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子心 劉 嫻
(云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2019年《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以來,今后五年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各項部署被進一步明確。其中,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首要重點任務。[1]而課程思政就是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這樣的理念遷移到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即是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旨在成就融合人文教育與自然科學的新突破。
課程思政理念推行以來,各高校在各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進行了積極探索,生物類課程作為理工科課程中自然科學類的代表,在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經驗積累。但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重要的中學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思政的融入卻有些薄弱。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學階段正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在這一階段利用學科特點穿插適當的課程思政元素,勢必對“立德樹人”終極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所裨益。
中學生物學本身即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科教興國等政策的實施、國內前沿科技的發展,也使得中學生物教學能夠與多種課程思政元素產生融合,易于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中學教師和中學生對中學生物學課程思政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傾向性。部分以課程資源開發為背景的中學生物學教學研究顯示,含有課程思政元素的課程資源相較于其他課程資源更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形式與教學內涵。[3]因此,中學生物學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種子植物營養器官的知識點主要分布在2011版新課標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這一章節重點介紹了種子植物營養器官的結構和功能,能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1.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一:政治認同,辯證統一
植物營養器官之間的辯證關系“根深葉茂,本固榮枝”,運用到我國社會建設來說,就是基礎建設打得扎實,國家發展才得以飛躍。只有夯實了國家的基礎,人民才會安居樂業。根正才能苗紅,根深才能蒂固,對個人來說,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品作為“根”,就算擁有再多的學識和技能也很難為國家民族做出卓越的貢獻。教師通過對生物學簡單現象的升華,能夠促成學生對國家發展前景的認同以及幫助學生形成辯證統一的樸素觀念。
2.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二:家國情懷,奉獻精神
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又相互抑制的,在特殊時期和背景下,只選擇主要目標,必然會犧牲掉作為“小我”的部分,這是植物奉獻精神的一種體現。比如種植番茄時,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果實,必須在幼苗狀態時進行“打尖”。而從抗美援朝到戰疫一線,無數人也為我國的發展需要所奉獻。在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中國發展中,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也需要情系家國,做好為社會的需要而奮斗和犧牲小我的準備。
3.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三: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詩句能夠作為思政切入點供教師使用。例如,“歲寒三友”中的竹和梅耐寒,因此被古人賦予高潔的象征;“樹怕剝皮”的原理是植物韌皮部被破壞,無法運輸養料和水分;中藥材中的能清熱解毒的黃連是植物黃連的干燥根莖,而黃連根莖里富含能抗菌的黃連素等。教師將中學生物學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4.課程思政教學實例四:可持續利用
人類的生產生活也離不開植物。杜仲的干燥樹皮是一味傳統中藥材,制作藥用杜仲取材時難免會影響杜仲的生長。但只要科學地利用杜仲樹皮的生長習性,掌握其生物學特征,在適當的時期對杜仲樹皮進行收割,就可以實現可持續利用植物資源。這樣的實例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意識到可持續利用的重大意義。同樣,植物的光合作用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氧氣,人類所利用的能源物質煤炭等也都來自遠古植物的遺體,但不斷因城市建設而減少的森林面積和過度開采煤炭資源造成的環境破壞,都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因此在完成學習后,教師應當利用相關事例引導學生學會用可持續利用的眼光來看待地球資源。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一知識點是初中生物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現行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中整個章節都圍繞著這一核心概念展開,其中也蘊含了非常多的生態學相關知識點和思政融入點。
1.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一:政治認同
在進行《了解生物圈》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大部分教師會采用播放有關生態破壞等影視資料的方式進行導入或串聯,旨在從直觀角度幫助同學建立生態危機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如果適時引入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如種植三北防護林、大力推廣退林還湖等,一方面能促使學生產生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方針的情感認同。針對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科學論斷,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展開討論,在知識點的實際運用中培養思政思維。
2.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二:法治意識
學生通過一定生活經驗的積累,能切實感受到國家對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例如出臺生態文明建設條例、促成各類自然保護法的頒布、開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等。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以及相關會議的召開,都凸顯了我國在法治層面上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貢獻。適當在教學時融入此類思政元素,既能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也能使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進一步掌握。
3.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三:全球視野
將本章節配置在全球循環、全球流動的大氛圍下開展教學,有利于課程思政的融入。教師在講解生物圈相關知識點時,可以準備全球視角的洋流變化圖、大氣變化圖等展示客觀規律,結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性。通過建立全球層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使其自發主動地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科學理念,明白保護生態是全人類的共同事務,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獨善其身。
蛋白質相關知識因其獨特的生物地位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舉足輕重,相關思政元素的融入也具有非凡意義。在進行以現行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學必修1第2章第4節《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為代表的蛋白質相關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案例教學的方式,著重融入艱苦奮斗、文化自信以及科學觀念。
1.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一:科學精神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的國家,科學家們歷經近七年的集體奮斗完成這項任務。人工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作為教材中的補充材料,不僅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出色能力,也喻示著他們堅持不懈、勇于創新、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教師應當在進行這部分的教學時強調科學家對科學真理的不斷追求,做到情感延伸的同時融入精神價值。
2.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二:社會責任
因為無數科學家的努力,我國關于蛋白質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完成知識點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分享一些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先進事例,如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毅然回國投入對膜蛋白的研究,意圖攻克癌癥;我國科學家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時爭分奪秒、冒著感染風險率先完成的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等,從這些案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家的奉獻精神和不計名利,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
3.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三:文化自信
豆腐是中國人所創造,也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傳統美食。我國很早就創造了將大豆蛋白質的濃溶液加熱并點入少量鹽鹵的制豆腐方法,說明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能利用蛋白質加熱變性、鹽析聚沉的方法制作豆腐。豆腐的出現凝結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使得今天的學生能夠從蛋白質利用的悠久歲月中傳承文化素養。通過案例講述,不僅能讓同學們很快記住蛋白質加熱會變性沉淀這個知識點,同時又對我國古代文明產生自豪感,從而激發愛國情懷。
4.課程思政教學實例四:團結協作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執行者,而在生命活動過程當中,生物大分子只有通過精準高效的協作,才能完成相應的生物學功能。例如,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氨基酸結合在一起形成蛋白質,不同的蛋白質承擔不同的功能,蛋白質功能的實現需要氨基酸之間相互團結共同協作。教師應當聯系學生已有知識點,適時帶入生物化學等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理解團隊協作的意義,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團隊協作意識。
近年來,生物類科學研究的視角越來越多地集中于人類遺傳與變異上,一方面,當前的生物學科技經歷飛速發展后已達到分子水平,另一方面,從遺傳和變異所體現的角度來說,人們對實現美好生活的期望也越來越迫切。在這樣的教學背景基礎上,現行人教版生物學必修2第5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融入課程思政可以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1.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一:環保意識
細胞的癌變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多種因素都會造成基因的突變,尤其是環境因素。本章節在講基因突變的分子機制時,會講到環境中各種輻射和化學誘變劑都能造成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癌癥和其他疾病的產生。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很多誘變因素的排放和污染隨處可見,嚴重危害著各種生物的健康,例如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后,有關部門沒有及時作為,使得周邊居民飽受相關疾病困擾,該地區患癌率也有一定程度增加[4]。對誘發突變的因素和分子機制介紹,能引導學生明白環境污染的危害,建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社會責任。
2.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二:愛崗敬業,家國情懷
學習該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分享所知道的疾病患者勵志故事[5],如在講解電離輻射誘變時,可以插入我國科學家研制原子彈的案例。為了我國首顆原子彈的誕生,很多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都不顧放射性元素可能造成的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為祖國效力的家國情懷,克服重重困難,隱姓埋名、無私奉獻。其中,教師可以適當播放《我和我的祖國》等影視資料片段,用前輩們的家國情懷和愛崗敬業精神充分感染學生。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宣傳相關公益組織和活動,鼓勵同學幫助和關愛疾病患者,以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如果條件允許,相關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也能夠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促使他們樹立遠大理想。
3.課程思政教學實例三:規則意識
在講誘發基因突變的物質時,教師可以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為例,告訴學生技術人員沒有嚴格按照安全章程辦事,人為操作失誤導致了爆炸而造成核泄漏。直至今日,切爾諾貝利地區依舊殘留大量輻射物質,許多動植物產生變異。從一定角度上也說明,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生活時一定要遵守規則。教師通過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為例,引導學生對進入實驗室遵守安全管理條例規則的重要性產生認識,樹立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
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生物類學科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探索也是自然科學與人文思想教育互通有無、相輔相成的體現。而中學生物學課程蘊含的豐富思政教育元素,需要生物學科的教師在授課前的教學準備中細致審視教學內容,發掘專業教學內容中潛在的思政元素并進行系統整理,將思政元素伴隨著專業知識一起固化于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并在今后運用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實時閃現,讓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互交融。于潤物細無聲中,達成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內化,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統一,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針對中學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進行設計和探討,能夠為中學生物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方式,這也是本文寫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