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重慶市能源技師學院 重慶 400037)
中職教材通過“教什么”決定學生“學什么”,直接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以教材改革為突破口,把厚書“撕了”,教師走進企業,將專家請到學校,校企合作,以企業生產實際產品代替抽象的概念,把有影響的人和故事插入其中勵志大國工匠,開發出個性化教育的“活頁教材+學習任務單+活頁筆記+功能插頁+互聯網資源”五位一體的教材,破解以教師為主的“教”材,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材[2]。
開發活頁式教材,在企業專家、能工巧匠的合作下,按照從崗位出發、以學生崗位能力培養為中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思路,弱化“教學材料”的特征,強化“學習資料”的功能。
“活頁教材”體現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和部分技能點,是活頁式教材的主線,模塊化細化整門課程的學習單元,每個學習單元必須以企業項目或產品為載體,每次學習內容為一頁;教師根據實際自由插刪幾頁;學生也可擴充知識點與技能點。
“學習任務單”體現課程的實踐活動和實訓內容的技能點,同時可以包含學生的作業、考試、技能鑒定試題和評價表等,是最多的部分。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編寫,體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基本設計思路可參照項目教學法的六步,把“活頁教材”的知識點、技能點任務化,查閱“互聯網資源”,分組分析、討論、解決、優化,鞏固“活頁筆記”內容。
“活頁筆記”是活頁式教材中最為鮮活的部分,是靈魂。用它可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實現自主學習過程,體現個性化教育。“活頁筆記”可對日、周、月、季度復習記憶的知識點、技能點進行索引,進行記錄,再學習,再理解,配合“功能插頁”的介紹的方法,參考“互聯網資源”的內容,按“學習任務單”提出的知識技能目標,完成“活頁教材”的筆記整理,成為學生自己個性化的學習內容。
“功能插頁”以“活頁”形式存在,可以把立德樹人教育以“插頁”的形式體現出來;職業標準、技能證書等以“插頁”出現;學習方法、理念、習慣等用“插頁”的形式羅列出來。創意創新方式方法都可以“功能插頁”形式出現在教材中。
“互聯網資源”是學生再學習的補充與延伸,即學習資源中心或學習資源庫。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掃二維碼鏈接資源庫內容,通過手機APP軟件實現庫的電子學習和仿真。
以核心課程開發為起點,組建培養專業化教材開發團隊。開發活頁式教材是多所學校相關課程的一線教師和多個企業一線專家合作才能完成的。
以教材開發為契機,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教材的根必須源于企業,因此,教材內容要從崗位出發、但不局限于崗位,要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同時要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人才需求,及時將新材料、新工具、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納入教材。
以能力本位是重要的理念支撐,通過校企雙元合作調研,分析出典型崗位(群)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形成系統化的職業能力清單,并以每條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學習單元,實現教材活頁化,將職業能力落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可以實現手冊化。依照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流程,制定課程標準后,編寫出樣章,再進行討論修改,遵循課程開發流程[3]。
以“互聯網+”“智能+”“大數據”“云技術”為現代職教特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以及VR技術、AR技術等,將一些知識、技能和職業要素通過互聯網放到“云”端,把學生手中的教材變薄變活,注重拓展,體現“互聯網+教材”和“云教育”的時代特色。
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通過校企合作調研分析,以電類專業課程《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為例,探索校企合作開發教材的設想。
“活頁教材”的內容反映該課程知識點,通過電源、開關、導線、照明燈、電阻器、電壓表、電流表、電容器、電感器、變壓器、電動機等十二個載體(單元),引出相應的電路、電壓、電流、歐姆定律等概念和原理,預留空白活頁,由老師、學生根據實際增減,成為“活”教材。
“學習任務單”的內容反映課程技能點,有走進電工實訓室、走進工廠、使用工具、使用萬用表、連接導線、安裝汽車照明的使用等十五個實踐項目,參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規律進行編寫。設計“學習任務單”時可設計知識點練習、單元檢測、綜合測試、相關等級證考點測試。可分散實訓,可集中實訓,自由安排。項目也可用手機APP軟件或掃描二維碼鏈接互聯網資源庫,通過視頻或VR技術或AR技術來實現實訓,形成移動實訓室。
“活頁筆記”遵循學生自主學習的記憶掌握規律,設計相應的復習記憶索引表,課堂記錄單、小結體會和復習總結等。學生通過老師教學或自學“功能插頁”,“互聯網資源”完善“任務單”要求的知識點與技能點,還要滿足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要求的知識點和技能點,以及畢業后在相關職業崗位上的專業能力。
“功能插頁”的內容有:立德樹人電工類人物和故事,電工技術發展趨勢和動態,電工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介紹,電工類技能等級證書與標準,電工類就業前景與準備,電工類工具與儀表,一些學習與工作等,也可活頁增減。
“互聯網資源”的內容可以做到最多,有電子教材、動畫、仿真、軟件使用、工具儀表使用、人物與故事等,資源變厚,教材變薄,學生越來越有興趣學習,充分利用與開發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手機APP技術,讓學生充分利用好手機學習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