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聯
(遼寧省大連格致新校 遼寧大連 116021)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當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中會遇到culture shock問題。為此,如何利用英語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滲透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一個問題[1]。《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2]。”目前,遼寧省大連市初中英語教學采用的是外研社英語2011年修訂版。在這六冊書中,有很多學習單元會涉及跨國文化,如七年級下冊Module 6英國倫敦的著名建筑物,七年級下冊Module 11各國的禮貌肢體語言,八年級上冊Module 11英國人生活,九年級上冊Module 10澳大利亞風土人情,九年級下冊Module 6西方餐飲禮儀。然而問題是,在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內容涉及很多方面,如語音教學、詞語教學、語句教學、語篇教學等,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教學組織形式也是多樣的,盡管如此,關于跨國文化的滲透教學卻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另外,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課時少任務重的客觀現實,對文中出現的文化知識往往也只是碰到什么講什么,介紹得比較簡單。
“新課標”中提出“課堂活動的設計應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中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基于此,本研究主張設計與開發一門研究性學習課程來學習跨國文化。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本研究針對的是校本課程的第二類。
基于以上認識,本研究以校本課程為研究對象,讓學生可以使用校本課時間對跨國文化進行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對外國文化系統與深入的理解。
由于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每一個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需要通過文獻梳理從而得出教師教學中需遵循的原則。在原則的指導下,確定《跨國文化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的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材料。
1.遵循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則[2]
所謂的跨國文化教學原則,我認為首先體現在遵循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則。
(1)民族性格上存在差異。多數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是農業文化(大陸文化),而西方是商業文化(海洋文化)。不同的文化塑造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
(2)對待時間上存在差異。東方人根據對自然周期運轉的觀察,如晝夜更替,季節嬗變,人的生老病死和農業生長周期,勞作更迭,歸納出時間自身復歸的觀念,即時間是不停運動的圓。英美人持有持單一性時間觀念,認為事情應該是一次做一件,并且注意力是集中在做的事情上的,對他們而言,時間是分成塊的、成單元存在的,時間是商品,時間是能夠被計劃、安排、管理的,持有該觀念的人常常覺得時間緊迫。
(3)對動物、顏色、氣候等詞匯理解上存在差異。由于地域、民族、宗教信仰、歷史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各種核心價值觀念的不同,在詞語內涵上的差異就更加明顯,如狗、龍、紅色、黃色的詞匯。
(4)中西方文化在篇章構成的思維方式上也有很大差異。英語文化是直線式思維,喜歡開門見山,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而中國文化是曲折迂回的,最重要的事情往往要在許多鋪墊之后猶抱琵琶半遮面姍姍來遲。
(5)在接送禮物方面,中西差異也是比較大的。中國人收禮物,先三推四推,展現主客人的和諧友好關系,并且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拆開看,要不然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英美人接到禮物后,對送禮的人說謝謝,再當著送禮物人的面打開包裝,對禮物大加贊賞表達自己的喜愛,是食品的話,就拿出來賓主盡歡。
2.以傳統文化熏陶學生,遵循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原則
正如外語界前輩王宗炎教授(1997)所指出的: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交際,而不是單方面的學習。因此,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為了促進雙邊有效溝通,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推廣中國文化,更好地把熱愛和平勤勞勇敢自強自立的中國人民的完整形象介紹給世界各國。對英文初學者,外語教學應該讓學生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英語教師應該幫助他們樹立起“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觀點,這樣才能真正沉淀出“優秀的傳統文化”鑄就的生命底色。
1.跨國文化之國家的選擇
目前,遼寧省大連市初中英語教學采用的是外研社英語2011年修訂版。在這六冊書中,我們驚喜地發現,英語教材無形中滲透了很多外國文化。然而因書本數量、模塊課時、文章字數的限制,這些文化知識點著墨淡然,這使得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花費更多的時間提供補充材料。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課內教材所涉及的國家,繼續拓展對這些國家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因此,跨國文化之國家的選擇與順序如下:英國、法國、美國、埃及、澳大利亞。
2.跨國文化之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在一定時期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等。文化內涵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確定自己的研究主題,教師會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選擇一定的內容進行授課。比如,英國文化之飲食、建筑、文學,美國之快餐、街舞、快節奏生活,澳大利亞之地理、運動,埃及之金字塔、宗教節日,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等。
1.討論確定研究主題
在教師授課之后,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出自己未來要研究的主題。如《英國紳士文化》《美國個人主義的表現》《法國的香水文化》《埃及的神秘木乃伊》《澳大利亞的動物群體》。教師要對學生提供的主題進行規范、修正以及指導。關于選題,教師應注意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第一,興趣驅動,主題鮮活;第二,目標明確,內容具體;第三,界限清楚,范圍適宜。
2.制定實施研究方案
小組或者個人研究主題確定之后,便可以開始制定與實施方案,步驟如下:
(1)針對小組選定課題確定人員分工。(2)以小組或者個人闡述自己研究主題與計劃,進行研究開題。(3)確定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如上網搜索信息、圖書館、閱覽室收集相關書籍閱讀。(4)將收集到的資料制作成電子文件夾、演示文稿等。(5)教師給予方法的指導,小組活動確定后,教師展示上網收集資料的過程,然后分組試行。各組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在微機室里上網收集各自需要的圖文資料;然后制作成資料夾,教師巡視,隨時指導。
3.撰寫匯報研究報告
關于撰寫匯報研究報告,其步驟如下:(1)匯總各個組員的資料文件,形成研究報告。(2)由組長根據報告,制作結題PPT,展示給大家觀看。(3)教師與學生評價課題。(4)交流、總結前三課時的所思、所得。運用多種方式說說自己在收集資料、研究課題過程中的體會、感受和對他人的推薦。(5)在課題延展這項活動中,教師提示學生:“我們重點了解了一些跨國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其實,我們的研究不是足夠全面的。相信大家在了解跨國文化之后,對尚未完成課題的內容依然饒有興趣與研究熱情。給大家推薦幾個網址,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