管理已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極大方便了對于學生信息的全面管理。
廣大高校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直接決定了其學習成效及未來發展,因此,在開展高校學生信息管理工作過程中,應高度重視社會大環境背景。目前,受互聯網發展的影響,學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等各類因素影響,其生活及學習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高校學生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受互聯網影響,學生在虛擬網絡世界中容易給其身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進而產生部分心理健康問題[1];并且在網絡空間中受到各類不健康信息及文化影響,還有可能造成學生思想不純潔、道德不高尚的負面現象,限制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甚至會導致學生對于道德行為的錯誤判斷。基于上述因素,廣大高校應營造健康的管理平臺,為學生健康發展構建良好環境空間。
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工作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相當部分高校的學生工作管理者嚴重忽視了管理制度的建設,嚴重限制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發展以及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步伐。根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結果,目前我國的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如信息化數據內容相對較少、管理制度建設不具有針對有效性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平臺的構建。此外,在實際學生管理工作中,還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高校各院系、各部分之間的管理目標差異性較大。基于以上因素,高校在建設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并為實際管理工作做好制度支撐保證。
隨著教學技術改革工作的穩步推進,現階段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過程中,管理信息化技術的引入有效打破了傳統管理工作的各類限制,并且將以前教師單向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扭轉為以引導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高校教師通過制定相關教學計劃,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及時與教師進行網絡交流與溝通,切實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基于此,高校在實際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應引導教師高度重視信息化平臺的深刻內涵,并切實加強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進一步為教育事業改革及創新發展做好基礎支撐,助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綜合發展。
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核心目的就是信息化技術將各項目管理進行鏈接,進而想成系統性的管理體系,在學生綜合性管理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一是切實滿足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需求。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都是以年級分層進行管理的,同一年級層次的管理工作及信息化平臺建設就涉及到多個班級,因此,以班級為單元平臺構建才是學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內容。此外,當前高校管理工作主要由輔導員負責,相關學生管理工作包括如獎學金評定、考試通知等各類瑣碎工作,容易耗費管理者的大量時間,通過建設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利用平臺中的各種分析功能模塊,能夠有效整合各類資源,極大地減輕學生管理工作量,切實滿足學生工作管理需求[2]。
二是實現學生管理工作流程化和信息化。除了學生的基本信息以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還涉及如課程、專業調整等事務性工作內容,目前,大部分高校就相關事務工作已發布有明確制度性規范文件,但是,由于高校學生人數眾多,傳統的管理模式難以確保信息傳達到位。因此,使用管理信息化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優化管理流程,創新管理方式,進而確保將各項事務性工作信息有效傳達至每一位目標學生。此外,還可以通過設置相關權限,有效創新教育管理方式,進一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是為管理工作改進提供信息數據支撐。廣大高校輔導員還可以使用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進行學生各類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狀態。目前,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視野等都較為開闊,但是也造成他們普遍存在諸如學習熱情不高、沉迷網絡游戲、管理難度大、眼高手低等問題。通過管理信息化平臺,能夠給各類教學管理工作提供極大便利,并且還能夠廣泛收集來自各方的反饋信息數據,進而發現當前學生及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實現改進再提升,促進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續發展。
一是新生信息管理系統軟件功能重點。主要是自動化的新生報到信息管理,在較短幾分鐘時間內即可完成班級數、專業等信息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是高校新生報到前,系統基于分數、性別、生源地等信息進行班級智能分配,并可實現相關名錄信息表格打印;其次是在高校新生報到過程中,由系統核實身份證,進行學生信息核對、報到狀況統計等工作;最后在報到完成之后,還可通過自動化系統實現班級學生信息、學籍注冊、教務信息表等級等工作。
二是日常信息管理系統軟件功能重點。能夠為高校學生的日常行為量化考核進行有效提供,比如在學生課堂考勤、班級或年級評比活動等工作中具有優秀的管理功能。此外,相關高校的助學金貸款管理系統模塊的功能,能夠實現學生信息的登記和更新,并且通過對相關財務數據表格進行打印等操作,進而實現對貸款批復后事宜的管理。
三是關于學生綜合報表管理系統思路。關于學生綜合報表管理系統的建設思路,是以學生的準確信息數據為支撐的,旨在為使用者提供更為快捷、準確的信息查詢,比如在系統中通過對學生點選、對需求字段選擇等操作步驟后,系統就會生成相應的目標表格,特別是相關報表記錄以及相關字段,由系統所生成數據通常無須校對,具有高度的準確可靠性,因此,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能夠極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及數據準確獲取。
目前,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還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因素,為進一步推動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以及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四方面的針對性策略,供廣大教育管理工作者探討:
一是應加強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宣傳推廣工作,一方面要重視確定教學基本目標,利用平臺實現學生的高效管理,通過全面分析當前高校的學生管理現狀,針對資源進行目標規劃設計,創新傳統的教育目標,使得信息化平臺建設更具服務和管理化;另一方面就當前學生基本狀況,應獲取學生資源,制定科學教學實施計劃,然后利用網絡平臺共享學生數據,完善推廣機制,建設更加合理的教育創新機制。二是應建設混合型學生管理機制,一方面建立科學管理體系,利用內外專家,開展對學生管理者的評價及技術培訓,以提高其對于信息化平臺的認識;另一方面打造普及型管理平臺,確保更多的教師能夠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此外,構建示范型的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還應該注重學生、教師間的交流溝通,通過信息化管理有效激發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主動和積極性,進而為創新管理制度做好基礎支撐[3]。
通過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可以實現學生信息的動態化顯示、監控和管理,全面提高學生信息分析的科學合理及客觀真實性,應注重建設具有針對性、系統性較為全面的功能模塊,并利用子系統的支撐來進一步實現學生信息的科學管理與有效維護。一是運用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以下的功能:一方面是對學生信息進行查詢、統計等分析管理功能;其次是能夠實現對信息的針對性或者批量維護;然后是實現信息管理系統與高考系統之間的有效銜接,方便將錄取的學生信息直接轉接到高校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中來,進一步實現學生信息的高效管理;此外,還可建設通過分析教學部門現狀,進行學校工作的系統統計及細化內容的有效分析。二是在建設學校管理信息化平臺過程中,還能夠有效分析擴張功能,一方面可以在排除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實現對學號等信息的自動化修改;另一方面在學生信息管理過程中,還可以支持學生照片格式的處理,進一步為后續考試報名等照片提供科學依據。
為進一步確保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的有效運行,一是要強化管理組織結構的創新。一方面是要設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生管理信息化組織結構,比如高校可通過設立工作領導小組,設置各類信息化管理工作標準、崗位職責以及相關政策等,進一步協調好管理工作,實現信息科學管理與維護;另一方面是推行協同矩陣管理結構,特別是針對網上業務辦理,以確保高校的各個部門間能夠實現業務協同與信息共享,最常見的就是一卡通工作流形式。二是要進一步創新信息化業務管理流程,就傳統的分散業務,可以通過優化目標來實現重組和改造,從而簡化業務程序,更加便捷、高效。比如在獎學金的發送中,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統一前置條件審批,縮短獎學金發放流程及時間限制,也有效降低人工審核成本及問題。
建設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能夠使得信息化運動及管理得到創新性發展。一是要構建戰略性評價標準。在高校人才管理過程中,應強化構建戰略性的人才管理機制,才足以保證信息化管理體系以及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得以良好顯示,比如高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滿足人才管理需求。二是要設立科學合理的基礎設施評價指標。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是最基本的內容,因此,應注重設立諸如個人電腦數量、校園網覆蓋率等基礎設施評價指標,通過有效性評價,為創新學生管理工作指明工作方向。三是要設立創新的信息資源管理評價類指標。應注重將信息化最為基本,進一步開發和有效利用各類信息資源;此外,在信息化制度建設中,還可以通過對不同信息的分析,實現學生數據資源的合法合理地共享。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對于教育行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在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也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廣大高校應結合實際需求,應用新信息技術推進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構建符合高等教育事業需求的管理平臺,并充分發揮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功效,切實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構建高效、開放的學習平臺,促進主觀能動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