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彩霞
(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第三小學 廣東清遠 513000)
關乎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問題,主要涉及學生應具備的具體能力,要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為未來學生進入社會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履行立德使命、育人的根本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近年來,小學生德育在小學教育體系中越來越重要,學校和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在此前提下,有必要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德育策略。
開展學生德育教育,是基于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宗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小學教育仍然堅持“只求分數”“成績第一”的觀念,沒有充分認識到德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德育知識概念模糊,認為教學的責任體現在學科知識上就能達到教學目的,老師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德育的重要性。
小學生的外部辨別能力還比較差,容易受到外部環境不良事物和現象的影響,形成錯誤認知,這對小學德育工作產生了不利影響。比如,有的學生語言不文明,甚至學會罵人、打人等,迫切需要通過適當的德育和思想教育來扭轉和糾正這些不良行為。
小學德育教育可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德育教育能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健全人格,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養成敬師、團結同學的良好品德,教會學生樹立基本是非觀念、法律意識、集體意識,培養學生道德意識,教育學生了解國家象征、旗幟和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尊重祖國文化的愛國意識,督促學生保持清潔,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激發學生的德育興趣,逐步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將德育與綜合素養相結合,可幫助小學生提高綜合素養,使學生從小就養成健全的人格,做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中國好少年。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币谛W教育管理中進行德育,首先要從提高師資素質入手。用老師的正確言行,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榜樣,成為小學生德育的帶頭人。
第一,培養和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根據德育工作目標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學識,還要能夠有效地向學生傳達文化知識。教師還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全向上的思維,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始終在小學生面前保持良好、積極的形象,做小學生德育的好榜樣。二是教師的正確教學態度。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必須專注于教學,對工作負責,做到真正關心和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善良,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個人感情。三是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任務和主要任務,“教”就是傳授知識就是德育,為小學生德育樹立榜樣。
在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紀律,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指明方向。為此,教師需要在教育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首先,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改變過去傳統教育中壓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學習成長。二是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營造以德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環境中不斷提升人文情感。良好的文化氛圍是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學習潛力的基礎,也能讓精神世界變得美好。良好的文化氛圍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以身作則、表達人文情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
德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更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到教學環境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處于初級階段,獲得外部知識和能量的途徑是通過網絡信息和老師、家長的教導。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興趣是學與教的最有利條件。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態度[1],互聯網是一種能夠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要引入網絡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網絡道德、信息安全意識和數字化生存能力,讓德育在綜合教育中發揮作用。在培養學生道德觀念的同時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逐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德育教育要求培養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掌握運動鍛煉方法和技巧。小學生在身體和心理上都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在德育教育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為此提倡積極開展班級集體文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參與比賽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自信、自強的精神和堅強樂觀的心理素質;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文體活動能夠自主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抵御挫折,通過參加文體活動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潛力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實現目標,持之以恒地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德育課程中開展文體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能使學生正確認識健康生活的意義。
正確評估學生的行為和習慣,有助于開展德育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評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作為促進學生更好發展的有效德育方法。在教育教育過程中,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德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增強學生的紀律和規范意識,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家長會對學生的德育狀況進行評價,旨在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小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有效促進小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2],讓小學生快樂成長。
在小學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開展對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形成良好道德風尚具有重要作用[3][4]。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文體活動,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克制情緒的能力,學會克服挫折。德育教育中積極召開家長會,讓家長支持學校監督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通過德育教育滲透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小學生成長為快樂、健康、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