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強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四聯小學 廣東深圳 518100)
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幫助學生全面提升科學素質。科學素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日完成。作為科學素質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生命教育對小學生來說必不可少,也是教育的基點。生命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生命,尊重他人,還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因此,發展生命教育,構建高效的課堂成為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的重點。
生命教育最早出現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漠視生命、傷害生命制定的。隨后,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生命教育。隨著當前新課改的教育背景,更多的中小學開始探索如何構建高效的生命教育課堂。生命教育是一個相對多元化的綜合概念,它包含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生命教育可以對學生進行心靈洗滌、進行精神教育,其本質是關于真善美的本真教育。歸根結底,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優質生命能力、綜合素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學生。
顧名思義,生命教育就是與生命相關的科學教育,其內容涵蓋了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與人類的成長與發展相關聯,也與人類的本性與價值相關聯。因此,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啟發青少年真正理解生命的含義,使青少年懂得珍愛生命,積極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生命教育不僅是教會學生關注自身的生命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1]。
當前,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獲得更多快樂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對生命的迷茫。尤其是當社會飛速發展,忽視了必要的生命教育與道德品質教育,使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良問題。例如,許多小學生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人物、事物缺乏關心與愛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更有甚者離家出走、自殺、霸凌同學等。這種現象常常發生,自殺、霸凌更是經常見諸報端。因此,在小學科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尤為重要,通過現實使小學生對生命形成基本認知,避免人格缺陷,做到珍愛生命,對周圍的人、事、物具有愛心,善待自己及他人,初步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逐步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2]。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與生命相關聯,讓小學生了解生命教育是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主要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小學生日常生活場景與活動,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構建高效課堂。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充分了解教材內容中各章節與生命教育有關的結合點與滲透點,科學合理地采用多種實踐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參與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每一單元進行系統分析,深入了解各單元內容中與生命教育相關聯的結合點,并將結合點一一列舉出來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作為生命教育滲透的依據[3]。如此,在什么地方滲透生命教育,教師就會有一個系統性、階段性的教學計劃,方便整理制定出一個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方向明確、教學目標清晰,避免教學的隨意性與盲目性,使生命教育可以落在實處。例如,三年級下冊《動物的一生》與《月相的變化》是有一定關聯的。月相是月球在一個月的圓缺變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形狀,我們可以將一個月的月相看做是月亮的一生,讓學生認識到每個生物、每個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進而引導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通過關聯知識點,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科學生命教育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現在,人們對生命教育越來越重視,小學生更應從小體會到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本質,讓小學生在感嘆生命神奇之時,也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在小學科學的教材中,許多知識是與生命相關聯的,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選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提升課堂的高效性。教師可以靈活采用多媒體、手抄報、具體案例等多種形式保證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充分認識自我、認識生命,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性[4]。例如,在學習《動物的一生》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不同動物的一生,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過程。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小動物的成長過程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白,雖然不同種類的動物生長過程有快有慢,但是都會生長發育。在拓展環節,教師可以預留時間,讓養過小動物的學生講一講自己對動物成長的觀察,引導他們從自身的經歷認識到生命的神奇,學會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日常,探究生命的意義,激發學生對學習生命科學的熱情,提高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的程度。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課下實踐作業,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便種植的植物或小動物進行飼養,并將它們的成長過程記錄下來,親眼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發育過程,提高他們對生命的感悟與了解,從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的高效性。
課堂教學仍學生接受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工作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徑。但生命教育內容廣泛,具有形象性、實踐性等特點,多通過行為舉止等外在表現出來,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以此來影響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只局限于課堂無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課外活動在生命教學中也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生命教育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是身教大于言傳的教育,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5]。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課后作業,讓學生在業余時間種植一些植物或飼養一只小動物,并將他們的成長過程記錄下來。科學探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還能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實驗的樂趣,開拓科學思維,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生命。科學實驗不僅涉及提出問題、預判結果、制定計劃等,還涉及對科學知識的探究。在課外讓學生選擇動植物觀察成長過程并有效記錄,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生命的萌芽、發育以及成長的不易,可以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反作用于課堂,幫助課堂教學提升效率。其次,在講解《動物的一生》這一單元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班會課邀請校醫為小學生講解人類嬰兒分娩時的情況,或者組織學生觀看相關視頻,引導學生逐步了解生命的孕育過程與生命誕生的艱辛,使他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學會對父母感恩。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感謝父母的付出,用行動回饋父母,回饋社會。再次,在出現重大車禍事故時,教師可以借用新聞向學生講解生命的脆弱,讓小學生明白,生命的內涵不僅僅體現在認識和珍惜生命上,還體現在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上,既要尊重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也要對別人的生命尊重與敬畏。這樣能讓小學生意識到“生命誠可貴”,減少自殺、殺害他人的可能性。再如,在世界艾滋病預防日、世界禁毒日等節日前后開展系列活動,教師提前做好相關資料的準備,組織學生觀看視頻或圖片講解,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請相關專家、學者給學生進行知識講座,或利用主題班會、黑板報等形式向學生宣傳相關知識,使小學生產生到遠離毒品的意識。
生命教育的關鍵是教師。小學科學教師要具有強烈的生命教育意識與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吸取新素材補充、豐富教材內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積極探索符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思路與方法,有效提升生命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構建小學科學生命教育的高效課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得閱讀者得天下”,這些諺語均向我們表明閱讀的重要性。想要學好知識,就需要大量的閱讀。生命教育也是這樣,閱讀可以有效補充課內知識。在教科版的小學科學教材中,課本內容含有大量的科學閱讀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去學校的圖書館、班級的圖書角進行科普閱讀,將這些知識角落充分利用好,使讀物發揮最大作用,有效補充自己的科學知識,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高效性。例如,講解《風的成因》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一項作業,讓學生去閱讀室找與風的成因相關的科普書籍,使他們進一步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做假設性解釋,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風成因模擬實驗。如此利用業余時間鞏固教材內容,可以有效構建小學科學的高效課堂。
生命教育是可持續性的,是人類的終身教育。小學科學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實事、節日等實際情況,利用課內、課外雙向滲透生命教育知識,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生命觀念,珍視生命、尊重生命,構建小學科學生命教育的高效課堂。