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青
(浙江省寧海縣西店鎮第二小學 浙江寧波 315600)
數學在小學課程中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作為一門對邏輯條理要求程度較高的學科,數學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學生的基礎比較差,年齡較小好奇心重,自主思維意識相對薄弱,不能完全集中記憶力到學習中,抽象的知識學習會讓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數學教師應利用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他們的數學課程添加趣味性,使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趣味性教學的實施便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升學習質量。
與其他課程相比,數學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要求比較高,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把握數學整體的知識體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講解時,不應該只關注于數學的基本規律和課本上的固定知識,更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富有趣味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生活實例講解數學知識,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數學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1]。
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應利用學生好奇心強和探索欲強的特點展開趣味性教學,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情景教學,游戲教學等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數學學習,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
核心素養下的基礎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轉變單向輸出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公,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借助趣味教學的手段,打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產生極佳的教學效果。趣味性教學活動能夠極大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趣味性教學對教育質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能有效地提升課堂效率,幫助教師順利實現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光要教會學生基礎的數學知識、基本的數學技能,更要傳授給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讓學生將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充分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實際應用數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步。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導入趣味性教學,能夠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人為本,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收獲知識,彌補應試教育的不足。
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建立,對學生課堂的學習狀況和作業完成情況都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數學教師提升教學激情。教師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流交通,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組織趣味性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多進行正面積極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從而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創設情境教學逐漸應用于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這個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受到年齡的影響,小學生很難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而數學的學習過程是比較枯燥的,數學的抽象性也恰好導致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吃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有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所以容易受到環境及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3]。
例如,學習二年級數學“認識時間”時,教師可以借助小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大耳朵圖圖》來創設一個情境:圖圖早上六點半起床,七點準備吃飯,媽媽說過半個小時送他去學校,那圖圖幾點離開家去學校呢?這個問題就是對時間的認識,但其中融入了小學生所喜愛的動畫片,巧妙地將數學課堂和生活連接起來,這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被滿足,也對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教師還可以準備圖紙,讓學生看圖講故事:圖紙有一家人離開家,到達游樂園,在游樂園玩耍,吃午飯和回家,每一幅圖上都有一個鐘表,讓學生自己看圖講故事,并說出準確時間。這個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烘托了良好的教學氛圍,結合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將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情境教學有助于課堂內容和生活的巧妙銜接,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體會到趣味教學的真正樂趣,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學生學習起來也更加容易,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傳統的教學方式僅僅是老師將知識講述給學生,但是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對學生的理論性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都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騏達很大的效果。數學課堂上單調地講述課本知識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趣味性教學能使數學課堂煥然一新,而游戲教學能快速引起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思維還不成熟,游戲是占據他們生活很大一部分的活動,結合游戲的教學方式會讓他們體味到趣味教學的快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數學知識的難度。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提出了寓教于樂,在游戲中教學,教師可以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抽象的數學知識也能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同時,教師應注意對游戲的創新,千篇一律的游戲會讓學生產生無趣感,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教師也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借助多種多樣的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完成教學目標[4]。
例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在前半堂課給學生講述分數的含義和分數的基本結構,讓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對新知識形成初步的了解。后半堂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游戲,使學生在玩耍中逐漸掌握新知識。首先準備一些數字卡,分給學生,讓他們分別扮演分子和分母,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準備幾個分數,然后讓學生自由組合,組成黑板上的數字。學生能在游戲過程中深刻掌握今天新學的知識,如此既能滿足學生愛玩的天性,也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趣味。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學會新的表達方式。比如,一張紙的一半是二分之一,一張紙能折出不同的四分之一等,這就是數學的樂趣。在游戲環節,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并且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正確率也極高。教師要隨時關注游戲的進展,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討論,發現問題,及時找到正確的解題方向。游戲結束后,教師要給予表現優秀的學生獎勵,也要激勵其他學生下次努力,共同進步。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但是由于認知方面和生活閱歷較淺,導致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感覺十分吃力,數學題又比較抽象化,使得學生在完成課下作業或課堂練習時不能理解題意,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注意學生的心理,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逐步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并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探究能力,將學生從題海里解救出來,通過實踐性活動,弄清學生每節課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知識技能發展的水平,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數學思維的發展,教師還可設計趣味性的活動,將課下內容課上內容結合起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認識圖形”時,教師讓學生在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找出教室里和生活中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物體并記錄下來,并將生活中常見的小物品拿到課堂上進行分類探究。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一共有四種圖形,小組內每個學生確定一種圖形,然后對現實中遇到的物品進行歸納總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分別上臺匯報,物品記錄最多的小組獲勝。再將學生拿到的物品帶到課堂,讓學生將物品放在講臺前,其他組同學進行分辨,對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歸類,一共有四類,若圖形歸類全部正確,教師可對其進行鼓勵,并為小組加分,若學生分類錯誤,同組的同學可以幫忙改正,若還不正確,其他小組的同學也可以幫忙糾正。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尋找相關圖形的物體,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抽象的圖案具體到認識的物體,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處于教育的起始階段,讓學生在剛接觸數學教學時產生興趣,對未來的教育至關重要。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實施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趣味性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數學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教學的主體地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和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