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妮娜
(新疆伊犁盲人培智學校 新疆伊犁 835000)
我國現行教育體制要求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鋼琴教學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教學體系,在培養學生鋼琴技能及增強學生心智、健全學生人格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國現代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學校亦在積極開展鋼琴教學,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特殊性決定鋼琴教學的開展存在異乎尋常的難度,特別是對于盲童學生,由于學生“視線受阻”無法觀看樂譜、琴鍵等,給鋼琴教學帶來了諸多難題,有必要對上述問題進行專門探討。雖然盲童學生“視線受阻”給鋼琴教學來帶了諸多難題,但由于“視線受阻”盲童學生也具有異乎常人的聽覺、觸覺靈敏度及記憶力和想象力,成為盲童學生學習鋼琴的優勢,有必要發揮盲童這些方面的優勢來促進鋼琴教學的科學開展。
盲童是主要的特殊教育對象,盲童鋼琴教學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特殊教育及盲童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和鋼琴教學對盲童都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幼年時期的盲童由于認知、理解能力上的不足,他們對“盲”及由“盲”所導致的學習、生活上的劣勢等缺乏足夠認識,近而在心理、生理上不會對盲童產生太多的不利影響,對外盲童并沒有表現出學習、生活上強烈的失落感、自卑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盲童認識、理解能力的越來越強,多數盲童的心理都會發生明顯變化,并影響盲童的學習、生活行為,最常見的就是情緒上郁郁寡歡、行為上自我封閉,這是典型的失落、自卑表現。失落、自卑是特殊教育中盲童基本都存在的心理問題,研究發現,鋼琴教學對緩解學生的失落、自卑心理,使學生重新建立對未來的憧憬、向往,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樹立對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信心等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鋼琴教學對盲童心理的積極影響是通過對美好音樂世界的營造來實現的,這一方面得益于鋼琴這一最典型琴類樂器操作的簡單性、便利性,便于盲童快速上手、適應,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鋼琴演奏樂音的美妙性,特別是節奏的分明、歡快,非常適于盲童。雖然我們已經認識到鋼琴教學對盲童心理、生理等發展的重要意義,但盲童畢竟“特殊”,教授過程必定是漫長、艱苦的,取得相同的教學效果所花費的時間、精力等要更長、更多,因此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品質,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心理上都應該有所準備[1]。
1.生理缺陷導致心理自信缺失,影響鋼琴啟蒙教學開展
“視覺受阻”是盲童主要的生理缺陷,盲童生理缺陷的存在首先導致的就是學習、生活上的不便,相比于視覺正常學生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對于盲童卻“比登天還難”,起初可能只是不被盲童理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盲童的這些“不方便”直接“不成事”,嚴重影響盲童成就感的獲得,開始可能只是自信心不足,但在頻繁的失敗影響下,學生很可能完全喪失自信心。盲童自信心的喪失、缺失直接影響到做事行為、做事效果,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學習缺乏參與積極性、甚至拒絕參與學習活動,如鋼琴啟蒙教學。
2.盲童“視覺受阻”障礙影響鋼琴理論教學的正常開展
盲童“視覺受阻”障礙對鋼琴理論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數盲童“視覺受阻”都是先天性的,這非常不利于盲童對客觀世界有以客觀世界為基礎的“理論”的認知和理解,人對“理論”的認知、理解是以對客觀世界的萬千物種、外觀形態、反應變化等認知、理解為基礎的,這恰恰是盲童所缺少的,盲童從基礎上就缺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理解和體驗,我們稱之為基礎理論認知缺失;另一方面是盲童“視覺受阻”嚴重影響“鋼琴理論”教學的正常開展,具體表現為需要借助盲文、盲譜等開展教學。
3.盲童“視覺受阻”影響肢體協調性進而影響鋼琴彈奏
盲童“視覺受阻”障礙直接導致不能通過視覺正常的認知世界、理解世界,間接則影響到肢體協調性,這里的肢體協調性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視覺受阻”不能進行充分的身體鍛煉發展引起,導致盲童的肢體運動協調能力偏低,另一方面盲童的“視覺受阻”本身就影響到肢體的平衡、定位,人身體的平衡、肢體動作的定位等是需要視覺支持的,視覺支持的缺失無疑要影響到肢體的平衡、動作的定位,對外則表現為協調性不足。而鋼琴彈奏是一項對肢體協調性有較高要求的行為活動,肢體協調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盲童鋼琴教學的開展[2]。
尋找音位是觸鍵的前提,觸鍵是鋼琴教學與學習的基本動作,也是鋼琴教學與學習的前提,如果學生不能做到順利、正常尋找音位,也就不能正常開展鋼琴教學與學習,順利尋找音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殊教育學校中盲童學生由于“視線受阻”,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不能順利尋找音位,由于不能順利尋找音位也就不能順利完成觸鍵動作,是特殊教育學校盲童鋼琴教學的一個大難題,也成為特殊教育盲童學生必須要面對與跨越的一個障礙。
對不同鋼琴學習者而言,觸鍵力度大小是一個相對概念,對觸鍵力度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鋼琴彈奏的“感覺”;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在彈奏鋼琴時會視覺與觸覺相互配合來決定觸鍵力度,但盲童學生擇觸鍵力度的把握只能依靠觸覺一種感覺,這就導致盲童學生不能做到順其自然地掌握觸鍵力度,必須依靠多次的嘗試,而這對盲童學生來說無疑是困難的,特別是盲童學生鋼琴啟蒙教學階段,不能自如控制觸鍵力度是一個普遍難題[3]。
與不能順利尋找音位、不能保證觸鍵力度難題相比,特殊教育學校盲童學生學習鋼琴過程中的左右手動作不協調難題要更加嚴重,如果前兩個問題還可以通過反復的練習得到改進或者彌補,那么左右手動作不夠協調就不是能通過反復、刻苦的訓練所能有效改進或者徹底解決的;盲童學生左右手動作的不協調多是由生理、身體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部分學生可以通過長期的服藥得到較好控制和解決,而部分學生則無法通過服藥予以控制、緩解,也成為盲童鋼琴教學的最大難題。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盲童學生鋼琴教學是使用盲人樂譜教材開展教學,還是使用傳統五線譜教材開展教學,是一個一直在爭辯的問題,爭辯雙方可謂各執己見。從盲童學生的特殊性角度來說,盲人樂譜教材無疑是最合適的,但這也是特殊教育學校盲童鋼琴教學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即對應的盲童鋼琴樂譜教材較少,如果說盲童鋼琴理論教材只是缺乏,但當前可用的五線譜盲譜教材數量則更少,原因一是制作起來比較困難,二是要求教師要具有專業的盲譜識別能力,教師采用盲譜教學的意愿不強,三是學生缺乏堅持學習盲譜的毅力,多方原因制約著盲譜教材的使用[4]。
鋼琴不同于其他樂器,是典型的多聲部樂器,對于多聲部樂器彈奏需要彈奏者具有較強的記憶能力,特別是對多聲部音樂作品樂譜的記憶,童學生除了要強化樂譜記憶,還要專門解決音位尋找、記憶問題,需要進行專門記憶,而記憶能力強恰恰是特殊教育學校盲童學生的普遍優勢,這主要緣于受外界環境刺激干擾少,可以用“過耳不忘”來形容;再就是關于觸鍵力度控制問題,不能準確確定按鍵位置是重要原因之一,可以嘗試通過強化按鍵位置記憶加以解決。
作為生物體的個人具有“機體代償”機制,即當人身體的某項機能受損或者喪失,身體的其他某項機能會得到增強,體現在特殊教育學校盲童身體上就是超敏感、超強的聽覺能力,聽覺也成為特殊教育學校盲童學生學習的最主要途徑。對于盲童學生鋼琴教學不能順利尋找音位難題,可以通過強化“聽”來緩解、解決,通過多次聽教師彈奏出的標準音位及多次的自我彈奏學生找到“感覺”;對于觸鍵力度的控制也是如此,通過盲童頻繁的個人練習借助聽覺感受不同觸鍵力度下音樂響度、音樂色彩的變化來達到掌控觸鍵力度目的[5]。
盲童的另外一個重要“機體代償”機制就是觸覺能力的增強,盲童觸覺能力強的一個好處是對觸鍵力度的感受異于常人,可以在教師進行示范教學時讓學生觸摸教師的手來感覺不同觸鍵力度下的音樂響度、音樂色彩變化,幫助盲童形成一種關于觸鍵力度大小與音響、音色之間關系的“感覺”。關于盲童左右手不協調問題,可以考慮先從簡單曲目教學開始,鼓勵學生單手練習,然后在學生較好掌握彈奏技巧后,鼓勵學生在另一手的配合下即興彈奏,逐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由于盲童無法通過正常視覺感知外部世界,只能借助于聽覺、觸覺等來“想象”外部世界,這也能鍛煉盲童豐富的想象力;在盲童鋼琴教學中如果能利用盲童想象力這一優勢,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殊教育學校盲童鋼琴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都把學生培養成“鋼琴家”,更多的是通過鋼琴教學豐富學生的情感、健全學生的人格,結合當前缺乏適合鋼琴教材難題,可以考慮專門編寫基礎水平的盲譜,配合盲童豐富的想象力,同樣能夠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